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保鲜期:与翻译有关_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 生命的保鲜期:与翻译有关
Noir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3-26 01:03:46

生命的保鲜期:与翻译有关

这是一个从30多岁起开始坚持练习跑步的知名作家在数年间零零散散写就的随笔集,记录了他关于跑步的感悟。由于跑步与他的写作和生活都息息相关,就也顺带写到了对写作和生活的感悟。KID以前老拉我看电影,说“两个小时,保鲜期也就只有两个小时,什么也不做的话,也就这么放坏了。倒头来的结果是还不如看电影”。一团生命力放在这里,保质期也就只有一世,什么也不做的话,也就这么放坏了。倒头来的结果是还不如给它安一些动词,譬如作者的“跑”和“写”。而对于跑过的没跑过的,写过的没写过的诸位,能从这些关于“跑”和“写”的个人感受中收获多少共鸣或是新鲜,嗯……两个小时,保鲜期也就只有两个小时,什么也不做的话,也就这么放坏了,倒头来的结果是还不如看看书。
 
在Amazon.jp上找了两篇书评(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与本台无关...)来翻译,正方反方各一名:
 
正方:
 
“村上春树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宣称要写一本关于‘跑步’的书。在村上春树的影响下跑完了6次全程马拉松的我在长久的等待中已经有些腻烦,因此就卯足了劲儿读完了。
 
读村上春树已经20年有余,但听村上像这样诉说自己还是头一遭。村上所诉说的自己是‘衰老’的自己 。这本书虽然题材是马拉松,但其实是一本村上讲述自身‘衰老’的书。
 
20年前,村上在小说(大概是在《1973年的弹子球》前后)中断言:‘只要保持学些什么的姿态,上年纪就并不是痛苦的事’。想如今,村上也老老实实地上了年纪。照着自己的话堆积年龄的那份忠实,对20年来实时地读着村上的我来说,是十分了解的。
 
村上讲述着自己每况愈下的马拉松成绩,顺着他的视线,今后进一步的‘衰老’,以及那之后‘自己的死亡’,想是也渐渐清晰起来了吧。在这本书里,村上写自己的墓志铭,看起来是玩笑,但其实并非玩笑吧。村上虽然是笑着在说,但那双眼应该是没在笑的。
 
村上说,他靠着跑步才一直写小说写到现在。大概是这么回事儿吧。只是,我还深深地感到,对村上来说,跑步也是直面自己的一种方式。村上应该是靠着跑步这一行为,一直在和自己的肉体对话吧。然后,自己的那具肉体也对着村上说:‘村上先生,你也老老实实地在变老哦’。将这认真地接受下来,并从中‘学习些什么’,这正是村上作为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吧。
 
我觉得这是一本真挚、清爽,而又严肃的书。读后受益匪浅。”
 
反方:
 
“一手简洁的好文章仍然保持了一贯的职业水准。然而,说得严重些,除了那些把村上春树唤作‘ハルキさん’的粉丝之外,恐怕没人能对这本书提起兴趣吧。一边接受着逐渐衰老的事实,一边继续钻研自己,这姿态是值得尊敬的。但是,从这本书里也能看出,将近60岁的村上春树所感兴趣的,说到底除了“自我自身”之外别无他物,除了与阻碍自身的外部切断关系之外别无他物。村上春树的这一姿态一直被评论家们批评为‘关起门来撒娇’‘只是在自恋中终结罢了’。1988年的《舞!舞!舞!》中向他人与外部伸出的箭头一转眼又变成了‘回归自我’。打那以后,过了近20年,快60岁的人还在以这样的世界观描绘东西,能有什么意义呢?这本书里写道‘自己还没到作品枯竭的状态’,但读读《少年卡夫卡》、《天黑以后》之类,就能看出,一直到《挪威的森林》都还能看到的强大创造性确实是在衰减。作为作家的创造力说不定已经枯竭了。不过,促成作品枯竭的,很可能正是本书中那‘除了凝视自己的内心,别无他法’的姿态。
 
据说村上春树是有望下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中最热门的人选。
如果是那样,希望他能更多更多地向外部敞开自己。
因为只有在这种关联性中,才能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
 
然后说下本书曾闹出些波澜的翻译问题。这问题是读到一小半的时候小开跟我提到的,不过在那之前和之后,我都没看出该译本的中文本身有逻辑或表达上的纰漏(我不买跑鞋,也就没能看出“新平衡”未能尊重该跑鞋品牌的习惯译法)。原文不好找,但这本书本身较平易,语言的前后衔接也很明显,翻译应该是没有明显问题的。林译的书我几乎完全没看过,但施文(http://www.huabook.com/space.php?uid=5&do=thread&id=11995)中指出的的确都是改变了原文意思的误译,可能是译得匆忙,没有仔细校勘所致。
 
最后说下翻译中的风格保留。根据日文版的Wikipedia,村上作品的特点是“语言平易,故事难解”,前面的反方观点里也提到了“一手简洁的好文章”,那看来藤井省三对林译的评价(http://home.cyol.com/10061873/viewspace-178848.html)是有事实根据的。翻译是在准确性、流畅度和风格保持间寻求艰难平衡的过程,其间还得与译者自身的语言习惯角力。比如在日语里用很口语的词,很平常的句式写出的一句话,可能到中文里就非得用上点较文雅的词或是有点转弯的句式才能把意思说圆。又譬如日语里常见的“と思う”,接在一个句子后面表示前面的句子是作者自己的想法,类似中文的“我想”、“我认为”,但日本人在语言习惯上表现得十分在意听者的感受,十分注重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往往“と思う”泛滥,这个在翻译成中文时就很难拿捏。在如今翻译市场的状况和风气下,能摊上一个认真地避免误译的译者,应该就可以满足了吧。至于风格,这东西和准确性不同,丢失了一种风格,一般都能得到另一种风格,并不一定亏,从林译的村上中收获感动的读者不就很多嘛。这好比一束光被玻璃折射,方向改变了,但照样能照亮一群人。不过我还没豁达到把误译也当做玻璃正常组分的程度。
 
说到底,我们能靠着语言文字与他人达成(我们通常认为达成了)沟通,这已经是最大的“翻译”奇迹。其他的,节哀顺变咯。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生命的保鲜期:与翻译有关”的回应

furypaladin 2010-05-02 08:14:26

我觉得最感人的就在于那每况愈下的马拉松成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