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读书笔记_人格心理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人格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读书笔记
Yuki 人格心理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3-05 13:03:54

人格心理学读书笔记

2013年初次读这本书,当时只给这本书写了四个字的评语,就是书中最开始对各流派关于人格理解的描述——盲人摸象。当年刚接触心理学,对流派认识不深,甚至对一些流派有所抵触,现在想来大概也是没有认真读完的,如今重读当真获益匪浅。按章节做个读书笔记,算是摘要吧。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的定义在心理学分支领域上存在着差异。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内部过程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曾经在一本书上还看到过一句话: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非常认可。
本书介绍了解释人格的六个流派:1、精神分析学流派;2、特质学派;3、生物学流派;4、人本主义;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6、认知流派。
尽管精神分析近些年来遭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可我还是认可当中所给出的大部分解释。
人格是存在文化背景中的,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书介绍的多数理论和研究是基于对个体主义文化的观察。

二、精神分析理论
和不少人一样,我看的第一本和心理学相关的书就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它不仅帮我解决了当时困扰了我许久的一个梦,也打开了另一扇世界的门。
1、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潜意识(无意识)。他认为无意识的内容决定了人的许多日常行为。
他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书中写道,精神分析案例包括这样的无意识主题:对父母的憎恨,对配偶的攻击性,乱伦的念头,对儿时创伤经历的记忆,及类似的对意识来说具有威胁性的想法。但自我有处理这些问题的技术,统称为防御机制。
主要的防御机制包括:
(1)压抑(自我通过积极的努力,把威胁他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
(2)升华(自我将危险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认可的行为。例如想要攻击的冲动可被升华为运动、进行合理的比赛等);
(3)替代(将冲动放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例如,一个孩子很怕蟑螂,其实是将对蟑螂的害怕替代了对父亲的害怕);
(4)否认(否认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与压抑不同,否认不是选择忘记,是坚持某些事情不是真实的,否定特定的事实,从看不到现实到歪曲自己的记忆,以减缓创伤事件带来的焦虑);
(5)反向作用(与实际的想法相反,通过反向的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例如明明是恨,却一遍一遍告诉别人有多爱对方,以隐藏无意识中存在的憎恨);
(6)理智化;
(7)投射(将不可接受的思想和情感归于其他人身上,是一种将引起焦虑的原因向外推移的方式,目前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防御机制)。
研究认为,使用否认和投射之外的防御机制有时被作为情感成熟的标志。
通常我们无法找到无意识,或者说很难意识到“无意识”的存在,但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冲动的真实本质即使被本我压抑了,通常也会以一种伪装的方式发泄出来。书中主要描述了以下七种技术: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也适用于解梦)、口误、催眠、意外、象征行为。
2、荣格
荣格最重要的理论: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由原始意象组成的,这些意象统称为原型。重要的原型包括:女性原始意象(指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男性原始意象(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阴影(比喻为我们人格中的阴暗面)
3、埃里克森
他提出了人生的8个阶段(心理咨询考试的考点,不做重点记录,P67)。
4、卡伦•霍妮
如果说《梦的解析》是启蒙书,那看卡伦•霍妮的作品应该是让我坠入自我深渊的推手,让我想要更深地了解自己。但也因为当年是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过早便接触了她的作品,导致实际的解读存在误差,即使后来有意识到,却没有再重新翻看,也许是时候重温了。
她的一项重要研究是关于神经症。
霍妮根据人们避免焦虑的不同方式确定了三种交往风格的神经症患者:
(1)接近人群
强调自己的无助以寻求父母或养育者的喜爱和接受。其结果是,这类人对被爱和被接受产生了强烈的需要。所以他们会不加选择地依附于身边的某个人。
(2)反对人群
他们应对焦虑的方式是战斗。表现形式为攻击,包括语言攻击。他们认为爱和其他积极情感是愚蠢和软弱的,他们只在有利益可寻的情况下才与他人建立关系。
(3)脱离人群
应对焦虑的方式是回避。对隐私和自我满足有强烈渴望。
5、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
玛丽•爱因斯沃斯就婴儿和母亲的关系,提出了成人依恋的三种主要类型:
(1)安全型(56%):容易与人亲近,信赖他人,不担心被抛弃,不怕别人太靠近。
(2)回避型(25%):对于他人的亲近会感到不安和紧张,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
(3)焦虑——矛盾型(11%):对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至于会吓跑别人。
有研究测量结果表明:52岁,95%的安全型成人已结婚,仅有24%的离过婚。相比之下,仅有72%的回避型成人结过婚,50%的人经历过离婚。

三、特质流派
特质理论家常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而不是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所以特质心理学家更多的是学术研究者,而不是治疗师。
1、高尔顿•奥尔波特
他把适用于每一个人的特质称为共同特质,把5-10个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叫做核心特质。
2、亨利•默里
他关于心因性需要的理论:在某种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方式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或准备状态。
他认为,一种需要能否被激发取决于情景。例如,如果一个人对保持身材没有需求,那么即使知道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会让自己增胖,也不会影响他的行为。
3、相关研究
(1)成就动机
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内隐成就动机;二是自我归因动机。
高成就需要者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他们是有节制的冒险家。他们还喜欢那些须对结果负责的工作,渴望获得有关其工作表现的具体反馈意见。
归因的三个维度:稳定性维度、控制点和可控性。
(2)A型性格,敌意和健康
A型人格维度被称为心脏病易感行为方式(简单来说,是医生发现心脏病人的行为与其他病人不同,于是在这个维度上,称为A型人格,并非指血型)。
典型A型有克服困难的强烈动机,他们喜欢竞争、权力和受人瞩目,但也易激惹(我妈接近于典型,心脏也确实不太好)。反之,典型的B型人则比较放松、不急迫。
A型特质的三种主要特点:第一,更具竞争性;第二,有时间紧迫感;第三,对待挫折情景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A型者渴望能有效地控制自己遇到的人或情景。
A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心脏病,引起该结果的罪魁祸首是“敌意”。研究者把这种特质称作愤怒或攻击性。
(3)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的人具有一般的焦虑症状:生理唤醒水平高,不能专心,感到紧张。它与性格内向不是一回事。
许多研究者认为,产生社交焦虑的原因是评价恐惧。对评价的恐惧使社交焦虑者采取各种方法降低对别人评价时产生的恐惧。
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比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更羞怯。
(4)情绪
情绪的三个方面:情感性、强度和表达。
高、低情感强度的人在测量快乐和幸福时得分是一样的。
情绪表达对心理健康有益。
(5)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与文化有关(有研究比较发现,集体主义的人比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人更悲观)。
乐观主义对逆境的应对要比悲观主义者好,且乐观主义有益于健康。
关于防御性悲观:与只是想到失败的悲观主义者不同的是,防御性悲观者忧郁的预期只是在应对即将来临事件时所使用的缓解策略的一部分。防御性悲观者的策略并不是为了要失败,而是要让自己对可能的坏结果做好准备(想起之前的上级总喜欢说我想法悲观,现在真想把这句话直接呼她脸上,劳资是防御策略,为坏结果做准备,才不会盲目乐观)。

四、生物学流派
1、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他把所有特质归为三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模型图见P143)。
研究发现,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特定区域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方式确实存在差异。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比如,当置身于活跃的社交活动的刺激中,内向者更容易被唤醒,当给予化学刺激,如咖啡因或尼古丁时,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产生反应(关于咖啡问题,我和我姑都是内向者,却对咖啡几乎无反应,不知这要如何解释)。
2、气质
心理学家把一般行为倾向称为气质,如安静、活泼、好交际、害羞这些倾向。
成人的人格既受所遗传的气质决定,也受环境因素的决定,并且,气质影响环境,环境又影响气质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的方式。两个生来具有同样气质的孩子会变成不同的人。
3、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抑制型儿童是自我控制的、温和有礼的,他们在面临不熟悉的人和情景时更容易焦虑。
非抑制型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模式(可以理解为更外向,更容易适应环境)。
研究证明,这两种类型代表了所遗传的生物性的气质,他们几乎从一出生就表现出许多生理上的差异。
4、脑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左半球活动水平高与积极情绪相连,而右半球活动水平高与消极情绪有关。研究证明,思索时你往哪边看,这可能反映了你体验特定情绪的倾向性。一个右利手的人如果在思考时眼球转向左边,那么在休息状态下,其大脑左半球活动水平更高,也就是说,更倾向于消极情绪。
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

五、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与其他人格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假设人应该对其行为负主要责任。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来源于两个领域:一是在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罗杰斯、马斯洛的研究(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焦点是解决存在的焦虑,治疗一般包括通过强调自由选择,以及建立一种可以减轻空虚、焦虑和烦恼的生活方式)。
人本主义的四个核心内容:①强调人的责任;②强调“此时此地”;③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④强调人的成长。
1、罗杰斯
他说:“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为心理健全的人。
在他看来,当人感到焦虑并以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做出反应时,就会远离欢乐。而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歪曲。比如,当一个人说你愚蠢的时候,你可能会说服自己那人情绪不好。歪曲和否认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降低焦虑,但这种焦虑的缓解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因为每一次使用防御机制都会使我们远离真实的生活。比如一个人明明很贫困,但却告诉自己要追求精神生活。
关于有条件关注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父母应该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可惜中国的父母大多是有条件关注,对孩子伤害太大。
2、马斯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他最著名的理论。
从低到高的需求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虽然大多数人都遵循这种需求层次,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比如艺术家。
其次对需求层次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理解,并不是达到百分百的满足后才会进入下一层。在某一阶段,只需要部分(百分比)地得到满足便有可能进入下一个层次。
同时他认为,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
3、相关研究——自我表露(自我暴露)
罗杰斯提出,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背景中把自己公开地表露给另一个人,是逐渐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
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单向表露是无法形成亲密和相互喜爱的感觉的。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能做出回应的同伴。
关于创伤经历的表露,研究显示,埋藏秘密对身体健康有害,当人写下自己的创伤经历后,免疫力会立即增强(无论是谈论或写下创伤性事件都对创伤者的心理健康有帮助)。
4、相关研究——孤独
首先,孤独与孤立是不同的。
像其他人格变量一样,孤独的易感性也有跨时间的稳定性。
孤独者可能性格内向、焦虑、对拒绝敏感,更可能遭受抑郁症的困扰,很难信任他人。同时,孤独者比非孤独者更容易产生一些健康问题。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社会性越高,他们得感冒的可能性就越小。
造成孤独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悲观的预期(对自己的评价较低)和社交技能的缺乏。
5、相关研究——自尊
自尊稳定性不是指一个人的自尊在不同日子里的波动,而是指人对自我价值的暂时感受。
自尊稳定性与自尊水平基本上不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自尊水平高的人,其自我价值感既可能大幅度波动,又可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预见的水平上。
自尊稳定性差的人很关心外界的评价,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反应。
研究者把人们用来评价自己的多个领域称为自我价值组合。使用自我价值组合的优点: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并不需要在所有事情或大多数事情上都做得很好,缺点是人们有时候会选择一些自己难以表现出色的领域。
6、相关研究——独处
独处的七点好处(见P214)

六、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
行为主义可以说是自己过去最不认可的流派,但现在也会接受当中自己认可的理论。所以不做重点记录。
1、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不仅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行为也将决定人会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一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行为,如此循环反复。
2、攻击性的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和攻击行为由相互联系的四个过程组成(须经历四个阶段):人们必须注意攻击行为,记忆信息,把见到的行为表现出来,期待会得到奖励(幸好,通常会有各种情况防止人们顺利地经历这几个阶段)。
关于媒体中的攻击性和攻击行为。研究发现,攻击性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线索的表征启动了攻击性记忆。因为暴力记忆和情感极易受影响,所以观众的攻击行为很可能增加。甚至含有暴力内容的歌曲都能增加攻击性思维和情感(研究发现,观看拳王比赛后的第三天开始,凶杀案的比例上升)。
同时,大量研究表明,观察攻击行为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不仅限于电视和电影,还包括电子游戏。
3、习得性无助
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情景中习得的经验不恰当地泛化到了第二个情境中。
现在研究证明,并非要亲身体验,只要被告知他们不可能克服一个严重的困难或通过观察他人的无助,也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但体验过成功支配的人能很快克服无助感。
4、控制点
控制点维度的一端是内控者,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另一端是外控者,他们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由外力控制的。
研究发现,控制点和抑郁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1,也就是说外控者和高抑郁相关。还有研究发现,内控者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幸福感和健康状况都比外控者好。
所幸,控制点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患者通过成功的心理治疗,会变得更内控。

七、认知流派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人格差异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1、个人建构论
凯利把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称作个人建构。
有相似建构系统的人通常会成为最好的朋友或相爱的恋人,但是相似的建构并不是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
凯利认为焦虑是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核心。
2、自我的认知表征
可能的自我是对我们将来可能会成为的人的认知表象。它有两项重要功能:一是激励将来的行为(当我们做决定时,会问自己,这样的选择是让我接近还是远离将来的自己),一是帮助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事件的意义(我们更多地关注那些与可能自我相关的事件,比如我妈关注饮食,我关注心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实际自我(自己是何种人),一个理想自我(对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心理表现),一个应该自我(来自于家长、宗教施加的任务和责任)。
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不一致的人容易感到抑郁,而实际自我和应该自我不一致的人容易遭受焦虑的痛苦。
3、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心理学家和认知诊疗师都认为,不恰当的想法是引起精神衰弱、情绪困扰和自我挫折行为的重要原因。
认知心理疗法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它可能局限于因为不合理的自我挫败思维导致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特别有效。
理性情绪疗法的目标可分为两步:第一步让来访者查找他们依赖于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第二步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一起用合理的观念取代非理性观念。
4、认知流派下的移情和压抑
①移情的发生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而且移情并不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主观感觉。移情与认知结构是相一致的(如果新认识的一个人和自己生活中一个重要人物很相像,那我们回忆起这个人的特点恰恰是那个重要人物的特点,且会把对重要他人的感情转移到这个人身上)。
②当今人格研究者使用压抑这一术语时,通常是指人们处理不愉快信息的一种方式。
弗洛伊德对压抑的解释是,压抑者自身具有的某种特点使他们对各种不愉快想法和情绪做出强烈的反应,然而他们总能成功地把这些东西驱赶出自己的意识。
认知流派则认为,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记忆被包围在一个与该事物相关的记忆网络中。因此,可能压抑者的记忆联想网络比非压抑者更薄弱、更不发达。压抑者之所以没有太多的消极情绪,可能就是因为当前的不愉快经历很难唤起他对类似经历的记忆(类似选择性记忆,比起弗洛伊德的解释,我更倾向于这个解释)。
5、性别、记忆与自我解释
男女在记忆和回忆信息的一般能力上没有什么差别,在记忆内容上有差别,在感知和回忆有关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的信息时也存在差别(女性比男性记忆更好)。
6、认知与抑郁
抑郁的想法与抑郁的情绪紧密相连。
研究发现,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大学生比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大学生更多地使用一种悲观主义的解释方式。

本书各章后面都有小结,最后还有结语,算是本入门级的好书。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