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不够火辣没人看的话我也没办法_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 > 标题不够火辣没人看的话我也没办法
脑残枪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5-08 20:05:38

标题不够火辣没人看的话我也没办法

首先声明:此平淡的故事非个人感情故事。

民俗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成为一种小众的乐趣。几个老朋友在周末去天坛一起放一放老北京的扎燕风筝,或者走在南京路上一不小心看到了日本老奶奶开的中国蓝印花布店于是进去看看,或是在云南旅游的时候逛酒吧都逛吐了于是乎发现云南的扎染还有经纬织布原来也别有一番情趣。我自己也曾经这样,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一种标签贴在自己那张无形的简历上,在需要向别人展示一下自己高洁的情操的时候,便拿出来显摆显摆,至于大多数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过年门上贴的那两个神左边那个叫郁垒,右边那个叫神荼。

看到汉声的书后,我说都不会话了……感觉说什么都多余,都显得自己知识匮乏,没有底蕴。

谁能想象十年做一本书是什么感觉,编辑们来往于工作室和田野之间,听说某个民艺大师又有了新的作品,就马上倾巢出动带上相机,遮光板冲到大师家将其记录下来。为了绘制《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汉声的编辑们多次往返台北两地,与北京风筝老艺人费保龄先生一起研究风筝图谱的排版,设计,对资料进行编辑整理。从1988年汉声的编辑在北京第一届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上见到费保龄先生与他的风筝谱,到最终1999年成书。整整11年,有几个出版社能用11年的时间认认真真的做一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俗书籍?
红学会那些日日夜夜在红楼梦中一觉不醒的红学痴迷者们又有多少人知道,曹雪芹不只写了《红楼梦》,还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也同样是残章断文,却被日本人保留了下来。

汉声杂志社艰苦经营的40年出版了100多本书籍,总共加起来售价也不到2000元,还不如买一个pda。而这100多种书目里,有山西的面食,染布的夹撷,中国蓝印花布,惠山泥人,中国肖像画,中国古镇建筑土,中国女红……每一本书都有经过几年的精心制作。

汉声杂志社的主编黄永松老师,大学读的是美术,27岁开始与朋友创办了汉声,负责美术部分。从27岁直到现在一直致力于汉声的工作。
前几天在水房洗衣服的时候唱歌,“爱是一句无声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突然间觉着,黄老师就是这样,用一生讲完一个在他看来平淡的故事,当他面对你,自然而然地说出“民间文化是无尽的宝藏”时,我才明白,梦想不需要多伟大,爱也不需要一个多么波澜壮阔的场面,我们都只是光阴眼中的插曲,只有认真作出来的东西才有可能冲破光阴的界限成为永恒的宝藏,黄老师所领导的汉声就一直为中国的民间文化做着这样的工作。

今年过年的时候锵锵三人行做了一期关于黄永松老师与汉声的节目,令我颇为惊讶,惊讶的首先是锵锵这样脍炙人口的三俗节目居然如此全面的都关注到了民俗,其次是,我发现,这是锵锵三人行做过的最别致,最有中国味道的一期节目,还有就是,窦文涛在黄老师面前都显得颇为正人君子。以前习惯了看三俗式的锵锵,偶然看到这样一期节目,才悟到这可能就是窦文涛能把一个节目坐到10年之久的真谛,包罗万象。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UwCDfp8puo/

最后,我发现我又写激动了,有点长。画完了蛇我再添个足,升华一下。
我也曾经走过崇洋媚外的阶段,认为工业化的大机器气派十足,而当我渐渐了解汉声杂志,我感觉那是一种了解自己的过程。汉声的书让我见到自己的祖祖辈辈是如何生活,中国的蓝印花布是如何印染完成,中国原来也有逼真的人物肖像画,中国各个地方的秧歌到底是怎么的一个步伐。这些看起来土里土气的民间文化,却像是我与生俱来的特质一样,自然而然让我着迷。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热血沸腾做一件事情,不过此刻,我很想让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还有人在在默默地为保护传统文化而耕耘着。话说出来太高调,但事实情况就是,许多传统的东西在消失,而我们是无奈的一代,很可能看不到我们的祖祖辈辈是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看不到那些最美丽的扎燕风筝。前一阵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方文山说华人是个没有质感的民族之类的记不清楚了,因为这个名字就没有再看,因为我怀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认为,如果你认真去体味中国,可能仅仅是一个乡野的农妇,她也可以活得无比有质感,有格调。
关键是,我们都不了解。
而第一步,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例如汉声这样的书籍。

另外:《大过鼠年》那本书是我添加的,isbn号也是我瞎编的,没办法,这书的书号只有6位,我就只能为了适应潮流瞎编了13位,特此为我如此卑劣,没有质感的行为致歉。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标题不够火辣没人看的话我也没办法”的回应

2016-02-15 22:57:23
夜川直心 :纠正一下:应该是左边的是神荼,右边的是郁垒。当然有可能是咱们看门的方向不一样,我是站在门外看的。

呃,前几天看《小门神》,记得从外面看是左边是郁垒,右边神荼啊。话说从里面看得到门神???

2016-02-15 22:54:38

发现我常常在意外看见惊喜的文章时,发现是几年前的,比如刚刚进去文章中的一个链接(汉声博客?),居然是2010年……这本杂志现在还有吗?

51caochao 2016-02-02 02:21:07

重读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庆幸当年扫描了这本书,书由于家失火没了,当年有把其风筝图案用在娃娃的图案设计之中,今日重读,又有新得,感谢汉声为中国民俗和传统文化做的付出与贡献!

阮玲玉 2014-03-18 00:02:24

《南鹞北鸢考工志》好像已经证伪了吧,不是曹雪芹写的,是今人编造的。

夜川直心 2012-01-22 18:19:08

纠正一下:应该是左边的是神荼,右边的是郁垒。当然有可能是咱们看门的方向不一样,我是站在门外看的。

牧歌悠扬 2010-03-15 21:31:41

汉声系列,我的大爱,呵呵

加可木南 2009-03-27 07:31:16

前天在汉声论坛上偶然发现,原来汉声北京编辑室就在柳芳附近,我在这里工作竟然不知道。有机会一定要去拜访。

Scheherenzade 2008-07-30 11:29:32

让我想到民国年间梁老师跑到大后方收集各类花边……

云南黑鬼 2008-05-10 10:09:37

对民间民俗技艺的保护
日本就比我们做得好
我曾经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看到过一个专栏——《什么支撑着今天的日本》
专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的日本的匠人,匠人文化
“从江户时代起,日本匠人中就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匠人文化。匠人们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对于他们,工作做的好坏,和自己的人格荣辱直接相关。”
“日本民族非常看重匠人文化,最典型的就是他们独特的“人间国宝”认定制度。”
日本人把那些有特殊的技能的人封为“人间国宝”;“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是赋予靠一艺之长获得社会承认的手艺人和民间艺人以高度荣誉的制度。在日本,“人间国宝”是对拥有重要无形文化遗产者的通称。早在1950年日本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中,就明确规定了日本文部省拥有“认定”及“解除认定”“人间国宝”的权限和程序。

我们这里也许也有类似的吧,只是我不了解~

fafa 2008-05-10 01:45:18

听说河南南阳的烙花工艺最近被日本人买走了 这个工艺相当多的人都没听说过 我也是从南阳的一个朋友那里知道的 她说的时候都快哭了 了解和保护都做不到还说什么继承呢 我们真该感到悲哀

牛油 2008-05-09 19:16:38

真的没兴趣看

土也 2008-05-09 19:11:46

《南鹞北鸢考工志》是曹雪芹的一本佚著,原本已经找不到。现在流传的据孔祥泽老先生说是他解放前从一个日本收藏者手中抄来的,整理出来的内容约是原书八分之一。由于没有其他物证和人证,红学界对此书存有争议。
这本绘图的作者费保龄先生,60年代与孔祥泽认识,见到这本佚著,并从书中学习了一些技法,整理了一些绘图。
关于曹氏风筝,中国工艺出版社曾出版《曹雪芹风筝艺术》,内容为整理出来的“南鹞北鸢考工志”部分技法和绘图,署名孔家祖孙三代。据孔令民先生介绍,汉声出这本书当时也找到了孔家,因为其中的内容只有从孔祥泽的抄本中来。但是书出来后,却没有孔家一人署名。


2008-05-09 19:08:43

某楼谈到靠文化人的传承

"传承"二字,看个人怎么理解

狭隘的说 是对岌岌可危手艺人的保护
广阔的说 是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人的普及
因为世界是我们的
而我们不能回到那个时代
却可以追忆 可以领悟

至于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扬 我不作妄言 这是个我们课上课下讨论了无数次的大课题
好多问题,很复杂很庞大...当你看到那些端倪你也会由衷的力不从心....

至于现在所谓的"文化人"
赚钱的不一定有真本事
有真本事的不一定能坚守得了贫寒
即便坚守得了 社会环境也不一定会给予他们空间来释放与吐纳



而这些至少能出书的 能面向大众的 怎么也是说句话有点分量的了
还有太多太多,连声音都无法传递的....


很多时候 我们大众都骄傲的对外宣称我们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地大,是真
物博? 有待商榷.



关于我们的民俗 我只想引用一句被艺术研究院众老辈挂在嘴边说烂的话:"--赶紧,抢救啊!"

哈米 2008-05-09 18:17:37

曾经在涵芬楼听过黄老师的讲座

几欲落泪

非常非常感激他和他的编辑们

为中国为后世留下这么贵重的一笔财富

沧浪水浊 2008-05-09 17:35:07

''

ONCE 2008-05-09 17:08:55

只能说。。顶~!

脑残枪 2008-05-09 16:03:28

看来还是很多人知道汉声的

脑残枪 2008-05-09 16:02:40

都好都好

胡同 2008-05-09 16:02:37

《汉声》,多有名的民俗杂志啊,这年头真是没人看书了

云南黑鬼 2008-05-09 15:53:31

你说的没错
但是,在这个物质社会,
我这样的心态在一些人看来可能就傻了~

南星客总结得好~

脑残枪 2008-05-09 15:51:26

哈,赶明我也排个黄永辈儿

南星客 2008-05-09 15:50:07

MS 叫"黄永X”的都素牛人哇

黄永玉、黄永年&这个黄永松……

脑残枪 2008-05-09 15:49:37

其实我觉着您这才是真的初衷!

云南黑鬼 2008-05-09 15:48:53

一定要找来看看
我一直对民间,民族,传统,民俗之类的东西比较赶兴趣
到不是说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
就是喜欢
也许跟自己的成长环境,自己的民族,自己接受的教育等等有关吧~

脑残枪 2008-05-09 15:34:51

我的介绍看来不怎么样,他们的书一定要自己看!

云南黑鬼 2008-05-09 15:31:32

汉声出的书和杂志个个都是精品。
==========================
听过汉声
但是其书其杂志不怎么了解
谁来给再介绍介绍?
谢谢

超感觉 2008-05-09 15:28:21

上个月在涵芬楼书店听过黄永松老师的讲座,真是精彩,也长了不少见识。汉声出的书和杂志个个都是精品。

by 2008-05-09 15:24:47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里面的信息。哈,谢谢楼主。

脑残枪 2008-05-09 15:22:46

yeah目的达到!嘿嘿

宋阿慕 2008-05-09 15:22:41

我觉得有些人真的是命运就决定了他要来做这样一件事。

不过,对于民俗的话,汉声应该可以申请到国家的专项基金吧?

当然无论如何,能够十年磨一剑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云南黑鬼 2008-05-09 15:19:49

其实很多民俗,抛开有用无用的说法,来评价的话,
真的很有意思
特别是那些正在失传的民俗

[已注销] 2008-05-09 15:17:35

LZ是个民俗文化的推行者

这被鉴定为一次有效的,成功的公关~~

喜欢你的文.:)

冉歌 2008-05-09 15:15:02

我自己也曾经这样,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一种标签贴在自己那张无形的简历上,在需要向别人展示一下自己高洁的情操的时候,便拿出来显摆显摆,至于大多数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过年门上贴的那两个神左边那个叫郁垒,右边那个叫神荼。
惭愧惭愧惭愧~~~~

脑残枪 2008-05-09 15:10:23

他们的书确实是很认真地在做,他们和英国dk合作过一套科普读物,现在已经脱销,对于普及建筑方面知识及其有效,在国外十分有名

晚安地球人 2008-05-09 15:07:06

中国人就缺这点质感。

@cyber 2008-05-09 15:04:23

真不错啊, 希望有出版社把这些主题做得再"科普"些,让更多人可以看到!

脑残枪 2008-05-09 14:57:32

应该说完全没有差别,做工和排版都是一致的,最好的表现的风筝的效果

zoopub 2008-05-09 14:56:37

这本书我有,可惜是大陆版的。

达斯佛™ 2008-05-09 14:41:49

这书我盯了很久了 就是不知道港台版和内地版有没有差距 还有其它诸如《大剖面》之类的 汉声出版社的其它书……

番茄蛋汤 2008-05-09 14:38:21

有一次在电视上看见过这方面的一个介绍。对《南鹞北鸢考工志》特别有兴趣。
这本书为什么不找日本人要回来,好吧,就算要不回来了,那借给我们抄抄,让曹雪芹的编的书可以重见天日好吧。我觉得比之现代人煞费苦心的去猜想曹雪芹是到底怎么扎风筝的,直接把那本书给出版了更有效率。

丁小云 2008-05-09 14:19:30

佩服这样的人

angelcake 2008-05-09 13:11:13

最早居然是从张信哲的口中听说汉声的,说在那个台湾本土意识抬头的年代,非常痴迷汉声杂志。
看过之后知道,为什么台湾比现在的大陆更像中国。

项梓 2008-05-09 12:30:58

我们家里早没做了,北京的作坊还在,而且不久前申请到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聚元号”。似乎汉弓的作坊,全国仅此一家了。

有些事 2008-05-09 12:21:33

再艺术品的面我也敢下嘴。。。。。

脑残枪 2008-05-09 09:28:02

太佩服了,做弓可不是一般的手艺,现在家里还有人做吗?

项梓 2008-05-09 09:07:47

有一件特别搞笑的事情:我外婆的爷爷是一位有名的弓匠,这一事实是我在快上高中的时候从一个原籍英国、久居香港而到成都搞调查的中国弓狂热爱好者那里听说的,外婆家一个衣柜顶上还放着几张年代久远的弓,已经近似腐朽了。北京还有一个弓箭作坊,感觉民间的这些手工艺人之所以继续他们的活计,都是出于很朴素的、很低调的愿望,一就是保留老爹传下来的手艺,二就是还能挣点小钱,至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之类,就我看来,都是他们采访接受多了以后从记者的问题中学来的说法。真正要上升到文化层次,还要靠那些对金钱名利看得比较淡的真正的文化人。

脑残枪 2008-05-08 23:06:59

说得太对了,就是这种感觉

fafa 2008-05-08 23:05:24

在大家争先恐后的往各种名利场里钻营时
汉声在造中国民间文化的基因库 一造就是几十年
这是什么精神

脑残枪 2008-05-08 22:00:38

对,这个说得很对,花落谁家我不关注,我喜欢的是里面那些风筝,手艺人的智慧

土也 2008-05-08 21:59:21

关于“曹雪芹风筝”,现在是争议悬置。关于孔家和费先生因为“曹氏风筝”与“费氏风筝”,以及这一本书,又是一个争议。不过,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智慧啊

脑残枪 2008-05-08 21:55:55

其实他们都是一起做的,孔祥泽和费保龄一起,不过对于设计图谱来说,还是汉声的这本更直接,更明了,当然孔先生的书也很有价值

土也 2008-05-08 21:52:44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17815/ 这本书也是不错的,如果在书店购买可以两本对比一下购买

脑残枪 2008-05-08 21:20:24

他们山西面食那期杂志作的极美,每一碗面就跟一个艺术品一样,太漂亮了!

有些事 2008-05-08 21:19:05

我对于山西的面食这事很感兴趣。。。嘿嘿

脑残枪 2008-05-08 21:15:00

可以联系汉声网站上的陆老师http://hansheng06.blogbus.com/
买书,陆老师是北大的老师,帮汉声
其实找我也可以

everyone else 2008-05-08 20:49:33

没听说过这个杂志社,在哪可以看到他们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