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会买下这本书,就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对人际关系中微妙的察觉的认同。
想起小时候的一本书,是落落的《年华是封无效信》,里面的主角叫宁遥和另一个光彩照人的闺蜜之间的故事,好像也一直是主角的絮絮叨叨心心念念,然后进入一个高潮就是她把对方的书给烧了,貌似是这样?
那时候还是女孩,落落的书里讨论的都是阳光大男孩啊考试分数啊妈妈的唠叨啊,现在看的这本书,讲的就已经是性、婚姻、事业,仿佛严重性提高很多,但本质上我觉得二者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国情不同年龄阶段中同一种情绪体验的不同展露。
这本书也是,一直平铺直叙,描写生活外加大量温迪的内心独白,有些会有共鸣,有些你只会觉得,拜托,未免太阴暗了未免太小气了未免太虚伪了等等,然后以为故事会就这么发展着一直走到尾端,结果在剩下的几十页里又有大逆转,不得不说我的心就从本来只打算对这本书翻个白眼,一直到愿意来写点什么。读小说,要真实的共鸣,也想要戏剧的张力,这本书就有了。
我还是觉得女生之间的友谊是很美好的,它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就算有时有些阴暗也不妨碍它的延续。为什么会有这种有时不想要对方过得太好?为什么对方有了比你好的工作,比你高的学历,不用付出努力就获得比你高的成就时,我们仍会愤愤不平,我们可能会为一个陌生人鼓掌,却不愿为挚友献花?
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但我不会过分为自己贴上道德的审判标签,让自己一边黑暗一边自责,心灵背负双重痛苦。因为我明白,我们在成为某个人的好友之前,我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拥有社会性的人。这个前提,将会带给我许多本能,不受自己控制的与生俱来的本能,以及来自进化产物的社会性。人类没有利他性,利他的最初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存活和后代的延续,然后我们逐渐形成社会网络,而这种最初只是为了自己的利他性也逐渐发展与升华。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愿意为了死党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那种势头是很动人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我们都享受过友情的甜蜜。当然我们也有为了自己的感受而黯然神伤,但我不会因此就否定我自己是否纯粹。
在看书得前半部分,或者说前面的四分之三时,我一直想着主角为什么不和丈夫离婚,她总是有这么多不满,为什么不直接潇洒离开这滩泥潭。后来我明白其中的感受,恩,看书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洞察一切,现实里大多时候还是懦弱不敢改变的怂逼,这是我对自己的评价。
我不愿在这些感情中给自己太大的负担,如果我不愿负荷,我会抽离。但我想要珍惜身边所有的感情。
还是很难想象温迪的之后的生活中会收获真正的幸福,人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一个过分在乎自己感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