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一份具有普适性的科普的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融会贯通的世界观_社交商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社交商 > 传递一份具有普适性的科普的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融会贯通的世界观
闪闪星 社交商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1-02 00:01:02

传递一份具有普适性的科普的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融会贯通的世界观

看这本书的同时,正好手边还有另外一本书,台湾作家张德芳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个巧合,却带来了太多非巧合的联系。
初次拿起《社交商》这本书的时候,草草看了一眼简介,以为大致是一本风靡全球的流行心理学或者社会学读物。当时心想,文笔应该很通俗很时髦,会带来很多阅读的快感,平时看看也应该会对社会生活有些指导或借鉴。
直到仔细翻开这本厚厚的书,我才发觉,这本让我看了三个星期的书,竟如此的思维缜密行文深奥,并且充满了需要仔细思考的科学论调。

一个人大脑中的小路神经是如何影响他对人或事的移情判断能力,父母对孩子基因方面的一致性将如何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男人和女人在做爱前后思维判断能力的变动差异,领导和员工相处时前额叶皮层的反应造成的行为后果,这四个问题是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氢化可的松对学习能力影响而体现出的倒U型模型,基因的表达,这些知识点都对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方式大有裨益。
而由此我产生了一种联想,假设地球上的每个人都熟读这本书,并且融会贯通了其中要领和精髓,那是否我们能够获得一个没有战争和纠纷,没有邪恶与仇恨,没有鲁莽和失礼的行为举止的人类社会?
答案是否定的,起码我这么认为。原因在于人们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为,却不知道自己会如何判断。
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东西,就像著名的“水车理论”,人们越是追求,就越追求不尽。在欲望面前,怎么可能用善良和美好来概括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呢?
在公司里,可能大家看起来都很nice,不再像青葱校园里那些血气方刚、敢爱敢恨、年少轻狂的同学少年。这一切却只是表面现象罢了,如果要真正做到人与人交好,人际之间没有摩擦,除非大家都无欲无求,这在当下是不可能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却从内心修炼的角度,告诉大家怎样处理人际危机和情感危机,让我在看这两本书的通知,颇感满足。《遇见未知的自己》和《社交商》几乎完美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前者内容细腻平实却稍显虚幻,后者论证清晰逻辑缜密却不易运用。每次睡前看几页,心里便踏实,一天的烦恼也解散殆尽。

《社交商》的前作《情商》是一本大紫大红的畅销书,我虽未读完也翻阅了不少,现在觉得,把《社交商》看了,对作者辛辛苦苦想要表达的世界观已经能够基本领悟,除非想专研其中的科学内涵。
《社交商》还有一大用处,即相夫教子或为人师表也可以借鉴不少,其中有不少相关的叙述。毕竟,心理科学的思维理论,加之不错的案例剖析,也多多少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总之,一本好书,豆瓣上给了五星,就看怎么读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