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的信心是研究心理学的基础_我们的内心冲突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我们的内心冲突 > 对人性的信心是研究心理学的基础
守诚 我们的内心冲突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3-29 10:03:55

对人性的信心是研究心理学的基础

一叶障目未见泰山,分析过于注重特定类型而没有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层次。书中所描述的三种倾向其实也是人类的三种工具,关键只在于是否善于使用它们,达到一种内在的平衡,相异而共在,并行而不悖。

1. 而我的信念是,人既有能力,也有发展他潜在可能性的要求,使自己变得更为优秀。但是,如果一个人与他人和与自己的关系一再受到干扰,他的潜在能力就会减弱或变质。我深信,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能够改变而且不断改变自己。(序言)
2. 即使我们认识到了这样的冲突,我们必须愿意而且能够摒弃矛盾的两方面中的一面。但极少有人能做到断然取舍,因为我们的感情和信念是混淆不清的。也许,说到底还因为我们多数人并没有强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不能有所舍弃。P5
3. 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虚假的冷静植根于内心的愚钝,绝不是值得羡慕的,它只会使我们变得虚弱而不堪一击。P6
4. 当他回避人时,他既不想归属,也不想反抗,而是保持距离。他觉得他与别人的共同点太少,别人不理解他。他树起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以大自然、玩具、书和梦想组成的世界。P18
5. 同样,攻击性患者也并非确信别人不对,他只是武断地认为自己正确,因为他需要这种主观的自我肯定,正如一支军队需要一个安全的阵地才能发动进攻一样。P37
6. 这里,他的错误在于他把独立本身看成了目的,而忘记了这一事实:独立的价值最终有赖于它能帮助他做些什么。他的独立只是他整个离群表现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离群的目的是消极的,那就是我行我素,不要强迫、束缚和义务。P45
7. 自我孤立者对优越地位的要求,有某些特定的性质。由于他畏惧竞争,所以他实际上并不想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超群出众。相反的他感到自己高贵的品质别人应该一看便知,而无需自己费尽心机;他潜在的优点别人应该感受到,而不必有意表现。P47
8. 正如我们已看到的,在这几种对他人的基本态度中,每一种都自有其积极的价值。在亲近人的类型里,患者试图为自己创造出一种与外部世界友好的关系;在对抗人的类型里,他在竞争性世界中为了生存而自我武装;在回避人类型里,他企图获得某种清高和明澈的心境。事实上,对人的发展来说,这三种态度不仅可取而且必要。P55
9. 他所忽视并老是拒绝认识的,是他不可能在真空里成长和发展。P60
10. 还有,每一种类型都情不自禁地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他的优点只是徒有虚名。比如,屈从型并非真的充满仁爱和大度,但屈从型患者对此必然加以否认;孤独型患者并非自己自由地选择了孤独,而是因为他无法应付他人,但患者对此也矢口否认。P67
11. 患者只有限制自己的生活才能避免遭此危险:他尽量回避得不到别人赞美和嘉奖的事情,他必须逃避没有绝对把握的任务,他甚至会形成一种对所有实际努力的反感。P72
12. 也许,把自我理想化而产生的最糟糕的问题,是由此而出现的对自我的疏远。我们压抑或窒息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变得与自己疏远起来,这种变化是由神经症的发展过程逐渐产生的,而神经症虽然自有其基本的特性,却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P73
13. 内心压迫感的强度取决于理想化意象的权威对患者人格的钳制程度,对这种压力作用做再高的估计也不过分。它比来自外部的压力更可怕,因为外部压力至少允许患者保留内心的自由。病人大多不知道这种压迫感,但每当这种压迫感一消除,病人便如释重负,好像重获自由,可见这种压制的力量之大。P82
14. 我这里指出的,不是那种医生与病人同心协力,认真考虑病人幼时所受的各种影响,而是指那种过分专注对幼时影响的分析。这种专注的结果是一事无成,只作原地踏步的循环,对目前作用于病人的各种因素却缺乏探索的兴趣。P86
15. 病人对孩童时代的片面强调,确切地表明了他的外化倾向。所以,每当我遇到这种态度,我便知道:患者已完全与自我相疏离,而且还继续被驱迫着离自我而去。我这种断定还没有出现过错误。P87
16. 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人在很大程度上已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螺钉,对自我的疏离几乎比比皆是,人的价值也一落千丈。由于在我们的文明中有着数不清的严重矛盾,便形成了一种对道德的普遍迟钝和麻木无知的现象。P91
17. 所有这些恐惧的根源都在于冲突还未解决。但如果我们想最终取得人格的整合,我们必须不怕面对这些恐惧。所以,这样一来,它们还是我们正视自己的障碍,它们似乎是一个炼狱,我们只有经过这一关后才能得救。P107
18. 自大情绪的最确定的标志是在自责(以及随之而来的道歉认错)与内心的恼怒(不满别人的批评或冷落)之间出现明显的矛盾。P119
19. 事实上,整个责任问题根本引不起患者任何兴趣。他只看到或朦胧感觉到这个问题的消极方面。他没有看见,并且只是在以后才逐渐懂得的是:由于自己拒不理睬这一问题,他挫败了自己渴求独立的热烈愿望。他以为拒不承担任何义务就可以确保独立,而实际上一个人承担责任才是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条件。P124
20. 在临床分析中,最有力的治疗就是让病人知道后果,道理是:它使病人从心里感到,只有改变内心里的某些东西,才能够获得自由。P126
21. 神经症患者指望外在的改变能产生一个更好的世界,但不可避免地使自己和自己的神经症原封不动地随着外在因素而进入每一个新的场合。P129
22. 或许,索伦克尔凯郭尔已作了最深刻的回答。在《疾患致死》一书中,他说所有的失望根本上都是未能成为我们自己而感到的失望。各个时代的哲学家都强调了成为我们自己的核心意义,强调指出了由于人感到有障碍阻止他接近成为他自己这一目标而产生的颓丧。P131
23. 这种生活方式的最根本的特征,可以用如下的话语来总结:与自我和与他人的疏离,可怜无助的感觉,广泛的畏惧,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敌对性紧张,包括普遍的堤防和特定的仇恨。P161
24. 力量的增加有诸种原因。他过去把重心落在他人身上,现在放到了自己内心。他感到自己更活跃,并开始树立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他会逐渐发掘出更大的力量。原来用于压抑自身的那部分能量得到了释放,病人不再那么处于压抑之中,不再被恐惧、自我鄙视和无望感弄得身心交瘁。他不再盲目的服从、对抗或发泄虐待狂的冲动。他现在的让步也是合乎情理的了,所以他变得更坚强有力。P175
25. 关于治疗目标的最全面的界定是:争取人格的整体性。既是说,没有虚饰的假象,感情真诚,把自己整个的心溶入自己的感情、工作、信念之中。只有冲突被消除,才可能接近这一目标。P178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