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大师沈寿的介绍(http://shop37092700.taobao.com提供资料)_雪宧绣谱图说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手工 > 雪宧绣谱图说 > 刺绣大师沈寿的介绍(http://shop37092700.taobao.com提供资料)
绣香缘 雪宧绣谱图说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9-13 15:09:50

刺绣大师沈寿的介绍(http://shop37092700.taobao.com提供资料)

附录一 张謇与沈寿

余觉与张謇是沈寿生命中两位重要的人物。余觉本身乃书画家,有助其绣艺发展与提高,而张謇更是赏识沈寿才华,为其创造更大的舞台。沈寿之幸在于其内在对绣艺的悟性和对绣艺的毕生执着追求得到了余觉和张謇的外在支持,但其不幸也正是在于。生前沈寿已与余觉不睦,(我一直觉得,沈寿太过专注绣艺,其绣品幅幅耗尽其心血,加之夫妻不睦,心情抑郁,怎能长寿?)在她英年早逝之后,余张二人更是在报上相互谩骂,虽其各有缘由,但无一人顾及沈寿身名,此乃沈寿之大不幸也。

至今有很多文章提到沈寿,仍旧将重点放在张謇、沈寿之关系上。我只有替沈寿一叹!

传张謇怜爱沈寿之才,多次为之作诗。录两首如下:
(一)
雪君绣谦亭字,为借亭奍疴之报,赋长律报之
枉道林塘适病身,累君仍费绣精神。
别裁织锦旋图字,不数回心断发人。
美意直应珠论值,余光犹厌黛为尘。
当中记得连环样,璧月亭前只两巡。
 (二)
闻雪君病小愈,寄二截句当柬
因君强饭我加餐,尺简能令寸抱宽。
镜里玉钗应尚怯,窗前绣稿未容看。
海上东风柳乍苏,新晴蘸绿射阳湖。
濠阳西阁南墙外,眉妩腰支似也无。

又及:张謇教沈寿学诗,为女弟子选出七十三首古诗。亲笔抄缮,加注释与平仄。


我以为张謇与沈寿的关系旁人无法得知,但是我喜欢电视剧中对此的表现方式:张謇以袁枚自比,教沈寿作诗,替其改诗。爱其才,慕其人,止于礼。 而沈寿只是以专注绣艺发展与传承来报其知遇之恩,并无其他。
另:网上未找到电视剧中沈寿所作诗作

附录二 关于耶稣像

有缘得睹苏绣大家沈寿亲绣的这幅《耶稣受难像》的人不由被她的艺术魅力所倾倒。这幅长径53.3厘米,短径38.1厘米椭圆形的《耶稣受难像》是沈寿根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琪杜•雷尼所创作的油画《荆棘冠冕》耶稣殉难故事为绣稿而创作的。绣像中耶稣头戴蒺藜,侧面后仰,斑斑血迹渗满发际,双唇微微张开,两眼望向天际,神情忧戚中满怀悲壮。在这幅作品里,沈寿充分采用了光线明暗、色光变化的效果,融西洋画的透视原理于东方艺术苏绣作品之中,并运用刺绣这种独特的语言,把《圣经》上耶稣为大众殉难弥留之际的面部表情刻画得生动、感人,使人看了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审美感悟,这不能不说是沈寿绣品独到的艺术魅力!震憾之余,不妨再来欣赏这幅作品在针法、丝理、色彩技巧上所下的功夫。你看,沈寿还在绣制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旋转丝理,并根据耶稣受难时头部侧向后仰时脸部、颈部肌肉肌理大胆施针,采用多种针法处理,做到了转折自然、细腻平服、光彩柔和的绣后效果。耶稣的卷发和胡须也采用多种针法,按头发的梳理方向一针针绣制,平添了画面的立体之感。在色彩的处理上,沈寿除了根据人物受光的明暗层次、冷暖色调的变化而用不同色彩的丝线绣制外,还巧妙地运用了“拼线法”把棕、黄、红、绿、赭多股色线拼成一股合穿一针绣制耶稣的卷发和胡须,并随着丝理转折和不同色彩变化的相互影响,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受难者发须的质感和卷曲之势。特别是绣眼睛之时,沈寿采用的是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并且别有创意地将瞳孔留空,利用绣地的白色效果表现出眼球的高光部分,使人物面部层次更加丰富。由于这件绣品以头像为中心,丝理按放射状处理,色彩又由浅黄色向外逐渐自然过渡到藕色,因此欣赏此像时不管光源来自什么方向,都不会造成反光的不适。于此,可见沈寿刺绣技巧之高超,也难怪能一举获得国际大奖。


 更为巧妙的是,沈寿还将这件绣品中所用的100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此证明这幅绣像的所有部位无一处是绣后染色的。不出大家所料,《耶稣像》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被评为这届博览会的一等大奖,使得这届世博会成为当时对中国影响非常大的一届世博会。博览会结束后,为了扩大影响,这件作品又被运往美国纽约的南通织绣分馆陈列。


  一代刺绣大师沈寿女士的作品为祖国赢得巨大声誉,但她的身体和心境却每况愈下。为了让沈寿在有生之年再看一眼自己花毕生精力刺绣的作品,张謇很快派人赶赴纽约将《耶稣像》护送回南通。然而,当这件绣品还在归途之中,沈寿却于民国十年(1921年)6月18日(一说为8日)溘然去世,终年仅48岁。沈寿曾遗言将自己呕心沥血所作的“仿真绣”精品赠送给由张謇创立的南通博物苑陈列,民国年间,这件作品曾被陈列在南通博物苑南馆正中最显目的地方。由于南通博物苑遭到盗贼的光顾,绣品险遇不测;加上时局变化后,日本侵略者多次对南通狂轰滥炸,南通博物苑的负责人不得不将主要藏品连沈寿遗作提前转移,并最后存入上海金城银行的保险柜。抗日战争胜利后,张謇的后裔担心《耶稣像》久藏保险柜中会朽腐,便及时取出,以后又随身携带至香港,妥加保管。


  张謇的后裔久有将沈寿的仿真绣精品献归祖国的心愿。1986年4月2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隆重举行了张謇后裔献归沈寿珍贵绣品的仪式。而为了更好地保管传世名绣,省政府决定由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沈寿的遗作。如今,《耶稣像》和其它刺绣精品长期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织绣厅中对外展出,并继续征服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观众。

题外话一:《耶稣像》之真迹
无论是网上图文,或是电视报道中,还是《雪宧绣谱图说》之中,都无提到《耶稣像》之真迹,只这一条报道说到《耶稣像》尚留人间,保存于南京博物馆之中。我看到此网页是长吁一口气。想电视之中,单仰萍之“耶稣,我的耶稣”惨痛之声尚留耳边,如果此绣像真遭日本人毒手,怎对得起沈寿在天之灵?只是电视剧中,沈寿弥留之际,还有幸得以手抚呕心沥血的《耶稣像》,但是据此报道里所写,张謇虽尽快派人护送耶稣像回通,但仍赶不及让沈寿再见一眼,呜呼!不知何时我们能一睹沈寿真迹,因她的真迹即使在网上连照片都难以一见。去年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一个关于世博会的小展厅里得以一睹沈寿《耶稣像》的仿制品,此绣品据说专为上海世博会而仿沈寿耶稣像照片绣制的。当时走到世博会小展厅时,已经在心里默默想到沈寿与世博会的关系,待看到耶稣像,已然挪不动步了,只是可惜,后面还有参观任务,硬生生被同学拖走了。现今想来,感叹之余,心存疑惑,既然沈寿的《耶稣像》真迹就存在南京,为什么现代绣娘却无缘一见,还需通过照片复制?而且中央电视台录制南通刺绣的节目为何也不去南京实地拍摄一下真迹呢?

题外话二:此贴之缘起
如果不是单仰萍演出了《沈寿》,我是断然不会知道此才女,更不会因感动单仰萍的表演及沈寿本身的生平,而查找资料,进而购得《雪宧绣谱》图说一书,愈了解沈寿,愈觉得此越剧电视剧在不长的篇幅里,较为真实的反映了沈寿在南通的岁月,是让人们认识这个近代史上不平凡女性的一个很好的渠道,但是似乎除了上海电视台、浙江卫视很久以前播过之外,并无多大的宣传,有关南通刺绣或者沈寿的报道中,丝毫未提及有这样一部不错的电视剧,也没有利用电视剧中的一些镜头让人们对刺绣或者对沈寿有直观感受。这无论对沈寿还是单仰萍来说都是一个憾事吧。另外,网上所有关于沈寿的网页都较为零落,不完整,所以不惜时间,投入此贴,乐此不疲。

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辛劳一生,创作不少优秀作品。其中最负盛名的刺绣,莫过于现在珍藏在南京博物院的《耶稣像》。这幅绣品呈椭园形,高21英寸,宽15英寸。它是沈寿仿真绣艺术的杰出代表,曾在1915年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
 沈寿(1874-1921),苏州吴县人。原名沈云芝,擅刺绣。1905年献绣品庆贺清太后慈禧70寿辰,因绣品出色获得慈禧的喜欢,赐得一个“寿“字”,为作纪念遂改名为“寿”,于是沈寿的绣名就传扬天下。她还受清政府的派遣,到日本考察刺绣工艺教学,回国后任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负责教授皇室贵族女子刺绣。由于受西方绘画艺术的启发,她成功研究出 “仿真绣”。这种刺绣虽还运用中国传统刺绣的针法和色线,但又融合了西方绘画的素描结构和阴阳向背原理,使得绣中的物品不但立体感很强、非常逼真,人物肖像也更加传神。沈寿1910年绣成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参加清皇朝在江宁(今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获得一等奖。第二年送到意大利都朗参加国际赛会,又获金奖。从此中国沈绣的名声亦远扬欧美国家。该绣后来则由中国政府赠给意大利,意皇还向沈寿回赠了礼品。
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灭亡,沈寿全家搬到天津。因刺绣局面一时没有打开,故遇到困难,于是她后来向南通的张謇发出求助信息。张謇很快发出信函,邀请沈寿到南通来发展刺绣。 1913年她来到南通和张謇商定刺绣传艺一事,由于南通女工传习所的筹建工作刚刚开始,开学招生条件尚不成熟,故决定暂回苏州等待。沈寿回到苏州后利用空隙时间前去拜访著名画家颜元先生,前几年她向慈禧贺寿敬献的那幅绣屏《八仙上寿图》就是绣自颜老先生创作的画稿。在颜宅还见到他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儿子,谈话中得知沈寿手头暂无刺绣作品,平时勤劳惯了的她正闷得慌。这位青年油画家颜文梁遂从西方名画《荆棘冕冠》中选了主要人物耶稣的头像,画成绣稿交给沈寿。
 这幅油画作品描绘了耶稣蒙难的故事,图中耶稣头戴荆棘冕冠,额头被荆棘刺破,血液下淌,皮肤苍白,两眼向上翻视,痛苦而悲壮地注视着上帝的所在。沈寿在得到这幅绣稿后作了认真的研究,精心设计了一套刺绣方案,根据人物肌肤纹理运针,创造性地运用旋针等方法,绣成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刺绣色线也很有特色,针对油画用色丰富,色彩过渡变化微妙的特点,采取拼色技法,一针之孔同时穿上几种线色进行刺绣,整件作品竞用了色线111种之多。由于沈寿刺绣精细用功、当年没有完工,第二年将其半成品一并带到南通,利用工作之余继续施针,终于在1915年将整件作品绣制完成。其时张謇正在南通挑选土特产品,准备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凿成功,庆祝正式通航而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女工传习所的刺绣也选作参展项目,展品首先在城南女子师范学校进行预展。女工传习所送展的刺绣非常精美,其中所长沈寿刺绣的《耶稣像》最为出色。南通居民纷纷前来观看,以一睹沈寿神针为快。
 《耶稣像》等绣品在南通预展成功后,就送到美国旧金山参加正式展览,标价13000美金。因绣品工艺出色这幅精美刺绣获得金奖。中国沈寿的绣名又一次在世界各地传扬。展览期间,美国有人高价购买,张謇指示此绣乃“国宝”只展不卖,会后移到纽约第五街南通办事处继续对外展出。后又有人求购《耶稣像》,沈寿表示愿伴绣终身婉言辞谢。正因张謇及张家后人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命运多舛的《耶稣像》历尽磨难,终实现了张沈遗愿,回归祖国,珍藏于南京博物院,也让后人有幸目睹大师杰作的风采。
 第一眼见到这幅作品,便有种震撼。震撼于我们的先人在几十年前就创作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刺绣作品,令人叹为观止。而驻足细细揣摩,我以为,令人折服的有三绝。

一、丝理的运用

 丝理是刺绣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刺绣工艺特色的重要标志,也是如何施针排线的第一步。《耶稣像》丝理运用之绝一是根据人体的肌理生长方向定位,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二是丝理运行动态的处理,如额头部位是横方向丝路的,鼻子是竖方向的,这横竖之间的转换必须是渐变的柔和的,不露痕迹的,同时还要顾及不同的角度观赏时因丝理折光带来的影响。与国画相比油画作品处理要求更高。沈寿采用以鼻梁为中心,到额头处再向两边慢慢分开,无论站在哪一面,展示给你的始终是光洁的前额和挺拔的鼻子,不能不为之惊叹。又如眉眼与脸颊肌肉丝理的旋转形成了一个圈,一般常人是不会也不敢如此处理的。《耶稣像》却没有给人任何不适之感,而是告诉世人这正是刺绣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再如耶稣的头发与胡须,因为丝理生动而灵活的变化,将卷曲而多层次的头发和蓬松飘逸的胡须刻画得惟妙惟肖。

二、色彩的丰富与浑厚

 有绝妙的丝理还需美妙的色彩。《耶稣像》采用的是平绣手法,要表现油画的浑厚而丰富的色彩,就必须采用新的用线用色手段。沈寿大师创造性地采用了拼色法(即几色同穿一针眼)和镶嵌法(即先虚铺后逐步嵌密)以渗入更多的色彩。每根线有冷暖的和色,有深浅的和色。每次嵌入的色彩与前批都不一样,亦如她指出“色有定也,色之用无定也。”就看似最为平淡明暗变化微弱的前额而言,有红有黄、有绿有蓝、有紫有灰,不下十几种色彩,与色彩更为丰富绚丽的头发胡须衣服相比,更是窥见一斑。据文字记载,此绣品用色一百一十多种,但依我的剖析应不止这个数,而是多得多。在这幅施用线如此精细的刺绣作品中,能展现这般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感是极为不易的。

三、巧用针法“所宜而用之”

 “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也”。《耶稣像》中,沈寿大师创造了旋针、虚实针,因物施针,用得恰到好处。如绣刺眼睛,眼球用旋针加用极细的线、细致的针脚表现球体的立体感,眼白部分虚实针,接近瞳仁也是球体突起部位则虚,近眼角和下眼睑处渐密,有别于其他地表现了眼睛透亮的质感。又如耶稣的头发胡须则灵活多变地把施针、必针、接针、套针融合在一起,突现了发质的松软和弹性。
 创作意识是作品的灵魂,既要有熟练的技法,更要有自己独到的创作构思。如耶稣眼睛高光点的留白,利用底色,也是她的独创与妙用。沈寿大师运用了美术领域的色彩学、透视学以及医学方面的解剖学,创造了永载史册的仿真绣。《耶稣像》不愧为仿真绣的代表。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