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亲密催化剂的力量_亲密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亲密 > 【读书笔记】亲密催化剂的力量
界境 亲密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4-07 21:04:36

【读书笔记】亲密催化剂的力量

首先感谢@中信出版第三分社 的微博赠书活动~~拿到红红的书页有点惊讶~~

第一章
发现神奇
由于快速亲密感这个概念开始,引入本书的主题——“亲密”,实则,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籍。回到主题中,我们认为“亲密”可能误以为只是情人间的亲密,其实不然。书中先从保罗和娜迪亚这两个由陌生的商业关系发展到情侣关系,最后甚至还订婚,一直走到最后。他们仅是在认识的第三个晚上,保罗就向娜迪亚求婚了,一个月后他们顺利结婚,我们当中很多人会怀疑他们这样闪婚,能够持久吗?可是我们的怀疑却错了,因为他们在认识的那天,就受到一种神奇感的连接,这种神奇感一直维系着他们的关系。这种亲密感不仅存在于情人之间,也存在于朋友之间Jim Wesr和Gerhard Sessler是声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代麦克风的发明者,他们一个是非洲裔的美国人,一个是德国移民,他们无论从国籍、种族、性别、口音等都存在着很多差异,但是他们却因为族群孤立以及学术上求知欲等而投机,成为挚友。奥瑞和罗姆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把这些因素归功于“一见钟情”的神奇感,当我们对着对象产生积极情感的时候,我们的多巴胺就从大脑中大量分泌,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与我们对世界感到孤独的时候是截然不同的,形成对比。这时候,所谓“一见钟情”就产生了,这本书的著作的过程就是寻求这种“一见钟情”背后的因素。而第一章就是把亲密牵引到神奇状态和快速亲密感,即是解释“亲密”中的“瞬间快感”的作用,探讨瞬间吸引的力量。



第二章:示弱
我们崇拜强者,愿意跟随强者并向他们学习。但是至于能够谈到心的朋友,往往是与你能力一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基友”或“闺蜜”。因为在强者面前,我们不可能做到坦诚相对,坦率地调侃。因为偶像是用来顶礼膜拜或是学习的,而基友是用来交心的。我们知道我们的基友或闺蜜的很多尴尬的瞬间,并且愿意为他们解惑。心理学上有说过,有这样一个人A,他有一种领袖魅力,当然他只展现自己完美的一面,而另外一个人B,他们不仅是显示自己能力的一面,更加显示自己不足的小错误。当人们对A和B评分的时候,我相信就算现在让我选择,我们都会觉得B更可爱可敬一些。偶尔显示一下自己的小弱点,对于自己的形象毫无损害,这样同时让别人感到这个B实质也不是遥不可及不可接近的,是可以接近的。因此,偶尔露出一点小缺点才是拉进人际沟通之道。
回到《亲密》一书上来,首先作者就在第二章揭晓了”示弱“是亲密催化剂之一,我们往往追求与我们一样平等的朋友。我们喊了多少年平等自由的口号,人人都渴望着自由和平等,可见平等在我们潜意识中就有那么重要的影响。示弱就是让对方感觉到双方的同质性,他们是同类的人,有着共同的特征,就好像在我上篇的读书笔记《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中提到,开启谈话的规则是寻找同样的话题,只有一样东西中有你也有我才会拉进彼此的距离。

【感悟】
第三章:接近的力量
对于陌生人,我们总是保持一个距离,这个距离,与我们同事间的距离会远一些。我们可以看路上交谈的随便的消费者与售货员之间的对话。一旦售货员或是对话者尝试去接近他们谈话的对象的时候,我们就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与“侵犯”联系上。而这一点,在我们与同事间的接触又有所不同。但是当同事间的距离又接近一步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不适,同样,进一步如果是朋友的关系的话,可适的空间又可以加大。接着是亲人与爱人的距离了。可见,接近性对于亲密度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一个研究,发现人们的社交关系往往从自己的住所开始辐射到周围,这个趋势是逐渐加强的,这是我之前上心理学课中讲到人际关系一章中我们的老师也有提到,就是一些学者发现靠近自己住宅的人会比另一端的邻居更加亲密,而同一层楼的人会比上下层邻居关系的人更加亲密。而在《亲密》一书中,讲到的住在一层楼层中间位置的住户往往比住在一层楼中两端的住户的人际关系要好得多。在此,笔者表示深有同感啊,因为笔者的学生宿舍就是在一端的,默默地为人“猿”差劲而默哀……..

第四章【共鸣与相似性的亲密催化剂】
作者写到共鸣感,好像没有之前几章那么通俗,没有把共鸣感这个名词解释到位。只是举个莉迪亚大厨、《法律与秩序》的选角、迈克.韦尔奇的共鸣表演,到底共鸣是个什么东西?(我一开始理解是与相似性同个意思,后来看到接下来就是相似性的那一章,我就有点糊涂了)可能这个共鸣是指一种双方之间情感上的相似度吧,就是一种“同情”,身同感受。
今天抽空超过计划看了下一章:相似性的亲密催化剂。之所以对这一章感悟颇深的原因在于我们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经历,也即是拥有自己的内群体(in-group),内群体是指与我们拥有相似点的群体,无论这个相似点是什么,相似点越多就越产生更多的亲密感。难怪历史中徽商和晋商以地区群体而闻名,至今日看来,我们在大学群体甚至在社会上都有着这样的一群非正式群体,例如我们经常见的同乡会,因为我在广东读书,见到最多的倒是潮汕的同乡会,甚至于在平时只要操着一口潮汕话,而潮汕人的对方恰恰无意中听到方言,便会无比感到亲切,自然求职面试、生意谈判的都水到渠成。这样的同乡会还有很多,我们中国人擅长于抱团取暖的方式,Chinatown的建立也可以看出。当然我认为很多时候这种相似性之所以成为亲密催化剂的缘故,很多时候是因为人的一种孤独状态,人总是不愿意独立于社会之外,人是社会的人,即使一个再孤独的人,当他发现与之拥有共同之处的人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亲密感,再孤独也会有希望拥有落脚点与归属感。
排除地域性的非正式组织,我们也在生活中会对一些拥有与自己相同的价值观、爱好、特长、特征等等的人产生好感,于是有的擅长于社交之道的人就会利用这种方式。这也是促进交往的方式。


最后一更:
呆在家里的最后两天,把布莱福曼的《亲密》看完。第一感慨是外国人写专业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让你零门槛进入这个专业。尽管这本书不是什么教科书,可以说是一本社交指南,比起笔者之前上的社会心理学课甚至更有可读性,这样说来吧,这本书就是心理学教科书上的一个章节――人际关系的一章,心理学好像总是不能离开人际关系一章,也难怪城市人的精神问题除却工作压力外就是人际交往的问题。几个催化剂间我认为的共同点都是沟通双方的共同点,环境如此,接近性都是如此,生活在钢铁森林的城市人每个人都生活在间隔的公寓或是拥挤的空间,亲密无间之类的词汇好像在古代社会才会遇到,每个人都为着欲望而奔跑,书中提及到韩国的社会越进步,自杀和抑郁症率就越提高,寻求心理医生的需求就不断提高。
我一直都在想,是不是真的物质文明越发达,人就越生疏?当然,我也不是个反文明者,只是一些地方可能真的缺乏一些"亲密催化剂"。笔者曾经走过广州的几个地方了解过,在CBD与老城区,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在老城区的整栋楼的大门,是没有锁,而且也没有保安,当我尝试着上楼梯的时候,一个阿姨就问我你们是哪里来的,当场我就懵了,这里这么多楼,难道也认得哪个是哪个吗。而在CBD附近,尽管有保安,大楼还有铁锁,一个大叔刚好下楼,想也没想让我们上去了。我想说的就是同一座城市,有熟稔的邻里关系,也有早已陌生了的邻里关系,或许在CBD地区,有的人来了,又有的人走了,感情就是那么让人唏嘘,难怪社会越发展,人就越缺乏安全感。明天不是飞机失事,就是大地震。社会可以发展,但是人感情也应该要跟着发展。不是阻碍科学发展所能做到的。同一座城市,为什么有些地方人情味那么浓,很多时候与一些人的努力有关。试下利用一下一些亲密催化剂,其实跟邻居打打招呼,也不是那么难。

END~

Amelia首po地点:http://s.hujiang.com/topic/121406/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