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推荐_我们的内心冲突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我们的内心冲突 > 重读--推荐
渚竹 我们的内心冲突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6-01 22:06:37

重读--推荐

准备重读《我们内心的冲突》。
在六一这样的时间去探讨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与成长,应是很有意思的。应该远在佛洛依德之前,人们就已经在关注人类幼年过程对于成年的影响,特别对人性预设的差异而产生的分歧更使得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具备一种认识论上的价值。
中国的古语说:三岁看大,而西方发展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基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在十二岁之前就已经确定并成型,以后的改变大致就是细枝末节的修正。就像一棵树基本的枝干已经成型,后来的修剪都是在个基础上进行而不会进行重新的型塑。但也不排除例外,就像把树从主干锯掉让它重新发芽,然后再按照你的意志对其进行型塑。但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也就是说要有一段非常人所能想象与忍受的经历的淬炼,凤凰涅槃式的身心俱变,之后才是人格的转型与重塑。亦即佛教意义上觉与悟。但是的确有人做到,其途径也无外乎两种:其一是激烈冲突与对抗引发的煎熬,其过程是极其痛苦也极具挑战,其完成是不自觉的副产品;其二是要经历一个极其纯粹的过程,期间伴随着对于某个观念体系的参悟,其达成首先是观念上的,行为也只是观念的实践。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转型与重塑与善恶之类的道德并无必然联系,它是更为基本层面的问题。虽然这个过程之中或者之后都会伴随一些道德的冲突,但其基本的倾向依然是中立的。它隶属于事物本质的一种,因此善恶的区分是主观意志的强加,即使它是戴了一副约定俗成貌似客观的面具。
以上这些认识是去读霍妮必须具备的前提,作为精神分析的科学形式,其见解是不带偏见的。作为自我分析形式的自我对话,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随处可见,其隐喻在于:她好像在说你和其他人,其实是一种自我陈述。
在去年困惑重重的时候读到了霍妮,还有阿德勒。他们所带给我的心灵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虽然和所有的心理分析的书籍一样,都有魔鬼心理学所揭示的那种模棱两可,但是你会发现她的理论前提是坚实可靠的,她的逻辑是清晰的,她的案例分析是栩栩如生的,并且她的语言也充满了理性与智慧的光芒。如果说我们是自己生命的掌控者,那么她就有可能掌握着我们的灵魂。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这样淋漓尽致的分析。一直认为心理学与艺术存在的可通约之处在于它们对此事这项事业的人有着近似苛刻的挑选。必定是那些天生适合的人才会有所突破。因此,其秉性是天赋的,而其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就像艺术作为文明的最高形式,其发展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是充满了更多的偶然性,而与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偶然性与某些人的天赋相关,心理学也隐约如此。
所以,视角转向霍妮的成长经历与性格特征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作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写的。这可以说是一本内省的自传式的分析。她本身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一直都是。”这是豆瓣上一位读者的评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那个被挑选者,犹如犹太人身份的她成为上帝的选民。
再回过来简单谈这本书本身。从我的体会来看,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很多的经历需要重新评估并去发掘其意义。它让你重新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让你了解了我们共通的人性以及人性所包含的欲望、情感。读起来让你胆战心惊却又柳暗花明。
两句觉得经典的话:
我们也必须并能够对相互对立的争端做出取舍,但能够清楚并理智地做出抉择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情感和信念也常是混沌的。
原来爱和信仰都不能拯救。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重读--推荐”的回应

Spring Mel 2012-03-24 10:04:50

我们也必须并能够对相互对立的争端做出取舍,但能够清楚并理智地做出抉择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情感和信念也常是混沌的。
  原来爱和信仰都不能拯救

lickyzl 2011-02-02 16:24:20

顶,很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