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读后感_经济解释卷一: 科学说需求 (神州增订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经济解释卷一: 科学说需求 (神州增订版) > 《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读后感
金黄色的风 经济解释卷一: 科学说需求 (神州增订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5-31 12:05:06

《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读后感

       上学时曾下过《经济解释》三卷本的电子书,但那会儿总是断断续续,看的也粗心大意。这次重读之前,为了看得顺畅点,特意先看了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以作打底。
          《经济解释》现在出版的有三卷,而第四卷《制度的选择》也已于2013年年末写完,只待付梓出版。最先看这本自然是卷一《科学说需求》,该卷旨在点明几条基本而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并厘清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张五常在第一章《科学的方法》中指出科学的形成基于三个重要的理念:第一,凡是现象或行为,其存在均靠主观的判断,大家不得在这主观上有所分歧,即主观的现象要为众所认同;第二,凡众所认同的现象均有固定的规律,为有迹可寻的;第三,凡现象的发生均有缘由,绝非无缘无故的。张五常在经济学上主张走解释的路子,然而现象是不能解释现象的,若是现象能够自我解释,要理论何用,又谈何因果?张五常认为有用的理论须有足够的解释力,而有解释力的理论则必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而这也是科学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科学的进步不是因为对的理论取代了错的理论,而是解释力更大的理论替代了解释力更小的理论,也就是冯友兰先生在《一种人生观》中所提倡的“中和与通”。为了拨乱反正,张五常提出了两种极端的理论类型:其一为特殊理论,是把所有跟脚都亮出来之后的一见即明;其二为套套理论,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错的。特殊理论之弊在于内容太多,而套套理论之弊则在于完全没有内容,可取的理论一定是在特殊理论与套套理论之间,所谓执其两端而取乎中者是也。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套套逻辑虽在解释力上一无是处,但却不可说其根本上一无是处,套套逻辑可以引出有启发性的重要概念,可以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看这世界。说理论须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一方面,若一理论被事实所推翻,则要么毅然决然放弃该理论,要么修修补补附加条件以作续用,只是这修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代价过高则是不划算的;另一方面,若事实可被多种理论所解释,则该如何抉择?当取奥卡姆剃刀斩尽繁芜,所以在解释力具足的基础上,理论自是越简单越佳。张五常为强调解释力之于理论的重要性,还特别地挑出四种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即没有解释力的理论:第一种为模糊不清的理论,关于这一种科斯说过,“模糊不清的思想是永远不能清楚地证明是错的”;第二种为互相矛盾的理论,往往在逻辑上前言不对后语,可对可错,因而也就不可能对也不可能错了;第三种为所验证的现象为非真实的理论,既然标准都无从考究,那还提什么解释?第四种为被推断会发生的现象没有限制的理论,既然永无止境,那又何从推翻或者否定呢?经济学课本里常提“均衡”与“非均衡”之说,然而这毕竟只是抽象的想象之物,“非均衡”也不过是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罢了。既然事实不能解释事实,故而科学的分析方法必从抽象出发,然而要有解释力,理论又不可完全离开现实世界,所以可用的理论里至少要有一点点的内容能够与现实世界挂上钩。但是,抽象的空中楼阁不可为事实所辨认,更谈不上验证,故而理论里的抽象需加上约束或者附加条件进而推论出某些可供验证的含意来,而这含义里的全部内容必须是都能在现实世界里寻着的,因而也就能全部地得到验证。另外,前面所说的约束或者附加条件即是指局限条件,理论的解释力和奥妙,有几分就藏在这局限条件的选择和变化里。
          张五常在第二章《从自私说起》里说明凡基础假设不可争论,不是说每个人都要真心同意这些假设,是否认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意不在这起点上有争议。科学论证的规则在于且不要急着反对我在理论上必须有的起点,且让我从这起点以逻辑推出一套理论,有了可以用事实验证的含意,有了一些内容,到得那时,您再过来反对才有所依凭。若是可以验证的含意被事实推翻了,那我则坦承我的基础假设的错误。只是,现实中,总是有很多人将这些起点当做雷池,不许轻越半步。张五常认为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假设是个人为所有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个人做决定和取舍。他认为经济学没有以集体为起点的理论,无论观点怎样的宏大,也不管分析的起点是否提及,若非基于个人为起点的,都不是可取的经济理论,一般所说的集体的取舍,不过是由个人的取舍集合而成的,若是抛开了个人而谈集体无异于空口白话。另外,既然以选择理论来解释个人的行为,则当然而然地要假设人的行为是可以被推测的。行为一定要有所约束,这样行为才可以被推断被解释,约束行为会增加理论被推翻的可能性,约束愈多,行为的推断愈精确,与此相应地,其被推翻的可能性也就愈大。经济学的第二个基本假设是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即每个人在局限条件下都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换句冠冕堂皇的话说即是人皆是理性的人。如前所说,基础假设只需无争论,是否认同无关宏旨,假若我们随意说任何行为均是自私所致,即为套套逻辑空无一物,故此须指明一些局限条件,用以指定在怎样的情况下人会因自私而作出何种选择,而这局限的条件又会导致哪种行为的必然转变。张五常举了阿尔钦的白痴建石油站的例子说明了自私是结果的指义,其实与亚当斯密所说自私是适者生存的思想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张五常认为讨论人之自私与否无关无碍,自然也就无须理会而已。
         张五常在第三章《缺乏与竞争》中提出物品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经济物品,其二为免费物品,且说物品的定义为有胜于无,而在有胜于无之中有一大部分为多胜于少的,此多胜于少者即为经济物品。经济物品、稀缺与竞争本是一个意思,无论是否存在市场,竞争总是无处不在的,凡是多过一人需求同一经济物品,则竞争必定存在,所不同者仅在于竞争的形式有所不同罢了,有市场则为价格,无市场则为代价。有竞争则必须有决胜负的准则和游戏规则。游戏规则与决定胜负的准则有直接的连带关系,前者决定后者,而后者则决定着社会的经济运作。一般而言,决胜负的准则在前而游戏规则在后,因为决胜负的准则所决定的的是人们以竞争来解决问题,而游戏规则只不过是协助准则的成立而已。决定胜负的准则会决定社会的经济运作,社会财富或收入的分配是以竞争准则来决定的,准则有多种,而不同的准则下,每个人的胜负机会是不同的。相应地,因为竞争准则对人的收入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不同的准则下人的行为也会跟着不同。阿尔钦曾说,“价格决定什么,远比价格是怎么决定的重要”。张五常认为经济学者也是人,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因而对竞争准则各有自己的价值看法,只是,从事经济分析的人,须将主观和客观分辨清楚,切不可让主观的判断混淆了客观的分析。张五常认为经济学的范畴包括三部分:第一,在知道有关的局限条件或游戏规则的情况下,推断可用的竞争准则是什么,局限条件千变万化,有关的重要的局限条件要抽选出来简化,但什么算是有关,什么算是重要,分析者不能妄作判断,或随意取舍,因为这样做分析者必可得到其所希望得到的结论,故此局限条件的取舍必须有所约束,而这约束则需要理论;第二,有了竞争的准则,则可推断人的行为会怎样,资源的使用会怎样,财富或收入的分配会怎样;第三,解释游戏规则是怎样形成的,又因为游戏规则与竞争准则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部分也须解释竞争准则是怎样决定的。
          第四章《功用的理念》讲的是效用理论。边沁发明的效用理论里说一个人的收入增加,其收入在边际上的效用会减少,这实在是让人大大的怀疑。单个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还能想象,但一个人的收入如何就与边际效用递减搭上边呢?收入自有多样化的用途,缘何我的收入的边际效用就递减了?说到底,效用终究是一个抽象之物,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经济学的理论要推断出可以验证的含意,而这含意须用事实做验证,推断或解释行为或现象是需要量度的,量度不需要许多的选择,但起码要有两个。效用是以数字排列选择的定名,数字是大是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次序。按照费雪的理论,基数效用论是不需要的,因为决定人们行为的是边际量,而在边际上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并无不同。张五常还粗略地阐述和评论了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内凸定理、贫穷物品和吉芬反论,并且认为吉芬物品能在逻辑上存在是因为我们从单个人需求那方面看,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张五常认为效用分析并非全无内容,但毕竟抽象的概念太多,按照他的话说,多只香炉多只鬼,既然效用分析的解释力内含于需求定律,故此效用理论是可以放在一边不做理会的。
         第五章《需求定律》是卷一的点题之章,需求定律的定义非常简单,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然上升,只是在没有价格时,以代价替代价格一说。如前所说,需求定律里有两个变量,价格或者代价是事实,因而与现实世界挂了钩,而需求量是抽象之物,这也就使得需求定律成了抽象之物,从而避免了以事实解释事实的谬误。但是,需求定律因为是抽象之物,所以其本身是不能被验证的,必须加上其他的验证条件,即是加上可以观察到的局限条件的转变,才可以用需求定律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张五常将观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无从观察的,实际上不存在;第二类是可以观察的真有其物;第三类是原则上可以观察到但实际上观察很困难,这种情况下我们须寻着间接的替代来做验证。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千变万化,究竟出了价格之外,哪些局限条件可变,哪些不可变呢?张五常认为有三个原则:第一,凡是直接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皆可变;第二,凡是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皆不可变;第三,价格转变会导致需求量的转变,这价格转变也可能导致其他因素转变,而这些其他因素可能再影响需求量,这些间接的其他因素皆可变。另外张五常指出,为了避免经济学的分析沦为以偏好转变为借口来解释我们不能解释的行为,最简单的办法即是假设每个人的偏好不变。这并不是说偏好真的不会有所变化,而是说若以偏好的转变解释行为,不可能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偏好转变的成因,但如果我们知道成因,那又何须提及偏好的转变呢?在经济学分析里,价格永远是相对价格,并且通常使用现值来衡量。另一方面,不要将购买量与需求量混为一谈,也不要把销售量和供应量搅在一起。张五常认为“量”可以分为“有质”的与“委托”的两大类,也有两者的合并,并且对多质多量的物品和委托量的物品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张五常在讲述消费者盈余时借用了亚当斯密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指出消费者盈余即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差额。消费者剩余一般是在福利经济学中使用,还记得当时在上公共投资学的课程时,各种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等的概念和图表,只是当时并非使用使用价值或者效用的概念,而是使用支付意愿。另外,消费者剩余是一个很好的用来观察世界的工具,最适用于观察不同的价格安排对榨取消费者剩余的影响。张五常还对需求价格弹性以及所谓的需求第二定律进行了分析,张五常认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对解释行为帮不到什么忙,因为人们根本无从预知这一系数的大小。需求第二定律是指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是与时间呈正相关的,其认为一种物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除了其本身的特征之外,主要是由其他替代物品的多少以及它们的价格决定的,而寻找替代物品是需要时间的,时间愈长,替换的机会越大。但更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时候替代物品的种类是显而易见的,根本无需众里寻他千百度。
          第六章《牛刀小试》是张五常要拿实例来做说明,看如何做一般的经济分析。张五常对无知进行了解释,认为无知也是一种局限条件,其实无知用交易费用来解释更为清晰。只是卷一还没有谈到这些概念,所以张五常也没有采用这一视角。张五常提出在进行局限条件的选择时,我们必须找到关键验证,从而使得简化的局限条件与真实世界大致相符。张五常认为我们无需关注成交量的含意,而是需要通过指定验证条件来使得需求量与成交量挂钩。另外,张五常还用过举例进行了单质和多质的需求验证,尤其是多质的需求验证有些复杂,如何辨别关键验证以及使用相对价格来进行分析是很重要的。
          第七章《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中提出不考虑生产时,市场的每一个人都是需求者与供应者兼于一身的。无论我拥有什么,低价我需求,价高我供应。由于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市价必向边际使用价值收敛,所以你之所需即是我之所给,把一者的需求曲线折过去自然就得到所谓的供给曲线,由此可见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实际上是一回事。如果考虑交易费用的话分析结果也是一样的,只是市价变作了代价而已,而考虑生产的情况结果也不会变,只不过是打通了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壁垒,两者本来都是物品,自然在实质上没有差异。张五常对马歇尔的剪刀差理论提出了批评,其认为市价的厘定,绝不是因为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正相反,这市场二线相交,是因为数之不尽的需求者与供应者各自为战,那一大帮子自私自利的人不约而同地争取自己的边际使用价值与市价相等,从而促成了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应区县相交之价,这个视角就避免了使用短缺、过剩、均衡、非均衡等抽象之物的使用,从而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第八章《公用品的经济分析》里张五常指出,私用品的性质是独用,共用品的性质是同用。凡是使用者增加导致量增加者属于私用品,市场需求曲线是以个别需求曲线向右横加;凡是使用者增加不会导致量增加者属于共用品,市场需求曲线是以个别需求曲线向上直加起来的,每个量上加总需求者的边际使用价值。牵涉到收费问题,共用品又互相矛盾的两种看法:其一是采用价格分歧,将消费者盈余榨干净为止,才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其二是既然共用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所以应该一律不收费。但是若不收费,谁来建造和生产?答案自然而然是政府,这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答案啊。可是有些人似乎有意无意地忘记了私用品可以为公有,而共用品也可以为私有,更何况竞争不是以既有的数量为依归的,而是在这数量底下的位置和权利。另外,张五常指出共用品和私有品通常混在一起,从一辆列车的需求转向个别座位的需求是从共用品转到私用品那边去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则是从向上直加转到向右横加,很多时候,把共用品捆绑着私用品一起销售是隔离不付费的人的一个好方法,也可以减少交易费用。
        卷一并未引入成本、生产、租值、交易费用、产权、合约和制度等重要概念,这些就等到后面的几卷再作学习吧。
       提笔于2014年1月13日凌晨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