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社会制度、哲学、宗教、艺术、经济、法律等等这些话题时,当我们探讨这些所谓的上层建筑的优劣时,其实我们都能发现最重要的是“人”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如果以上这些不能推动人的发展,不能造成健全的人格,那么一切便失去了意义。
现下的中国社会,真的有如崔健所唱“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按照我们的正常思路,人的发展应该前进了一大步,距离自由世界更近了,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与中国市场经济(如果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话)发展相伴而来的是人对物质追求的不满足,说的难听一些就是物欲横流,而正由此造成的恶果是人的异化、人性的扭曲。这种异化的表现多种多样,或多或少存在当今中国人的身上,特别是大都市的人们,更是深受其害。大城市的“大”给个人的“小”带来了极大压力,“小”又要表现自己努力变“大”,于是乎我们看到一切似乎都转变为商品,都可以拿来叫卖,卖文章的、卖学历的、卖身体的、卖道德的,真是好不热闹,好不浮躁,人的异化在进行,为什么?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我喜欢的几部日本电视部。《同一屋檐下》是一部,《东京风潮---下町大家族物语》是一部,因为在这些电视部中,我体验到了传统大家庭带给我的温暖,那种大家互相鼓励勇敢生活下去的真诚给我以力量。而我们中国的电视剧呢,看者不觉得现代家庭剧中有太多的争斗了吗? 夫妻间、婆媳间、两个家庭间,难道一个成人童话的温馨家庭剧非常难写吗?我想可能是我们内心缺乏一种平和的东西,所以也就无法表达出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如每天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都是充满牢骚的、怨气的东西,恐怕潜移默化的会受到某种影响吧!
就我看来,目前中国社会对道德沦丧的容忍度在降低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家庭伦理关系随着家庭规模的减小也随之简单,而原本就奉行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在物质的冲击下,心中曾经的信仰也被消解了,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础既然被破坏,我们还剩什么?不禁想起《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是多么虔诚地向上帝忏悔,他可以在经历浮华之后,毅然投向基督教,升华自己的心灵,然后再去感化世人。那份虔诚、那份内心的平和,现在的中国人还有吗?人不能健康的发展,人之不自由才是我们社会最大的隐患啊!
我们的社会确实在快速发展,但我们似乎失去了对人自身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但需要有对人的生理、物质需求的关注,最重要的是对精神的切实关注。如果我们探讨的一切,其最终指向人,能有对人本身的发展及健康人格的养成给予帮助,我想他都是有益的。如此看来,汪丁丁先生的《青年对话录<人与制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因为书中某些知识的专业化,初读起来是有些吃力,但是当真正读进去,我看到了本书作者真诚地面对读者,特别关注青年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以及成长的关注,而书中围绕着制度对人的塑造展开话题,其所探讨的人的自由与发展问题给我诸多启迪,抽时间还想再看一下这套书的《人与经济》和《人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