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本书翻译上的蹩脚,本篇笔记大部分为提炼,融合了个人的理解。
CH4 依恋
1.依恋具有实体性,必须有个人存在,依恋具有特定性,依恋的是某个特定的人,别人都不行。依恋是主动的,同时是一个过程,对方回应的一致性(甚至是负性的回应),给人以安全感,使得依恋得以产生。
2.青少年与儿童主要用依恋来对抗焦虑;成人的依恋则主要是为了抵挡孤独。
3依恋某个人必然伴随着丧失之痛和遭遇悲伤的风险。而害怕丧失之痛的人,则发展出对抗依恋的防御措施:比如害怕被抛弃,一定要在他人之前先转身离开。
4.有的人认为依恋妨碍了其自身的主体性,因而在心理距离上采取较远的方式体验依恋,有的人则需要时保联。依恋多半会进化为某种仪式,比如每天一个电话,或是其他什么。
CH5 激情体验(本章笔记多为提炼)
1.不像依恋那种静谧的亲密无间或者支持的那种看不见的力量,激情的关注中心在于:喧嚣与急切。激情会持续一种高强度的体验,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联系的紧密。所有才有“相爱相杀”。
2.基于生殖器的爱与基于生殖器的性欲不同,它是掺合着温柔、亲密和依恋的性欲。
3.陷入情网代表一种巨大激情,因为人们对真爱修复自身,超越自身的用途有很大期望,因此也代表着希望。有的人恋爱之后更加自信,有的人培养了更多的兴趣,有的人则变得更了解自己。身陷情网甚至可以超越关系本身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唤醒其新异的思想、感觉和目标。
4.想要“永恒”,一向是激情之爱的一部分。
CH6 坦诚相见的确认
1.用坦诚相见(eye to eye)的方式建立联系是确认我们的存在对于他人是有意义的,我们是为他们而存在的。
2.在坦诚相见的关系中,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独立个性的发展趋势趋于会合。被共情式地回应不仅仅将我们与那些回应我们的人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在确认我们关于自身的感觉。
3.我们能够被强烈地理解和确认,但是永远不会被彻底理解和确认。坦诚相见缺失:行动只是对其他人的要求和愿望作出反应;坦诚相见过量:丧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导致透明。
4.坦诚相见是为了被理解和赞赏,达不到目标,可能产生羞耻感。
CH7 理想化与认同
1.理想化是一种吸引我们趋向他人以便拥有他们或者他们的品质的内在心理过程。更确切的说,我们渴望拥有的是那些在我们自身以外但又是显得远远比我们所知的自己更为宏大的东西。对于成长而言,理想化是必要的。只有存在理想化,才会对远景展望或者对自我与限制因素的边界的超越有一种快乐的感觉。
2.理想化提供了两种人际回应。要么我们就试图拥有和控制这个被我们理想化的人,要么就试图通过认同的方式变得像那个人。对于第二种回应,认同感会不断与时间交融,成功的认同感会被整合进人格。
3.反向认同就是不要变得相似的一种愿望。我们和那些我们不想再自己身上发现他们影子的人之间的联系,与我们和那些我们最想成为的人之间的联系是同样紧密的。
4.在理想化丰富我们的同时,我们需要的是羡慕而非嫉妒,易感伤而不过于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