情感有狱
——读《情感狱》有感
精典博维重版了阎连科先生的几部作品,《日光流年》《受活》《情感狱》,这几本或许是现在出版社能出的仅有的几本,我还想看《丁庄梦》《为人民服务》,只可惜被定为了“禁书”,当然,还有阎先生自己经常提到的《四书》。或许我可能会在以后日子里的某一天读到,或许我这辈子都不会再读到,这些都是或许。这样的情感,或许就是被关进了一座监狱,我们可以有情绪,可以没有情绪,但是再强烈的情感,都只能被权力无情的禁封着。
我在想,会不会有人趴在这道监狱的墙根下,借着凿壁进来的光线,偷偷的看一两眼,哪怕肥头大耳的狱吏拿着已经打过很多人的橡胶警棍。可是,凿壁真的能进来光吗?
这道情感的监狱太过深重,怕是闯不破。如果不去冲破这座监狱,那所有的秩序都将按部就班,心情好时,可以放你去晒晒太阳,心情不好时,是不是连凿壁的动作都不让你做。那时,我们的情感是不是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笔下的“死水”。我不要“让给丑恶来开垦”,那只会让贫瘠的土地更加沙化。
回顾《情感狱》这本书,疲于应付周遭的闲杂事,本无心仔细阅读这本书,但翻阅第一篇阎连科先生的序言《水里的光》,我恍惚中感受到身体巨大的颤抖,“我不知道是时间在水里流淌,还是睡在时间中潺流不止;不知道时间的出生要早于水的来世,还是时间在水中孕育后漫出水面而有了时间的存在。但是,我知道他们彼此永不消失的生命既可以互不依存,而又必须以对方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忽然间就把我拖入一种关于人生、关于时间、关于水的思考。这种感觉是一种陷落,是一种释放,是一种美好情感的蓄积。如同第三篇序言《真挚的光芒》中的结束语一样:情感才是小说的脊梁,真挚才是照亮小说久远的光芒。这不仅仅是对小说写作者而言,更是对小说阅读者的一种情感高度的要求。
通读过后,我还是不得不指出,《情感狱》还是不及《受活》《日光流年》的高度,诚如作者自己所言,“《情感狱》不是最好的一本,他的语言、叙述、技巧,都还显得稚嫩或者笨拙,我格外地对它偏爱,就如收藏家偏爱意见最为粗糙的器物一样。”我开始还在较为生硬的小说叙事中流转,情感始终得不到聚集,我想这或许与作者把情感聚集的太私人而已。阎连科先生在写作的时候讲全部的感情凡在其中,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运用其中,“《情感狱》有我成长中的许多最为真挚的情绪,写作它时我曾经不停地微笑、呢喃或流泪。”
全村上下使尽各种方法、手段,就是希望连科能当上一个秘书,一个在常人眼里都无关紧要的职位,似乎全队上下的齐心协力让连科有些超出常人的想象力,然而把这个问题加一个“可多要几百斤返销粮,遭遇不公时能有人帮助说句公道话,可以打赢被人欺负却从来没打赢的官司”这个前提,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符合逻辑。我们回顾这套逻辑关系时,发现他是那么的弱不经推,但又天衣无缝,甚至给人感觉,这是故事必然的过程。在这个不仅是“我”想,是整个队里的人都在想,全队的人都在追逐的这个“秘书”,是对一种权利的追逐,人们在过往几千年中树立起来的“权力”观念,彼此明争暗斗,却是在一种固有的习惯中,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队长算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以骂着“操你八辈祖宗”为村民去要返销粮,同洪水作斗争,在支书面前依然是一副唯唯诺诺的神态,这是人们骨子里的“无意识”在作祟。正如此书的名字——情感狱,把追逐权力的过程比作情感,把这种权力当做狱,于是情感就有狱。
说了这么多,我还要说的是,这部书并不是十分完美的。每一章、每一节拿出来似乎都能单独成章,阎连科先生在序言中也有提到。整本读过来,我有种链接不畅的感觉,或许每一部分过于独立,割断了整篇的连续性。
我个人认为,第二章似乎在文章的结构中显得突兀,或许作者在此有独特的寓意,只是我没读懂而已。读到了这一章,我想到了顾城的一首不被人熟知的诗——《十二岁的广场》,在此,我引用部分段落:
我希望自己好看
我不希望别人
看我
我穿旧衣裳
风吹着
把它紧紧按在我的身上
我不能痛哭
只能尽快地走
就是这样
穿过了十二岁
长满荒草的广场
读完此书,我不得不感叹,阎连科先生作为一个具有极大争议的作家,他已经开始往大师迈进。我们有理由期待阎连科先生的作品不断涌现,我们也相信阎连科先生的作品会更加完美。我们也完全相信,《四书》会冲破千层万层的情感狱,得以面世。
我期待着。
注:本想先投下稿,拖了好几天,但还是约定在先,就不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