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个好学生_康熙几暇格物编译注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康熙几暇格物编译注 > 康熙是个好学生
桥东里 康熙几暇格物编译注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11-17 13:11:09

康熙是个好学生

《鹿鼎记》第三十四回写道:“只听得书房外脚步响声,一名小太监道:‘启禀皇上:南怀仁、汤若望侍候皇上。’康熙点点头。小太监传呼出去,进来了两个身材高大的外国人,跪下向康熙磕头。韦小宝大是奇怪,心想:‘怎么有外国鬼子来到宫里,真是奇哉怪也。’两个外国人叩拜后,从怀中各取出一本书卷,放在康熙桌上。那个年纪较轻、名叫南怀仁的外国人道:‘皇上,今儿咱们再说大炮发射的道理。’韦小宝听他一口京片子,清脆流利,不由得‘咦’的一声,惊奇之极,心道:‘希奇希奇真希奇,鬼子不会放洋屁。’康熙向他一笑,低头瞧桌上书卷。南怀仁站在康熙之侧,手指卷册,解释了起来。康熙听到不懂的所在,便即发问。南怀仁讲了半个时辰,另一个老年白胡子外国人汤若望接着讲天文历法,也讲了半个时辰,两人磕头退出。”
虽说是小说家言,但上面这一幕“康熙习西学”倒也不是无端杜撰。明末清初,欧洲来华的耶稣会会士为了传教,选择了向中国最高统治者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与在行动上的便利。这种策略为他们多争取了多少信徒很难说,却确实培养了几个非常热衷于西学的皇帝。对中国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读者都会知道康熙对西学的强烈兴趣,因此他奉汤若望、南怀仁、白晋等耶稣会会士为座上宾,时时请益。白晋在《中国现任皇帝传》里说,康熙从十六七岁开始,用两年的时间向南怀仁学习了“主要数学仪器的用法和几何学、静力学、天文学中最新奇最简要的内容”;“大炮发射的道理”是课程之一,也史有明文。白晋还说,平定三藩叛乱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康熙“比以前更加热心地努力钻研欧洲科学”,比如说下旨让白晋用满语给他讲《欧几里得原理》。
客观地说,康熙是个好学生。白晋说,康熙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专注和细心”,“从不感到厌烦”,如果一时没弄明白,“总是不辞辛苦地时而向这个传教士,时而向那个传教士一而再、再而三地垂问解法”。《康熙几暇格物编》就是他交出的一份“学业报告”了。
所谓“几暇格物编”,就是康熙在“万机之暇”“格物致知”之所得,收入短文九十三篇,其中大多数与科学技术有关,从中可以看出康熙学习西学达到的大致水平。比如“地球”条云:“自古论历法,未尝不善,总未言及地球。……自西洋人至中国,方有此说,而合历根。”又“地绝处”条云:“黑龙江以北地方,日落后亦不甚暗,个半时日即出,盖地之圆可知也。”不要小看这个“地球是圆的”的认识,就在康熙即位的那一年,后来发起“不得已”案、攻击汤若望、导致后者入狱随后病逝(这里必须指出,康熙亲政之前汤若望就已经去世,是金庸搞错了)的杨光先写了一篇声称指出西洋历法错谬、题目叫《孽镜》的文章,里面说持“地球说”的传教士,“斯论也如无心孔之人,只知一时高兴,随意诹谎,不顾失枝脱节。无识者听之,不悟彼之为妄,反叹己之闻见不广;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杨光先还打比方说,“果大地如圆球,则四旁与在下国土洼处之海水,不知何故得以不倾?试问若望,彼教好奇,曾见有圆水、壁立之水、浮于上而不下滴之水否?”将康熙的见识与杨光先对比,相去何止霄壤?
这里就要感谢汤若望的弟子、康熙的师傅南怀仁了,他在《历法不得已辩》之《地为圆形之实证》一文里举出的证据之一就是,“人居愈北,见北极在地平上愈高;人居愈南,见北极在地平上愈低。……大地若方而不圆,则天下各省地平皆一无二。”与康熙在“地绝处”条举出的例子大同小异,可见康熙受他的影响。
康熙还利用天文知识发现了史书的谬误。《辽史》有一条在辽代都城观察到老人星(南半球最明亮的恒星)的记载,就让他不以为然。他说,“夫星辰虽随天运行,而其隐见,却有方隅”,老人星在扬州一带二三月时经常能看到,但是在北方则是看不到的,辽都地处最东北,怎么可能看得到呢。
关于老人星,还有一件好玩的事。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康熙南巡到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傍晚,他登上观象台,把大臣们召集来,和他们讨论起天文知识。当时在场的李光地在《榕村语录续集》里记着他与康熙之间的对话:“予说:‘据书本上说,老人星见,天下太平。’上云:‘什么相干,都是胡说。老人星在南,北京自然看不见,到这里自然看见。若再到你们闽广,连南极星也看见。老人星在那一日不在天上,如何说见则太平?’”比起李光地这样的理学大师来,康熙在天文学这种“格致之学”上肯定是具有知识优势的,这一次,他在臣子面前好好地秀了一把。
除了天文学,康熙还记录了他在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学习心得,如今看来也仍然颇有趣味。
当然,如果读者认为我是在缅怀盛世、是在追忆圣主,那是会错了意。我也知道康熙不是正规的科学家,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也有其局限性,他仍然脱离不了诸如“谷穗变蚊”、“海鱼化狍”之类的窠臼。不过连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生物学家都免不了周作人所说中国人观察自然的“儒教化”与“道教化”的弊病,强求一个业余的皇帝学者没有太大的意义。
此外,吴伯娅在《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中认为,康熙研习西学最主要目的是夸示学问,“当科学问题的‘最高法官’,进一步强化封建皇权”,这种观点我也同意有几分道理。康熙说过“始知天下有用之物,随地皆有,初不以中外异也”,这句话可以当作他的文化政策的写照,一方面胸襟非常广阔,另一方面也仅止于“为我所用”而已,不可不察。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无法否认康熙对科学技术确实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持之以恒的热爱。《康熙几暇格物编》之中有“朕临揽六十年”一语,可知书成于康熙暮年,联想到他从少年起随南怀仁学习,不得不发出“活到老学到老”的感叹。另外,书中屡见“一日循行阡陌……忽见……因收藏其种”、“尝记验风候”、“朕每测量”、“朕时北巡,亲履其地”等语句,证明这些知识不只是纸面得来,而是经过康熙亲身实验、观察、测量而获得的,即使一时无法做到,也会“询之使臣”,向熟悉的人请教。这种态度可以称为科学了吧。
不过即使当时有这样热爱科学的皇帝,中国的大多数学者(更不用说普通人)仍然得不到接触西方知识的机会,“爱智慧”只成了皇帝一个人的追求,他没有、也不愿意让他的臣民形成学习新学问的风气。当历史翻过去之后,除了留下这样一部小书之外,丝毫痕迹都看不见了;除了满足了他自己的求知欲之外,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才是整件事最可悲的地方。
《康熙几暇格物编译注》收录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之中。这套书选目近二十种,八十年代曾经出过五种。像《东鲁王氏农书》这种如今被旧书商炒得价钱高昂的好书自然应该再有一个好版本,而诸如《新仪象法要》、《物理小识》、《梓人遗制》这些只能在图书馆借阅(还未必借得到)的名著也终于可以读到了。对中国古代科学史感兴趣的读者这次可别再走宝。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康熙是个好学生”的回应

尘埃 2017-03-18 17:29:20

你说的还是有道理的,不能过分责怪抗议,不过清朝开历史倒车,这一点的确是事实,个人虽然不喜欢清朝,但是清朝的皇帝还是可以的!

废柴一根 2010-12-14 23:27:22

这些只是他的兴趣作业而已。。。何况这些东西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讲也没什么用,唯一的御稻米,也没有推广成功。。

tosea 2010-03-14 20:08:02

2008-11-17 20:22:28 小白·菜  康熙学这些不过是为了自己好玩,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实际上比明末清初还要退步。


正解
某些为清朝搽脂涂粉的人可以歇歇了

晶凌 2009-10-10 23:45:52

围观强帖

桥东里 2008-11-19 18:21:27

守正说,“单说宋应星其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也算不得学者之列”,“在中国传统社会,四书五经就是学者的必修课,这些经典都不‘埋首’,如何算得上学者?”宋应星在当时或许不算学者,但他“本质上”算不算学者,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无须讨论。
守正列举的一二三条似乎是替清朝统治者说的——“清朝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隆盛的朝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具备大国实力,它相信自己的能力,它有自己的一套完备的体系”,即是我朝为天朝上国,何须奇技淫巧之术?
“即使你给他们这些,他们也不会特别重视的。再说了,你觉得地球是方是圆,对一个普通人有什么帮助吗?”即是学者继续皓首穷经,愚民则无须开蒙;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隐含的文化保护系统,它能够在潜意识里及实际行动上保护它本国的文化,如果大量输入外国的文化,对国家有利有弊很难说,但一般看来,是弊多一些的。”即是杨光先的理论了,宁可自己算不准,也不能用西洋历法。
都说对历史要有同情之理解,但是全站到当时人那边去,连反思都省了,似乎不是正确的方法。

[已注销] 2008-11-19 16:37:42

顾,黄,王自然算学者,他们的功底要深厚得多,和宋可不是一个等级的,我家里就有一套船山遗书

你说横向落后,那就是总体落后,怎么能说单只针对科技方面呢,但实际上落后我想应该只是清朝的后半期。不了解并不是说一无所知,没见过猪跑,总吃过猪肉吧?要是清朝初期就横向落后世界了,怎么能有300年的基业?而且落后不落后,不是只看科技军事的,虽然在世界各国中,这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是科技先进,不一定国家就治理得好。回归国家本身,还是要看它制度好不好,以及这个制度是否能够维持本身的精确性。当然了清朝的制度是不好的,这一点很重要,清朝最终的没落,或许就是坏的制度导致的总体的崩溃

反对八股文其实没什么道理,八股文和作诗是一样的道理,都有限制,字数,平仄等等,没有限制体裁,就很难衡量水准,你写诗,我写散文,他写报告,这就乱了。八股文其实就是在规定的文章格式内发述精义,和我们现在小学初中高中考试的作文是一个道理,我们甚至更僵化,为了考好成绩背作文,有固定的思路,甚至有固定的名字(小红,小明),这比八股文还要糟糕

[已注销] 2008-11-19 16:20:55

日本如果不跑出亚洲,即使德国战败,仍然可以稳坐钓鱼台,中国自然还是日本的势力范围

幸福么么猪 2008-11-19 12:04:29

1,对清朝了解较少 不知是怎样做出清朝是个比较隆胜的朝代这一结论的
清朝啥都不是 这话我仅仅是针对科技方面所说的。
2,你觉得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算学者吗?

他们可是强烈反对八股文 反对人们埋首于四书五经中

宋应星他自己能在28岁就中举 想必四书五经学得也不会比普通人差
他说这话也只是因为反对人们埋首于四书五经中而已

扩张的目的永远都只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明治那鸟我不说了 虽然很讨厌他 但是还是很佩服他的

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日本不与美国开战 没有德国在欧洲的侵略 那日本在中国会呆多长时间 想想就可怕``

[已注销] 2008-11-19 11:24:55

1.我对清的了解比较少,因此不作议论,但并不表示我认同你的观点,你说清朝啥都不是,清朝也有将近300年的基业,这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国家所能够维持的,比清朝短命的,多了去了,就是简单这么去看,也不能否定清朝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我当然没听过,我了解一个人,是了解他的主体思想,他的理论结构,他的主要事件,他的贡献,等等,我不会去了解他好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宋应星自己说“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可见他是否定埋首四书五经的,在中国传统社会,四书五经就是学者的必修课,这些经典都不“埋首”,如何算得上学者?

3.我是回的桥东里的帖子,我又没说不是他的爱好?他出书关我什么事?又不是我让出的

明治把日本引向了毁灭的深渊,明治的核心不是发展,是发展背后的扩张,过度的扩张产生了很多严重的问题,这里不细说

幸福么么猪 2008-11-19 10:18:14

1.LS没有反驳 想必LS也赞同我说的
2. 《墨子》的光学八条没听过? 宋应星28岁就是举人了好吧``
我想你对学者的定位太过狭小 不只是孔子孟子朱子才能称为学者...
而《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好 就算这本书很稀烂吧

但是在所谓的“康乾盛世”里连这样一本稀烂的书...

3.所以嘛`` 我就说仅仅是他的个人爱好嘛 有什么必要拿出来说 还出本书呢...

明治起码把日本引向了现代化的进程 而康熙呢? 清朝的禁海从他开始 晚年所谓的“倦政”导致了全国贪污横行

[已注销] 2008-11-19 08:39:37

2.请教,《墨子》讲了些什么?如何会与《天工开物》并列?至于《天工开物》的价值有几多?很值得商榷。单说宋应星其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也算不得学者之列,你有兴趣可以查查他的资料,我可以举例:后来他前后六次应试不第,感于“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着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遂不再应试。

3.你要知道,爱好和国家政策的走向是不同的,我爱好音乐,爱好生物,我不能将这些和国家政策产生必然的联系,真正的国家政策,在每一个政治家的眼中,都应该是注意轻重的,因此爱好仅只是爱好。在康熙眼中,他完全没有意识到重要性。即如今天,国家主席可能并不爱好科技,但他也讲科学如何如何好,你看我们国家重视科学吗?可是我们要是去问老百姓一些基本的科学理念,结果又如何呢?这个有实际调查的,结果很不让人乐观。

至于明治,真的好吗?老实讲,日本的远景政策是有缺陷的,对它自己来讲也很危险。这一点历史已经证明了。明治如果老而弥坚,活到90多岁,只怕更是要身败名裂。中国历史上比明治好的,不是一个两个,姜小白,刘恒,哪个不比明治优秀?就是姬职,比明治也绰绰有余了

幸福么么猪 2008-11-18 22:25:05

回LSS
1:清朝确实是一个比较隆胜的朝代 但是这个隆胜只是放在中国历史的纵向范围进行比较(这话还不大准确 话说明朝还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时期 但是清朝啥都不是)
还放在当时国际的横向比较 中国已经相当落后了

2:不知道先秦的《墨子》 明朝的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吗?

3:确实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保护系统
但是作为一个明君 就应该以自己手上的权势来将自己的爱好转化为整个国家政策

同样是封建落后的日本 有了明治天皇才有了日本后来的发展

枸杞@失败的Man 2008-11-18 13:30:42

那康熙应该建立个科学院啥的`

[已注销] 2008-11-18 12:20:40

再补充一点

你知道教育的成本有多大吗?我告诉你,教育如果由政府“深刻”的去做,那么他占的消费比率是很大的,是亏钱的,是亏大钱的,当然你可以说这个投入是有回报的。回报在哪里呢?在于国家人才的增加,风气的变化,在于人口素质的真实提高。但是你要想想,一个国家做这样的教育,本身能否承受

相比之下,如果国家需要,像燕昭王那样,同样能聚拢人才,但成本就几乎算不得什么了。至于说人口的普遍素质,在现在这个时代,对国家的影响可以说无。(中国人的素质这么差,经济这些年发展的不错,就是一个例子)

另外我看到你说学者接触不到,这个问题我这么看:

1.清朝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隆盛的朝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具备大国实力,它相信自己的能力,它有自己的一套完备的体系,在没有明确需要的时候,它不会盲目引进外国的大批科学,学术著作

2.作为中国的学者,一般来说,比较注重的是内心修养,你看孔子,再看朱熹,二程,钱穆这些人,如果按照你的价值观,可能会觉得,他们都做了什么?一辈子钻在书堆里研究义理,消化,产生。然而这就是真正的中国人的价值观。重心而不重物质。因此即使你给他们这些,他们也不会特别重视的。再说了,你觉得地球是方是圆,对一个普通人有什么帮助吗?

3.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隐含的文化保护系统,它能够在潜意识里及实际行动上保护它本国的文化,如果大量输入外国的文化,对国家有利有弊很难说,但一般看来,是弊多一些的。举个例子,初期的共产党为什么会失败?现在的总结,就是在于盲目的接受共产国际指导,接受俄国指导。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侵略(不适合本国的发展)。再举个例子,有些植物在本国能维持常态,到另一个地域,就会疯狂生长,造成灾害。这是要深以为戒的。

[已注销] 2008-11-18 12:02:26

“除了满足了他自己的求知欲之外,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才是整件事最可悲的地方。”

关于以上这一条,我有话要说:中国民众的求知欲,向来不强。中国现在有9亿农民,有多少渴望知识的?剩下的市民中,又有多少渴望知识的?即便如你,或许渴望知识,但你的父母,朋友,亲人,爱人,这些人当中,又有几个人爱好知识,在他们工作之后,还会手不释卷?只怕寥寥可数。你会让你身边的人去求知吗?不会。求知是发自本心的,自己不渴望,别人怎么能强求?就说现在的中国,普遍的教育,又给了多少人知识,给了多少人求知的欲望。细算起来,只怕也是寥寥。用什么来衡量我说的呢?很简单。去做个人书籍拥有量的统计及去图书馆次数的统计,就能知道在中国,知识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你用这样的说法责怪康熙,是不合理的

吕蕤冰 2008-11-18 09:27:54

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我肯定是要逐渐收全的。

幸福么么猪 2008-11-18 00:40:22

康熙是个好学生  

但是他没有将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发展到整个国家的政策上面去

他仅仅只是自己玩玩罢了

Time 2008-11-17 23:08:35

康熙是个好学生,因为他衣食无忧,可以有闲暇研究科学。没有广大的市民阶层的产生,科学永远是一个实用的技术,无法有那种超越功利的仅仅只是寻找问题答案的追寻。

☁Chan 2008-11-17 20:38:52

我有一种感觉:这条评论可能是作者本人写的…

BaiCaiX 2008-11-17 20:22:28

康熙学这些不过是为了自己好玩,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实际上比明末清初还要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