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华部分选录_债务和魔鬼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债务和魔鬼 > 本书精华部分选录
西川宫久 债务和魔鬼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4-16 10:04:21

本书精华部分选录

第一章
 1. 金融业占gdp比重,在全世界都是不断上升的,目前美国是8%左右。
      金融业密集度的增长主要 来自于:
(1)向实体经济借贷(2)资产管理业务。第一点导致私人部门债务率的不断上升,同时也导致了第二点的扩张。
2.金融交易越来越复杂,表现为金融机构之间交叉持有资产,以及资产证券化和影子银行体系。导致了以下一个国家的信贷风险敞口,被分销给其他全球的投资者。“原本投资于低风险且可以随时赎回的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者能能够间接为30念住房抵押贷款提供融资”。金融危机之前的影子银行体系太过于复杂。
3. 金融危机之前金融理论家和监管者对于金融创新普遍存在好感:
(1)流动性有利于市场效率增加,定价更合理
(2)金融创新和影子银行能够为私人部门带来更多贷款和融资,帮助他们
(3)近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忽视了微观层面金融创新和密集度上升的影响,仅仅关注温和的通胀率和稳定的经济发展,Great Moderation
4.金融危机展示了的知识缺陷:未能意识到金融创新、货币创造、影子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

第二章
    高频交易并未带来任何社会福利和金融效率的提升,因为其提供的流动性已经大大超出了最佳流动性的范围。
     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预期假说,均无效。
第三章
    债务合约虽然中世纪不被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看好(佃农租了地,歉收也要支付地租,显得地主极为不道德),但是其相比股权融资拥有许多优点,比如风险可控。但是也有许多缺点:
(1)债务合约由于其固定收益的特定,容易让人忽视其风险;
(2)由于经济体对于债务合约以及存量债务再融资和展期的依赖性,如果债务合约中断,讲发生影响经济体的重大危机
(3)会形成信贷收缩--债务积压--企业破产--通缩的连锁反应

第四章
  多数信贷并未支持实体经济,而是流向了现存的房地产。英国,为房地产意外的项目的银行贷款比例不超过14%。
  几方面的信贷都存在潜在风险:
(1)消费信贷:人们可能举债消费,使得终生可支配收入减少,因此消费信贷是导致后危机时期债务积压的重要原因
(2)投资信贷:可能造成过度投资,哈耶克和明斯克的研究认为信贷创造可能导致周期性过度投资,造成资源浪费--->爱尔兰和英国的地产投资热浪。
(3)为现存房地产融资的信贷:2007年之后,大部分国家的银行贷款都流向了房地产。房地产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家庭财富的最重要部分(部分由于通讯和互联网技术所导致,还有地产融资对于银行来说风险很可控),而且这一趋势是无法避免的。

第五章
(1)金融危机之后,多数人将焦点关注在拯救银行体系,保持银行流动性和清算能力,修复金融体系。然而更大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债务积压。面对债务积压,所有的政策工具貌似都失灵了。
(2)日本的例子:50-80年代,由信贷驱动的房地产热潮兴起,最终破裂于90年代,导致大量举债参与房地产的公司债务膨胀,削减投资,利率下降到0都无法使得他们重新投资,日本进入20年的持续通缩。所以我党最近限制房地产价格暴涨,是有道理的啊,不能走日本的老路;
(3)美国的例子:08年之前,家庭使用10倍杠杆购买房产。当价格下降,降低债务水平成为高杠杆家庭的当务之急,消费支出的所见抑制了经济需求,同时家庭部门需求的减少,并不会得到其他经济部门支出的增加来进行对冲,因此经济陷入衰退。这是家庭部门债务积压导致经济难以复苏的链条。
(4)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央行向银行和金融体系注资,以避免信贷供给受限,推动信贷供给平稳恢复,然并卵,日本的经历告诉我们,恢复信贷供给能力也没用,因为日本银行当时并未收到严重损害,愿意以0利率提供贷款,但是企业债务缠身,偏偏不用贷款啊。
(5)危机后,欧洲,英国,美国都出现了廉价信贷纷纷供应,但是在债务积压的影响下,信贷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
(6)危机后,债务发生了转移。从个人部门转移向公共部门,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所以危机后,许多国家财政赤字增加。
(7)以量化宽松为代表的危机后财政政策的坏处在于:贫富差距扩大,以及重新走上了刺激私人部门信贷扩张的老路,为下一次债务积压埋下伏笔。
  
第六章
(1)最近三四十年是金融超越实体经济的黄金时期,金融创新发展非常快。家庭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杠杆加的非常快。70-90年代,开始了金融自由化浪潮,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A. 取消信贷的数量限制,信贷数量的市场自由选择,导致大部分流向了房地产领域;
B. 淡化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C. 央行开始重视短期的利率调控,认为稳定的通胀率是最关键的货币政策指标,因此对于人们在自由市场中的选择导致的私人部门杠杆率飙升熟视无睹。(目前央行货币政策,难道应该开始关注房地产么?房地产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
       最终金融自由化,都在发达国家带来了一些金融危机,但是大家普遍归因于自由化不彻底或者执行层面出了错。
(2)70年代之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资本不能跨境自由流动,不然会影响固定汇率制,限制资本的跨境自由流动,大大限制了信贷的扩张速度。后来体系倒塌之后,信贷增速开始上升。
(3)衍生品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进一步放大了家庭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而且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出现,因此向家庭部门放贷的活动,可以脱离银行进行,变为:资金认购货币市场基金-->ABS或MBS-->抵押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家庭。CDS的出现,使得机构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ABS和MBS,可以在不卖掉标的贷款或者债券的情况下,对冲利率风险。
(4)美国发明了CDS和货币市场基金等等衍生品和影子银行,但是欧洲也深深参与其中,包括交易衍生品,以及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或者购买美国发行的ABS优先级份额等。而且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对手方也变成了金融机构为主。
(5)在金融衍生品发展情况下,银行的司库职能,逐渐衍生出交易员职能。通过一些对冲和套利交易,产生赚钱机会。
(6)资产证券化的确有很多好处,能否分散风险到最合适的风险承担者手中,同时可以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因为融资链条比较长。但是也存在部分问题:
A. 很多证券化的资产都在金融机构表内和经纪商体系内循环,并未分散到真正的机构风险投资者那边
B. 期限风险未真正对冲掉,货币市场基金的购买者往往对流动性要求较高,但是货币市场基金的投向可能是SPV
C. 衍生品不仅对冲了风险,还创造了新的赌博风险。
(7)金融创新的确加大了信贷供给,提供了流动性。但是造成了很多问题,信贷的数量和配置如此重要,交给市场自由化来解决带来很多问题。

第七章
(1)代表发展的GDP与信贷扩张之间的关系
(2)央行准备金体系,一是为了防止银行倒闭,二是限制私人信贷的无限扩张。
(3)政府的法定货币创造,私人信贷导致的货币创造,是两种能够永续性创造名义需求的信贷扩张方式。第二种现在监管较松,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很多问题,作者倾向于第一种。政府创造信贷,既能维持购买力,创造名义需求,也能控制通胀率。
(4)房地产信贷,对于个人来说增进了福利,但是总体来看却导致了信贷和资产价格的周期,导致危机及后危机时代的经济衰退。
   (5) 全球失衡的现象,导致很多资本流入了储蓄率较低的国家,但是并未为消费和投资扩大提供融资,而是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中国和德国的高储蓄率和经常账户顺差,助长了美国、西班牙、爱尔兰的房地产建设热潮。这就是“穷人以信贷融资的扩张,对应富人的高储蓄率增长。”

第八章
(1)亚洲日本,韩国,台湾是政府运用信贷指导政策最为成功的三个地区,通过政府对于银行部门的指导,以及限制零售金融业的发展和限制存款人参与外国投资,都进一步的强化了信贷指导和补贴政策。
(2)东亚的信贷指导政策,到了某个临界点,会造成投资浪费,因此需要转型。华盛顿共识,强调利用金融自由化来替代政府干预的信贷措施,导致了东亚的房地产繁荣和短期资本流入,导致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并且造成了很严重的房地产信贷泡沫,伴随着去杠杆。通货紧缩。
(3)无论是政府指导还是自由市场支配,都不能保证实现最有效果。
(4)中国经济目前的脆弱性表现在2方面:
   A. 重工业部门,由于产业指导,出现了严重过剩
   B. 银行信贷自由化(房地产过度投资)

第九章
欧元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跨国资本流动的用途有问题:支持了希腊的公共财政赤字,西班牙和爱尔兰的房地产消费和私人消费,
(2)货币联盟存在缺陷:各成员国无法通过发行法定货币,来将债务货币化。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