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琴_免费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免费 > 乱弹琴
湘怯 免费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7-16 23:07:07

乱弹琴



《免费》这本书看起来很轻松,道理也很显而易见。因为近几十年的中国正上演着美国的历史。对于安德森来说,《免费》是他辛辛苦苦搜集起来的数据所得出的理论推导,而对于我们中国这一代人来说,“免费”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就在我打下这行字的时候,我还用微信免费回复了一条好友信息,而在同一时刻,微信某公共平台的新闻中附带了一条广告信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免费与利润并存。而免费之于中国,更是与其文化气质相符。

我是同意安德森关于免费的主要理论的,而且免费的确也是和利基产品联系在一起的。免费的目的是建立用户习惯,最终的目标是凭借衍生产品赚钱。即安德森总结出的交叉补贴:用付费产品补贴免费产品,用日后付费来补贴当前免费,用付费人群补贴不付费人群。其中又以第一种方式最多,第二种方式反倒不常见,而且极易伤害用户。就如360不断向用户承诺的,“现在免费,将来也免费,永远免费”,因为用户早就识别了那种暂时免费的欺骗行径,如果企业真这样做,反倒是对用户智商的蔑视。
大家都知道,免费当然不是商人们白送的。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免费是一种变相欺骗——当然,用户也乐于被欺骗,反正是免费用嘛。但是当用户形成使用习惯,当庞大的用户基数建立之后,所谓的网络“圈地”后,真正的生意才开始。
在摩尔定律提出40多年之后,中国IT界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摩尔定律”:中国的互联网主机数和用户数的递增速度,大约每半年就翻一番。这为中国互联网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数,也使得中国的“免费”事业较之美国更为迅猛。
在当今的中国互联网行业,盛传的“BAT”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不过在马云宣布将以合伙人方式上市后,业界普遍对阿里表示失望,于是IT界又走向“BT”双雄争霸的趋势。不过,回顾这三家企业的成长历史,无疑是对《免费》中那些已有的异邦道路的复制。百度主打搜索系统,阿里的淘宝,腾讯的企鹅。
百度搜索很大程度上和GOOGLE是一套模式,淘宝也是凭借免费开网店赶走了世界第一的ebay,腾讯的企鹅无疑是最大的流氓软件,和360类似。最近阿里因为上市风波而闹得沸沸扬扬。内部高级员工的矛盾升级,有人依旧主张依赖淘宝平台,一条线开枝散叶做下去;马云却要另辟道路,撇开淘宝专做其他产品。不管结果怎样,淘宝是免费时代刚刚兴起时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的例子在安德森的书中甚多,在现实生活中更是不计其数。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免费都会修成正果。如果谷歌的搜索器不是那么实用,如果微信的用户体验不是那么完美,即使免费也不会有人用。而且种种因素也会让想依靠免费起家的产品胎死腹中。例如网易开发的易信,同样的免费,同样的用户体验,甚至倒贴用户数百兆的流量,依旧只有百万用户量,甚至连陌陌都不如,更别说用户近十亿的微信。这是时机的原因。再比如,每天蹲在应用商店的各类免费APP软件,能够真正获得用户认可的软件寥寥无几,大部分变成了“鬼”。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当免费变成一种常识,变成人所共知的理论时,世界运转的模式开始回归原始,回归产品,而不是概念。在一堆同类的免费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只有那些优秀的产品;否则,一款制作粗劣的产品是没有人会买账的。
在某种程度上,安德森所列举的各类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很先进甚至是划时代的产品。如果不是这样,即使免费,也不能博得用户的认可。


而且,在另外一些方面,有的产品完全不按照免费的道路走。他们走收费战略,甚至以抬高售价为营销方式。最经典的莫过于传统的奢侈品,那些已经不再具有实用属性的产品,那些仅仅是为了显示社会地位的产品,反倒是价格越高越受人追捧。
即使在互联网行业,也开始有这类产品。有个开办微信公众平台“逻辑思维”的家伙,自己建立了一个社团,收费入会。本来这样一个凭空出来的社团并不被看好,怎么会有人花钱进入一个都不知道要干什么的社团呢?在人们的脑海里,那些传统的社团或者政党或者NGO,如果要收费入会,恐怕是不会有市场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微信平台上,一个原本不知名的家伙,依靠建立社团收费,一天就获得了160万的会员费。甚至有人因没抢到入会名额而懊恼。
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医生免费给你动手术,你估计都不敢让他动刀。如果一个在马路上免费为你服务,你都会怀疑他的动机。就好比有一天教务处工作人员突然态度变得极好,你都会怀疑工作人员今天是不是吃错了药。但在一些其他的领域,则恰恰相反,人们会完全察觉不到异常。例如如果移动公司某天突然宣布免费让你打电话、发短信,你甚至一点也不会怀疑他动机不纯。
在不同的领域,免费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效应,一直让我困惑。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