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我总会打开手机音乐,为宝宝播放儿歌,自己一边照看着他,一边用IPAD刷着朋友圈和微博。直到我的内心被电子书中的一句话所击中——“也许他们正在你身边,但他们的精神已游离到另一个世界。”这正是MIT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为我们描绘出现代社会人群的普遍相处模式。而让人们生活产生这样变化的,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科技发展。诚然,科技带给了人们诸多的生活便利,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将曾经科幻电影中的许多不可能变成生活的日常场景。然而,我们究竟在技术时代,丢失了什么,这正是本书质疑和讨论的重点。
雪莉•特克尔针对人与信息技术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让本书充满了大量生动而熟悉的例子,包括90年代日本发明的电子宠物,让我回忆起自己面对心爱的“宠物鸡”终老时候的难受心情;EA公司出品的每一款《模拟人生》游戏,让我长达近十年时间都沉溺于装修房屋、职业人生的扮演、“过家家”养小孩养宠物等;而《魔兽世界》等网络游戏的角色扮演和各种团队成员的身份,更是每个80后男孩的必经之路。不过,雪莉指出,在看似热闹熟稔的网络社交背后,究竟怎样才能被称之为人与人的一段“关系”。
在聊天工具崭露头角的初期,曾经很流行这样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屏幕背后跟你聊天的是不是一只狗。”当时,人们对于网络社交这种新生事物提出了质疑,认为真实性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于是乎,大家都经历了在QQ聊天的初识阶段“查户口式”的问候方式。但在21世纪初的十多年发展中,无论是QQ、微博还是微信,都经历了从互不相识的随意交谈,到隐身状态背后的沉默,又回归到基于通讯录等真实身份的“朋友圈”。可以发现,情感的沟通需要某些真实的属性作为媒介。在书中的第一部分《机器人时代》中,作者就通过大量的实例讨论电子宠物、陪护型机器人、社交型机器人通过栩栩如生的表情和语言,按照人们事先设置好的大量复杂指令进行表演,能否成为现代人内心孤独的一种补偿。
换个角度思考,究竟是我们在运用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还是我们被技术所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如今,每个年轻人似乎时刻离不开wifi,离不开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归根到底是离不开虚拟网络对其精神世界的捆绑。聚会时各自忙碌的“直播”盛况,在@中取代了邻座间的相视一笑;现实中的沉默和网络上的狂欢,将原本就复杂的多重人格演变成了双向情感障碍;多线程的繁忙、隐私暴露的焦虑、,都加剧了人类的心理压力。本书的第二部分《网络化生存》,让人们反思技术手段究竟是缩短了还是推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网络面具背后舞蹈的我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曾经的模样。
感谢这位被称之为技术界的“弗洛伊德”——雪莉•特克尔,她让我意识到,唯有摆脱技术的束缚,真正夺回技术的主控权,才能拥有平静的内心。如今我回到家中,静静欣赏孩子的笑容,轻声哼着“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取出信纸用笔写下我的这段感受。
文/卢育涛 201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