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武学贡献_意拳拳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养生 > 意拳拳学 > 一代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武学贡献
来自神化 意拳拳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8-21 14:08:26

一代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武学贡献

1、 大成拳是博而约之拳术,直指本质核心,不迷信套路、招法、权威。那些外在的东西并非千古不易,恰恰会因时、事、地、人等而改变,而内在的才是根本。提出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武学名言,得拳法之妙旨。

2、 凸显桩法之武学核心地位,给贪心求异迷信套路之辈以振聋发聩,指点迷津。桩是练功之不二法门,桩是静之拳,拳是动之桩,参天大树,根深叶茂。

3、 科学求力,试力体认,求得六面争力。生动形象的神意体认从而在人体中所蕴藏的本能开发出来,并与天地宇宙相呼应,力奋生矛盾,无点不弹簧。

4、 破除旧观念,如打人不打脸,但武术实在是一种实战术,鼻子恰恰是中央戊己土,正是破中用中,兵家必争之地。此与李小龙之举异曲同工啊!主张废除师徒制,破除门派之见,主张要见高于师。这一点是现代武学的标志。

5、 养生之道,技击之用,达到完美结合,全在一心。全凭心意下功夫,达摩东来一字无。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是生生不已之动,如春虫之蛰,春水之溶,似万物复苏,虎豹雷声。


初论王芗斋先生之拳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北京意拳研究会会长姚承光
 
   在王芗斋先生后期的著述和讲授中,芗老在提到意拳时一直使用"拳学"这一个词,而很少使用人们经常用到的"拳术"、"武术"和"国术"等等。尽管只是一个词差别,其中却包含了芗老深刻的学术理念和抱负。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探讨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之所以薪火相传主要依赖于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传授的内容主要是应当如何如何,而为什么要如此的道理和原则通常少有人顾及。在冷兵器时代,人们有很多徒手技击和器械实战的机会和需要,因而得以从中总结出切乎实际需要的方法和技巧。这就是如今中华武术蔚为壮观的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各个武术流派都有各自独特的方法、技巧和窍门,经过长期发展,武术也已具有相当高的健身和技击价值,但一直没有实现向具有系统理论、原理和方法的学科分支的飞跃,基本上还停留在一种"手艺”的状态(当然这是一门高度技术化和精细化的手艺)。因此,我们称之为"武术"、拳术、武艺,"艺"和"术"在两个字恰好反映了这是一门需要口传心授、高度艺术化的技术。

  我们知道,很多现代科学分支是起源于一些古老的手艺和技术。比如化学起源于炼金术,天文学起源于占星术,建筑学起源于风水术等等。现代科学和手艺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建立在一套经过实验或实践检验的理论原则之上,每一个现象都可以用基本的原则或原理来解释。正因为这一点,科学获得了比其原始来源--"手艺”高得多的发展程度、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大的发展前景。

  王芗斋先生一生的追求就是要把"拳术"提升到"拳学"的高度,也是要使武术实现从手艺到一个科学分支的飞跃。除了改用"拳学"这一词以外,芗老还在其著述中清晰地表达了他的这一思想和抱负,比如"铭心究理性,技击乃其次","习拳……要在于学术原则、原理通与不通"等等。芗老还研究过医学、力学等学科,来分析和指导意拳养生和技击的训练,使意拳向一门以现代医学和力学原理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分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芗斋先生之后,姚宗勋先生通过系统地研究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现代学科,并以之分析意拳的作用原理和改进训练方法,将意拳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姚先生所著《意拳》一书中清楚地看到。

  应该指出,把意拳发展为具有坚实科学理论基础的现代拳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并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意拳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程度还不高,我们对意拳训练方法的作用机制还缺乏一个系统的科学解释,很多问题还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现在,这一使命已经历史性地落在我们广大意拳同人的肩上。我认为,为使意拳发展成一门名副其实的拳学,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用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心理学系统地分析和梳理意拳的训练方法,特别是对站桩和试力的研究。实践证明,站桩和试力是训练神经肌肉,培养正确的动力定型十分独特和有效的方法。然而,我们对其作用机理还缺乏系统的了解,这不能不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我相信,这一领域的研究一旦有所突破,一方面可以为进一步改进意拳的训练方法,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果提高理论依据;(芗老说一般要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训练,所发之力始能均整,技击之资始备矣。在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的现代社会里,这么长的训练时间对于意拳的推广、普及是很不利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改善这一状况。)另一方面,这将对其他体育运动的研究和训练提供极富价值的借鉴作用。大家知道,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需要一定的科研力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意拳同人精诚合作,在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下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其次,破除神秘,有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和传播意拳。在《拳道中枢》一文中,芗斋先生就提出了"解除神秘"的主张,并力斥点穴术等荒诞说法。近来,伪科学又沉渣泛起,社会上也有意拳可"隔空打人"、"远距离意念控制"等荒唐传说。这是与芗老的拳学主张和意拳的本来面目完全背离的,对意拳的推广也很不利,每个意拳同人都应该批驳和揭露这些说法。相信随着今后关于意拳的科学研究的展开,我们对意拳的科学原理认识的加深,这些伪科学的东西就会不攻自破。

  第三,在推广和普及意拳的过程中,要理顺养生、求理趣和技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王芗斋先生指出,拳学之目的有三,在养生,在求理趣,在技击。芗老以精于技击而称于世,晚年则侧重于意拳养生和求取理趣。可以说其拳学境界达到三者完美的统一。我们在练习和传播意拳的过程中,也应该认真考虑这三者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我认为,现在应该以意拳的养生和求理趣为重点,迅速推广和普及意拳。在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之后,意拳在技击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来。目前希望通过意拳的实战特点为号召来推广意拳是不太切合实际的。芗斋先生说"如或论技击,拳道微末技",这既说明了练习意拳应遵循的步骤,可能也对目前我们推广意拳有指导意义。

 总之,科学态度和方法是王芗斋先生拳学思想的中心。这一点贯穿于芗老研究和发展意拳的始终,并对我们现在和今后发展、推广和普及意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