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林少华译的村上,再读别人的,似乎总是少了一点味道。
看《当我们谈跑步时我们谈些什么》,文字都是中规中矩的,大概也是完全传达了作者的意思,可就是少了那么一点味道。
再看林少华译的村上,才发现那里更有一种玩世不恭的调调,一种“蓝调”,说白了,就是绝不同于主流而独立于外,却又自成体系的一个人。
如村上所说,无论如何,我也不想改变。
说到自己,自小便被灌输了一套规范。在那样一个规范的套子里长大,有着一套合乎标准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但凡超出了这个规范,便觉得诧异。
村上最初是否就是因为带给我这样的差异,而被我喜爱的呢。
他完全不在规范之内,自己做事、做饭、看书、听爵士、思考,都做得有滋有味,他哪里来这么大的自信,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说起来,做的都是合乎我心意的事,而他,从来没有一丝的疑虑,这样心安理得的自己思考着。我自然是大多数,从不懂得自我思考的一员。可以说,有些东西,是被村上渐渐唤醒了。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与别人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值得尊重。但想想自己从小接受的那一套,说是被洗脑也不为过。
学会找到自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林少华的译文里有点“隔”,不如施小炜的流畅,与合于时尚文学的口味,可也是那种“流畅”,伤害了作品的味道。村上注定是要发出自己声音的,不同于主流的,独特的存在,这是他在“跑步”一书中反复强调的。而施译却突然混迹于大众。好看,轻快却失去了一种“别扭”的质感。可毋宁说,正是这种质感,是伴随了我们成长而令我们喜欢上村上的缘由。
比如那种简洁。为此而不惜经常用了半文半白。而有一种玩世不恭的随意与幽默感却就在这种文辞的刻意割裂中弥漫开来。有一段译村上评小津电影里的日本人太讲礼貌,都用一种文言表达出来,一个意思反反复复三四回,看得人忍俊不禁。
可以说,林译不是完美的,却是非常有灵气的。确立了村上作为一个独特作者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看过那些之后再读别人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再看回来,才发现林译的妙处。
大概村上的主人公留给我的,就是那样的形象吧。他如此不同,如此令人讶异的没有被同化,当有的孩子为不能跟别人一样而惴惴不安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把独自看书、独自听音乐当作享受,因为他是那么的不容易被灌输,所以他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他一直保持了作为他自己的特征。因为他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说话的调调都跟你我不同。戏谑、简练,居然还有一点文言,可他从来没有什么不安。他悠闲自在、我行我素。
我喜欢那种“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