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_我们的内心冲突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我们的内心冲突 > 我们内心的冲突
科幻 我们的内心冲突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5-25 01:05:06

我们内心的冲突

   全书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着重介绍冲突以及冲突造成的后果,最后一部分旨在寻找冲突的解决之道(当然是站在心理医生的立场,站在个人的立场,一切的冲突还是需要自身去认识。)
    
   这次笔记以书本的目录框架来记录,顺理才能成章。
   
   第一部分 神经症的冲突和解决的尝试
   第一章 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作者开篇即是简洁的声明:我们内心的冲突也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就算直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是有心理疾病的又如何,谁能保证自己漫长岁月中没有过心理上的起伏呢,只要是存在的个体,我认为都难以用“完全健康”来标榜自己,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正因为肯承认这一点,我们才希望通过经历、通过学习、通过阅读来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相信阅读本书的人都不是讳疾忌医之辈。

下面我要收起议论了,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由于冲突常与信念、道德观等有牵连,所以,只有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套价值观念,才谈得上认识那些冲突”。
  “能够在体验冲突时又意识到冲突,尽管这可能叫人痛苦,却可以说正是一种宝贵的才能。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虚假的冷静植根于内心的愚钝,绝不是值得羡慕的,它只会使我们变得虚弱而不堪一击”

第二章 基本的冲突
 “自相矛盾是冲突存在的确切标志,正如体温升高是有机体有病的确切标志一样。”
  “深度的抑郁只暴露一个事实:病人正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
   “原始的、利己的驱力与威严的良心之间的对立,正是我们千奇百怪的冲突的根源。”
   “在我看来,冲突的根源在于神经症患者丧失了一心一意争取某物的能力,原因在于他的愿望本身就是四分五裂的,就是说,相互抵触的。”

“荣格认为,任何一种因素的存在,都必然表面它的对立面也同时存在。这些对立物并不相互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其目的是对两者都兼收并蓄,从而向作为理想的完美靠近。”
“首先是无助状态,其次是敌对情绪,再次是鼓励脱群,从正常的观点看,三种态度不应该相互排斥。一个人应该是既能屈从于人,也能够气势凌人,还能够规避他人。三者可以相互补充,和谐统一。

“冲突开始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而最终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人格,这并非鲜见。人际关系有巨大的决定性,注定会规定我们的品质、为自己所设的目标以及我们崇高的价值。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作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因而它们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章 亲近人
作者将个体类型分为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孤立型人格三种。
      屈从型人格的三个特性:1-对亲近的渴求,对归属的渴求
                            2-它表现为回避别人的不满,逃避争吵,躲避竞争
                            3-他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对他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喜欢,需要归属感,需要有人帮助,等等。病人的错误在于,他认定他不顾一切的对温情和赞同的渴望是真诚的,但实际上他的这些需求笼罩着对安全感的贪得无厌的渴求。”

“这种情况发展到最后,会使他甚至觉得任何没有别人参与的体验都是毫无意义的,即使那只是一顿饭、一场电影、一段音乐、一处大自然的风光。无需赘言,这样严格地限制自我取悦,不仅使他的生活极度贫乏,也更增加了他对人的依赖性。”

“我们内心对人格统一的渴求并不是一种神秘的欲望,有两个因素促成这一欲望:其一是我们的实际需要,即我们的生活之轮必须照常运转,而当我们被方向相反的驱力持续地逼迫时,则做不到这一点;其二是我们产生的一种巨大的恐惧,怕被分裂。突出一种倾向而把其余倾向窒息掉,正是一种无意识的尝试,企图对人格进行组织。它是患者的一种主要的解决冲突的办法。于是,我们发现患者严厉压制自己的所有攻击性冲动,有两个目的:他的整个生活方式不能受到威胁,他的人为的统一不能被破坏。”

“如果我们懂得屈从型的结构,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患者把爱看得如此重要,为什么他会有那些‘疯狂的办法’。考虑到他的矛盾的、强迫性倾向,我们必须说,实际上那是唯一能使他所有病态需求得到满足的方式。它既能满足被人喜爱这一需要,也能达到(通过爱情)支配他人这一要求;它既居于次要地位,又能够突出自我(通过对方向自己献出全部的爱)。这种方式既能使他发泄全部的攻击性倾向,又显得正当无邪甚至高尚,还给他机会去表现友善与仁爱。不仅如此,由于他意识不到他的挫折和苦恼发端于内心的冲突,爱情便成为治疗这些毛病的灵丹妙药,他相信,只要能找到一个爱他的人,一切都会好了。”

      第四章 对抗人
 基本冲突的第二个方面,对抗人的表现为,强烈地想要利用他人,靠小聪明压倒他人,使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这些需要都是攻击型的组成部分。


      第五章 回避人
“屈从型追求温情,亲近、爱,攻击型追求生存、支配、成功——而自我孤立型的追求带有否定性:他不要别人介入,不要别人,不许别人干预或施加影响。”


     第六章 理想化意象
“神经症患者试图解决冲突的两种办法:一种是压制人格中的某些方面而突出它们的对立面,另一种是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保持距离以便使冲突不能发生作用。”

理想化意象的功能:
1- 最根本的功能:理想化意象取代了基于现实的自信和自豪。
2- 神经症患者在真空中并不感到软弱,但惧怕这个处处有敌人的世界,所以这样一种需求主要包含了想要胜过别人的因素,因为无论哪一种结构的神经症,都有一种脆弱性,都总是感到被人蔑视,受到了侮辱。为了抵消屈辱感,就需要一种报复性的胜利,这种需要可能只存在于并作用于患者自己的思维中。
3- 理想化意象是对真实理想的取代。
4- 理想化意象的防御功能就是去否认冲突的存在。
5- 它体现了患者的一种艺术性创造,使对立物显得协调了,或至少在患者本人眼中不再像是冲突了。


         第七章 外化作用
  外化作用,是这样一种倾向:患者将内在的过程感受成好像是发生在自身之外,于是便认为是这些外在因素导致了自己的麻烦。与理想化行为相同的是,外化倾向的目的也是回避真实的自我,但不同的是,理想化行为对真实人格的再加工总还停留在自我的疆域内,而外化倾向意味着完全抛弃自我。

  “荣格把外倾看作气质倾向的片面发展,而我却认为这是患者企图用外化作用消除冲突。”
  “外化作用另一个不可避免的产物是,患者痛苦地意识到一种空虚和浅薄”

对自我的恼怒是以三种主要方式实现外化的:
1- 当患者毫无节制地发泄不满时,就将怒意发泄到自身之外。
2- 患者在意识与无意识中不断感到恐惧,或随时担心连自己也不能容忍的过失会激怒他人。(“以己度人产生一种报复性畏惧”)
3- 把注意力专注于身体的不适。

“外化作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消灭的积极过程。它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病人疏离了自我,而这样疏离正是神经症所固有的现象。由于自我被消灭了,自然的结果便是内心冲突也被逐出意识。外化作用使患者更多地责难他人,报复他人,畏惧他人,结果以外在冲突取代了内心冲突。这尤其是因为外化作用大大地加剧了最早引起神经症的冲突,即人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第八章 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手段:
盲点作用:视而不见的盲点作用的功能是将潜藏的冲突排斥在知觉之外。
合理化:合理化作用可界定为通过推理过程而达到的自我欺骗。
过度自我控制倾向:它的功能好比是为了防范矛盾感情的泛滥而修筑的堤坝;他的恐惧可表现为怕神经失常,这就清楚表明控制的功用就是抵挡被分裂的危险。
武断的自以为是:既能消灭内心的疑虑,又可以消灭外在的影响。攻击倾向与孤独倾向相结合,便形成最有利于自以为是倾向滋生的土壤。
犬儒主义:即对道德价值的否认和嘲弄。

“我们把这整套防御体系称作保护性结构,在每一种神经症中,都可见到多套防御体系的结合,只是其作用程度各有不同。”



      第二部分 未解决的冲突的结果
   第九章 恐惧
产生病人保护性结构的恐惧有:害怕平衡被打破;怕暴露(对被揭露的畏惧)。
  “这些恐惧的根源都在于冲突还未解决。但如果我们想最终取得人格的整合,我们必须不怕面对这些恐惧。所以,这样一来,它们还是我们正视自己的障碍,它们似乎是一个炼狱,我们只有经过这一关后才能得救。”


   第十章 人格衰竭
  “带着冲突生活主要还意味着生命力的巨大浪费,这不仅由冲突本身造成,还由试图解决冲突的各种错误办法造成。”
   “表面的一心一意只是不顾一切的孤注一掷,并不真是人格整合的标志。”

   精力的浪费或误耗可以发端于三种大的紊乱失调:
其一,遇事犹豫不决
其二,普遍性的办事无效率
其三,普遍性怠惰
“神经症性质的怠惰是主动性和行动能力的瘫痪。如果患者长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扭曲的、无效的,他便处处显得无精打采。”

  在日本的佛教经典中,真诚是等于专心致志的。
“真诚即不欺,即所谓‘显现出一个人的全部内在’,也有称之为‘体现在行动中的整个身心’……其中毫无保留,毫无掩饰,毫无虚损。能如此生活,则可谓成一金毛雄狮了。这是雄壮、真诚、专心致志之象征,如此,则是圣人。”

无意识的假象:
爱的假象 (可以指一个人所持的寄生性期待,可表现为一种欲望,可以是一种证实自己理想化意象的需要)
善的假象
兴趣与知识的假象(这种假象最显著地表现于那些与自己的感情相疏离,认为只用理智便可引导生活之船的人)
诚实公正的假象(常见于攻击型的人)
痛苦的假象



第十一章 绝望
  “绝望是冲突造成的最终产物,其根源在于患者放弃了保持身心统一不被分裂的希望。”


     第十二章 虐待狂趋势
  虐待性心态:
1- 一心想“奴役”他人,尤其是奴役其伙伴
2- 他们的满足来自于玩弄对方的感情,就像玩弄一个器具
3- 自私地利用伙伴
“对施虐者来说,利用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嗜好和渴求。重要的是那种体验——感觉自己占了他人上风的那种胜利的快感。”

“不信任别人,其实是自己蔑视别人造成的后果。”
“只有感到自己的生活无用又无意义的人,才会发生明显的虐待狂倾向。”
“施虐者强加在受虐者身上的,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目的,即实现施虐者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他为了排除自卑而发展起来的自以为是的态度,使他有一种自鸣得意的信心,去达到他的目的。他所有的追求也同样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激情与兴奋的饥渴。一个健康的、心理平衡的正常人并不需要这样的兴奋。越是成熟的人,越不在乎那种兴奋。但虐待狂患者的感情生活是空虚的。除了愤怒和胜利之外,几乎所有其他感觉都已经被窒息了。他是一个虽生犹死的人,需要那些猛烈尖锐的刺激才感到自己是个活人。”

“自我退守,避免利用他人,结果导致自我抹杀。”
“生活击败了他,而他寻求着代偿。”


结论 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治疗的目标只能是改变这些状态本身。必须帮助患者自己去改造自己,去意识到他真正的感情和需求,去发现他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在他的真实感情和信念的基础上与他人相处。如果我们真能奇迹般做到这一点,那些冲突便不攻自破了。”

 治疗工作划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详细检查某个患者为解决冲突所做的无意识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他整个人格的影响;二是对冲突本身进行处理,这不仅指使病人意识到他的冲突的大略概况,还包括帮助他看清这些冲突是怎样在具体发生作用的。

“感情的自发性,即一种感情的觉醒与生机,无论是爱与恨,还是喜、怒、哀、乐。这包括既有能力表现,又能主动控制。由于爱与友谊的能力极为重要,这里应特别指出,爱既不是寄生般的依附,也不是虐待式的支配,而像是马克莫雷所说的‘一种这样的关系,它本身就是目的。我们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因为对人来说与他人分享体验是再自然不过的;我们相互理解,在共同生活中发现快乐与满足,向对方表现和敞开我们自己的心扉。’”

“关于治疗目标的最全面界定是:争取人格的整体性。即是说,没有虚饰的假象,感情真诚,把自己整个的心溶进自己的感情、工作。信念之中。只有冲突被消除,才可能接近这一目标。”


全书,完。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