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与经济大崩溃_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 > 凯恩斯主义与经济大崩溃
留给历史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1-28 23:01:15

凯恩斯主义与经济大崩溃

 道理,因为本身很简单,所以连三岁的孩子都能明白。但是,因为道理以外的东西总是能左右道理,所以八十岁的老人不一定能做到,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经济学。人生了病,即使进行了正确的治疗,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才能恢复健康,没有人为了虚假的健康和坚挺,去服用兴奋剂或者伟哥。同理,如果把经济的衰退或者萧条看作“生病”,那么最好的治疗应该是让市场去纠正、淘汰那些导致经济“生病”的东西,而不是通过加印钞票和政府负债的办法,让“病人”去以毒攻毒。

 一个人生了病或许可以选择休养恢复,但一个国家的经济生了病,却不一定从常识出发,去遵循那些简单正确的东西。因为人的身体可以自己做主,但国家的经济政策却常常掌握在政客和大财团的手中,这些人的出发点是自身利益,而非经济常识。美国彼得.希夫与安德鲁.希夫兄弟在合著的《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中,通过鱼、美元与经济学的寓言故事,告诉读者财富、经济、储蓄、金融、货币、自由竞争、宏观调控、通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中央银行等经济现象的前生今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政府奉行的凯恩斯主义是导致经济崩溃的罪魁祸首,因为凯恩斯主义违背了经济常识。
        
这些常识包括:经济的任务是通过提高效益满足人类的需求而非政治家宣传的解决就业问题;只有增加供给才能提高消费,供应货币并不能改变真正的需求,只会使人们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储蓄创造了资本,资本扩大了生产;储蓄能够保障消费,防止经济崩溃,美国历史上经济大发展时期正是高储蓄时期;技术创新是单向活动,因此生产效率随着技术创新必然越来越高,效率的提高必然导致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必然增加消费等等。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那些在镁光灯下侃侃而谈的专家教授那样精通经济学,但是绝大部分人是能够判断得出那些理论更符合常识,因为常识一定是最简单的。
希夫将许多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本质用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展现出来,这种构思精妙,化繁为简的能力,让读者在叹服的同时,也让我们看清了由政客和金融寡头导演的凯恩斯主义洗脑运动的真面目。

希夫兄弟在书中阐述的经济学常识显然属于经济学流派中的奥地利学派。该学派认为经济衰退是经济繁荣期所做出的错误决定的必要补偿,经济迅猛发展过后,必然有一个衰退期。在衰退期如果奉行凯恩斯主义,降低利率,加印钞票,鼓励投资和消费,所制造的的繁荣,只能是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之下的虚假繁荣,其结果必然是在制造一次次泡沫的同时,抑制了经济效率,最终导致经济崩溃。虽然,经济学领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理论,但是,奥地利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利弊,还是一目了然的。因为,技术进步必然导致效率提高和财富增长,如果增长的财富正好被人类消费掉,那么物价应该不变,如果财富没有被消费掉,则应变成储蓄和资本,那么物价应该不断降低,财政应该盈余而非赤字。可现实却是,自从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以来,经济泡沫接连不断,通货膨胀越演越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强,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
  
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政府都标榜自己国家实行的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但是当金融危机发生时,这些平时标榜自由竞争最起劲的国家和政府,不论民主国家,还是极权国家,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救市,即用纳税人的钱人为的扭曲市场天生所具有的自我修复、自我调整功能,还美其名曰宏观调控。“为了解决债务危机,必须负债更多;为了经济繁荣,必须花钱消费。”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虽然违背经济学常识,但在现实中却大行其道。在理论上,有凯恩斯主义保驾护航;在政治上,有“解决失业,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大口号唬人,在利益计算上,它能够为执政者粉饰太平,为竞选者赢得选票,为金融大鳄的财富带来几何数增长。但是,当这种人造的虚假繁荣有朝一日无法在内部延续,也无法向外转嫁时,经济一定会崩溃。
        
经济学的本质是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财富满足人类需求,但在现实中经济学往往不能独善其身,将经济学叫做政治经济学倒是非常的符合实际。纵然,有一万个理由支持政府选择凯恩斯主义,但是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必将导致经济崩溃。因为凯恩斯主义并不是符合经济常识的经济学理论,而是为政客和金融大鳄量身定做的道具。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凯恩斯主义与经济大崩溃”的回应

留给历史 2012-03-08 17:02:45

谢谢兄台的质疑与分析。
我觉得严格的说财富与财政是两个概念。财富多寡取决于生产力,财政盈余与赤字取决于收支之差。您的质疑是从财政产生的环节分析。其实,财富等同于财政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财政的盈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安排。中国出现赤字,不是因为财富减少,而是因为政府的三公消费和投资超过了财政收入。美国出现赤字,是因为借贷消费的模式。

豆安人 2012-03-08 12:53:49

因为,技术进步必然导致效率提高和财富增长,如果增长的财富正好被人类消费掉,那么物价应该不变,如果财富没有被消费掉,则应变成储蓄和资本,那么物价应该不断降低,财政应该盈余而非赤字。——最后这句,财政应该盈余而非赤字,不理解。从前半句看,这里的“财富增长”指的应该是物质的丰富,而不是货币或比如人民储蓄资本的增加,物质丰富也就是生产环节生产出了更多或过多的产品,人们用不完,物价下降是必然的。但是财政不一定盈余?财政收入如果来自消费环节且消费已经饱和,那么财政收入就不会增加;而政府使用财政时,他作为消费者参与市场,由于消费饱和,其支出也不会增加。所以财政持平,至少购买力持平。如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生产环节,貌似还是会盈余的。历史兄,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yessir 2012-02-28 11:27:44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漏洞就是不谈分配的公平,保证就业其实是保证分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