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而行,莫怪风儿无情——《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读后感_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 御风而行,莫怪风儿无情——《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读后感
justlaugh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2-17 17:02:44

御风而行,莫怪风儿无情——《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读后感

        300多年来人类对于经济周期的探索,恰恰也正是宏观经济学诞生发展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里,看到的是人类对规律的孜孜以求,更是不可消弭的经济波动。一句话评价本书,绝对好书,配合宏观经济学学习再好不过,同时培养财商。本书前三篇是对经济周期也即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叙述,第四篇总结了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和央行的调控作用,第五篇是总结迄今为止的经济周期认识和资产品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友情提示:不要仅仅阅读网上的电子版,缺少最精彩精炼的第五篇。
         原创,转自在下的三真阁,更多读书记录——100多篇书摘及20多篇详细读书笔记,请访问三真阁“读万卷书”——http://www.szgblog.com/books
        《三真阁》链接:http://www.szgblog.com/archives/710,转载请保留。
        
        人类非理性和生产时滞无法消除,经济周期也就无法消除。在我们尚无法深入探究人类大脑皮层下面亿万次运算规律的时候,通过统计学规律来找到一种非理性的共性表现,也许就是最好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起码可以为投资者和政治家决策提供依据,虽然每次妄图提供调控都可能只是在造就更大的泡沫和崩溃。
        无论是作为职业投资人,还是作为大时代里一介小民,认识这样一个风暴的存在都将受益无穷。在我看来,经济周期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财富在分配过程,每一次重复都融合了无数“博傻”的悲喜剧,那些最聪明的和最傻的投资者,都在情绪和财富诱惑的漩涡里失去了理智,粉身不恤。这次也许是股票,下次也许是房地产,又或是收藏品、珠宝贵金属……
        不要忘记的是,在认识不足的时候,如果严格的去执行所谓的指标,其效果或许还不如人类大脑基于正确逻辑的模糊运算,也许这就是巴菲特看低经济学的原因,拘泥于那些数字,忘记了人性,或许会是更大的灾难。以经济周期为纲去理解宏观经济学,以内在逻辑为纲去理解领先指标,如果忘记了这个纲去寻求经济学和统计数字(尤其是中国的统计数字)的细枝末节,只会是舍本逐末,这些事,让经济学家去做吧。
        
        合上书卷,我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有哪些最根本的元素是真正的经济增长原动力?又有哪些是泡沫?
        2、衍生品花样翻新,信息和统计技术不断提高,投资者对经济周期的认识不断加深,全球化加深,政治格局变化,调控手段不断提升,这些会给经济周期带来些什么变化?
        3、中国经济发展在弥补失落的几十年后,也已经开始进入经济周期循环,目前在哪个阶段?又有什么独特的特点?
        4、作为职业投资人与把握个体财富,我们又该如何参与周期与直面通胀?简单的顺应大局或是了解交易对手、积极博弈?
        
        非科班出身,没有数据,没有研究,只有逻辑空想,纸上谈兵,欢迎讨论。
        1、借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终端的消费总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物品与劳务)、资本性支出(企业设备支出和存货变动、个人住房支出)、政府购买(不包含转移支付)、净出口。以全世界的总体经济经济而言,出口只是经济转移。
        考察最长期的经济增长因素,企业存货变动是随着个人消费需求变动的,政府购买力来源于税收和财政赤字(也就是借债),都不能算是独立的稳定经济增长。企业设备支出成本实际也会转嫁到个人消费支出上,部分企业投资损失则直接体现在社会投资和经济总量的损失中了。因此,我以为,经济增长的最长期原动力只有个人消费(含住房),也就是个体消费量×个体数量,人类历史若干年的真实经济增长也就是人口红利和消费升级。
        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包含产业革命引发的企业设备支出和产业转移引发的净出口,以及战争、地震等特殊因素造成的毁灭性重建。
        从短期看,企业存货支出变动只会起到助长波动的作用,而政府购买支出的调控作用也很微弱,尤其是长期高负债运营的政府。还有一个因素,是萧条时期消费者储蓄和社会资本积累的加速释放,也是在助长波动幅度,而不是实际的经济增长。
        而通货膨胀和资产品升值带来的虚假购买力提升,以及低利率和通货膨胀预期造成的消费量提升,只能算是泡沫,以货币计价的表面经济增量,泡沫有多大,破灭时就会有多大的空洞需要去弥补。
        对了,有一点不能忘记,所谓增量,有时候也会成为负值,就是减量,比如人口红利,在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时代,就会成为减量。
        2、既然经济周期的本质是由于群体非理性与企业生产决策到生产直接的时滞,任何因素,不能改变这两者,就无法改变经济周期。目前在整个社会里,对非理性因素的有足够认识的人群,还远远无法达到影响经济行为的多数份额,那么,大部分企业迫于竞争压力,就必须在怀疑泡沫的同时继续加大投入,政治群体就必须迫于就业压力和(工会)薪酬要求,在泡沫来临时不能马上采取措施承认实际经济增长动力的衰减,并且在泡沫破灭时通过“调控”来维持泡沫或是吹起另外一个新泡沫来填平大坑,直到有一天无力回天,如日本消失的十年。
        全球化在加强全球不同经济体周期的互动,更多的参与者认识到经济周期可以促发更多的人早一点清醒并退出“吹泡泡”的疯狂,衍生品和调控手段的加强,其实只是使得经济周期波动变得更隐蔽,实际上维持和加剧了经济泡沫。
        对于部分经济增长动力强劲的新兴经济体,如果能够在实质经济增长的早期,通过调控压低经济增长的速度,避免泡沫的产生,也许可以降低泡沫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强度(幅度和/或时间),但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洗礼,如果政府缺乏经验,而民众未曾经历经济周期的洗劫(不是轻描淡写的洗礼),非理性人群更加庞大,实际上助长了经济波动,但是通常会是来得快去得快,过去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正是这一体现。
        3、我以为,中国过去的发展动力,包括战后重建(还有人为灾难)、人口红利、消费升级、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战后重建早已完成;随着人口老龄化,如果不改变生育政策,人口红利基本已经享用殆尽;由于研发能力基础尚待补足,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虽尚有空间,暂时也后续乏力;城市人口的消费升级目前有赖于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效果,随着城市化水平和收入的提高,非城市人口的消费升级具有较大的空间。
        因此,感觉当前的经济增长,确定的动力主要就依赖于城市化;如果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到位,城市人口消费会向休闲旅游和高级服务业等更高层面演变,会对消费的品质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就是国内的地区性产业转移(沿海向内陆地区),部分领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间产业转移。
        此外,企业规模化、机制改变和管理效率提高,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部分消费品价格,但不会创造真正的经济增量,只是可以确保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部分产业出口优势,以及将这部分消费中释放的消费能力转移到其他领域。
        感觉当前中国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长乏力的迹象,导致部分产业资本开始追逐资产品,资产品(股市和房市)泡沫初步产生,由于国际(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市场的影响,2007年严重的收藏品、贵金属和商品泡沫已经大部分消退。
        毫无疑问,美国刚刚以衍生品泡沫(也是房地产泡沫)的形式完成了最新一轮的房地产周期。而对于中国,综合以上经济分析,以及过去若干年的市场波动,我认为中国目前处于18年房地产周期(库兹涅茨周期)的前二分之一段后期,经历了第一次4.5年存货周期(基钦周期)后的低谷,正在9年资本性支出周期(朱格拉周期)的由扩张早期开始进入扩张后期的时点,低利率复苏措施发挥效力,存货开始减少,通货膨胀开始抬头,企业正在进行低端技术水平上的盲目产能扩张,央行已经有所警觉,开始提供利率水平。当物价逐步受到控制之后,央行将开始放松警惕,而企业在欣欣向荣的市场环境中开始头脑发热,继续不断扩大产能,或是盲目并购,也许3、4年以后就会迎来第一次资本性支出周期之后的产业低谷,低端产能扩张导致的大量沉没成本和信贷压力或拖垮一批企业,让中国体验到第一次发自自身的经济危机。但愿中国独一无二的强力调控能力,能够让这次低谷来得更晚一些。
        (我的投资和经济经历还很短暂,对过去曾经发生的波动印象太浅,欢迎有朋友讨论批评指正)。
        4、无论作为职业还是个人,关注投资机会,应该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与中短期经济波动。所谓价值投资,应该包括以合适价格分享长期经济增长(而不是已经透支长期增长)和抓住价格与价值背离的机会。如果有胆量有能力在“博傻”大潮里冲浪,那就必须保持清醒,分析交易对手和投资退出周期,控制自己,在泡沫破裂前一刻逃离深渊。
        关于具体资产品组合,尚未有深刻认识,只是觉得不可简单照搬过去那些统计规律,还是要配合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特点和宏观政策。我猜测,随着央行加息逐渐提高,债券投资价值逐步到位;加息后期,股票将开始新一轮上涨;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趋于停滞,而二三线城市和大规模城市化地区房地产还会有明显上涨,中期看没有大的回调压力,直到十多年后,房地产周期后期带来的巨大泡沫破裂。(纯属纸上谈兵,不构成投资建议)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御风而行,莫怪风儿无情——《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读后感”的回应

慧慧 2011-12-28 22:11:43

写的真好,比我看了2遍思路清晰多了:)
不过想具体请教一下对于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您有什么看法。因为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是结合了一些自己的疑问(90-00净出口这块,00-10,固定投资包括房地产这块)那下一个十年的投资在哪里,或者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可能的动力或可能的长期的泡沫在哪里?关于你评论中提到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消费升级,其中是否蕴含着这种机会?
恳请您有空的话,能否交流一下~~~~
不好意思,我说话比较没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