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连高中都没读过的女作家伍尔芙,站到了剑桥大学两所女子学院的演讲台上,她演讲题目叫做《自己的一间屋》。她说,每一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间自己的屋。80多年来,无数女性前赴后继,追求独立,终于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上海女作家潘向黎创作20余年,获奖甚丰,但直到今年春阴时节,才捧出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讲述了女作家申兰通过个人奋斗,经济完全独立,但在情感的旅途上,却是一路波折。作为女人,她渴望“爱与自由”,但面对一个个离他而去的男人,她一再陷入困惑。申兰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大多数知识女性的难题:她们希望通过经济独立主宰自己的命运,能够寻找到心中理想的伴侣共度红尘,这看似合理的诉求,却在现实的风浪中被冲击得千疮百孔,最后只落下一个心死的“剩女”。
相比《蜗居》里的海藻,申兰是幸运的,毕竟她无需为金钱依附于男人。当她爱上了有妇之夫的漆玄青,她仍力用理智克制自己的情感,两人保持着一段柏拉图式的情感。如果这段感情就这样保持下去,也许他们会成为终身的精神伴侣。但面对现实,面对自己孤寂的感情生活,他们终于放下了羁绊,却演绎了另一场悲剧。
当女人有了自己的屋,她们依然需要一个伴侣,一个理想的伴侣。问题是,他们理想中男人,是否真的存在?漆玄青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但最终他还是离申兰而去。也许,潘向黎并不在于要写一部女权主义的小说,她只是把两性的复杂问题摆出来,给知识女性一些启示。小说结尾,申兰又看见了梨花盛开,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两性间的美好,能成就一段金光闪闪的记忆就罢了,而人总还是要向前看。
250多页的小说,情节非常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但作家以其诗意得近乎悲怆的笔法,综合运用小说、散文、歌谣、故事、语言、书信等文体,完整地描绘出一个成熟女性复杂的心路历程,在文学性和可读性上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我想把潘向黎称作“大陆的亦舒”,这样说或许对潘女士不敬。虽然她和亦舒一样,都喜欢描写独立的知识女性,人物常常徘徊在世俗与超凡之间。但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亦舒的小说更有情节性,潘向黎则对女性情感进行了更加深邃的探索。亦舒有部名小说《她比烟花寂寞》,书里也描写了一位女撰稿人的故事。和《穿心莲》比较阅读,大致能看出两位作家的异同。
情感小说好写,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所经历;情感小说难写,要想写出高人一等的真知灼见,实在不易。潘向黎将她几十年的生活总结,揉碎了掺在《穿心莲》中,化作美妙而含义幽深的文词,让人久久回味。在我看来,当前情感小说泛滥的书市上,《穿心莲》如一枝独秀,卓尔不群,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作品。
PS:在《穿心莲》第124页第一自然段正数第7行,有这样一句“如今写书的人如果饿死,绝不要指望像唐代的柳永,有一帮青楼中的香艳粉丝啼哭送葬……”。这里有一个小错,词人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人,不应该写作“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