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寻访心灵安宁之根(作者:徐江)_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自助游 > 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 > 《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寻访心灵安宁之根(作者:徐江)
wwp 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4-10 15:04:37

《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寻访心灵安宁之根(作者:徐江)

近些年来,也许是作编辑工作的缘故,有一个图书营销术语,我非常地反感——“治愈系”。这个词过于轻浮,也过于机械,像超市服务员那样对人的苦恼和疼痛予以分门别类,对作者潜入时代和内心的深度视而不见,同时将真诚的文字混同于芸芸众生的嘈杂与喧哗……

我们这个时代,人们似乎正生活在一种“蛙眼”状态下:对所有快速变动、消失的元素倍加注意,而对那些恒久的、本真的东西视而不见。 每一家标榜“正能量”的公司,其疯狂追逐的,是转年或许便一钱不值的营销业绩。而每一个在绩效和大城居住与公交压力下的个体,大家把心境的调试、境遇的改变,无休止地寄希望于旅程和远方。且渐渐的,由“过程”取代了“目的”,“放逐”取代了“归来”。而在这个大前提下,能读到《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实在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际遇。

在过往的十多年里,我是洛艺嘉旅行文学的忠实读者。这不仅仅是她书中提到的那些、为“驴友”或“非驴友”们所惊羡的景致与旅途遭遇,更是因为她里面浸泡的人文元素,和人性微妙体验的发掘,那些对生命、对动荡与和平、对个体与世界的惦念。这一切,在她的新著《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仍一如既往地存在着:
 
“我还记得你的男中音飘至我耳边的情景。我不明白时,总去你那里找答案。现在,我的问题是关于你。我离开的毅然决然,现在却时有犹疑和不安。”(《内罗毕 我回头,你已在万里之外》)
——爱、别离与重逢,都是带有体温的,它们不是廉价、冰冷的“治愈系”这样的词组所能概括的。《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书的抒写,再一次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法则。
 
从窗外巍峨的非洲高峰、记忆中的海明威小说,再想到国内肿瘤医院勇敢的患病摄影家,“面对死亡的态度,更能看出一个人情操的高下。看着她,我也想起海明威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推窗看见乞力马扎罗》)

——面对缤纷多变的世间景物,作者没有像三十年多前的三毛那样“寄情于方外”,而是始终与现实呼应。人在旅途,却始终与国内的现实做着心灵间的往返呼应、验证,有着强烈的在场感。
 
     在津巴布韦的哈拉雷城郊外,斯坦福告别了城市节奏,开始在一块11公顷的土地上构建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自己的鸟园:“鹫、鹰、秘书鸟、火烈鸟、孔雀、天鹅、大雁,也因为私人圈养,而多出几分意趣。斯坦福叫它们时,它们回应。”“这个世外桃源唯一不和谐的地方,是他太太不喜欢这里。她是英国人,爱城市生活,不喜欢田园,多次劝他把这里卖掉……她5年前过世了。但我想还原这个故事最真实的面目。我们的梦想,实现起来是多么困难,除了外界因素,我们自身条件,我们还要沟通,平衡所爱的人。这是最大的取舍。”(《每个人心里有一田》)
                                       
     ——汉语的小说不太擅长发“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议论,即便有的作品拥有这方面的野心,也都做得很笨拙,这是几十年的老难题,这一点,《在》书借助于主人公心理活动的跳出跳进,自然而然地解决了。难得的是,主人公感悟的内容,恰恰也是读者日常所为之困扰的。它以一种感性、接地气的方式,解决了文学作品中“思辨与议论的有效性”。
 
……
 
一部优秀的作品,人们最合理的谈论方式不是去用一些概念去框住它、套住它,而是情不自禁地在谈论时引用它的词句和段落,这是个很难的指标,《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做到了这一点。它所抵达的另外一个亮点则是——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当代文学在触及时尚主题或元素(在本书中它们大约是“旅行”、“非洲”、“寻访心灵安宁之根”)时,都将沦为粗糙和庸俗。

作为一部在文体上有实验性创新的作品,《在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不止是一部时尚与心灵之书,它还是一部“生死之书”——关于爱、关于环境、关于文明、关于人与人间的沟通与自省。这样的书,能看出作者在其中投入的心力,也值得读者同样花心力去读。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