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撰写该国的经济学教科书,我才不在乎谁撰写它的法律_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 只要能撰写该国的经济学教科书,我才不在乎谁撰写它的法律
houshui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7-10 23:07:18

只要能撰写该国的经济学教科书,我才不在乎谁撰写它的法律

这本书并不能帮助一个不了解凯恩斯和哈耶克理论的人了解多少他俩的理论,而当你试图去谈论这些观点的时候尤为明显。

标题是凯恩斯主义学者,畅销书《经济学》的作者萨缪尔森豪气万丈的名言,然而结合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经历来看,这只是幻觉。他们的一生,都是悲剧的一生。

凯恩斯把精力投入到了市场进入经济周期底部时如何采取补救措施上。他认为市场经济也是需要管理和干预的。一种带有适当干预和管理的市场经济,即所谓的混合经济,是最佳的。当市场崩溃的时候,政府应该增加支出,这些支出经过乘数效应的放大,在整个市场中激发出巨大的动力,从而拯救市场。这个如今看来有点理所当然的做法,却一直被政治家们视为洪水猛兽而迟迟不被接受。让凯恩斯尴尬的是,希特勒首先采用了类似的手段解决了一战之后德国严重的失业问题。当凯恩斯主义被美国人接受,它带来了美国30年的无敌繁荣,可同时它也变成了矫正经济周期来配合选举周期的政治手段。

不同于凯恩斯研究如何采取补救措施,哈耶克的理论认为,完全自由的市场才是合理的。价格是市场的信号,政府的干预扭曲了价格信号,必然导致资源的错配。市场的状态有周期性,即所谓的经济周期。市场周期性地进行“破坏性的创造”是正常而且必然的。当进入周期的底部,应该耐心等待市场自己进行调整。政府在周期底部的干预,只是滞后了后果,饮鸩止渴。在我看来,即便哈耶克的理论是真理,由于违反了人类的天性,必然得不到贯彻。他说经济崩溃时不应当干涉,这是叫人在危机面前不作为,至少被选举出来的政客这么做的话,一定会在下次选举中败选。而他提倡小政府,由私营企业替代政府的大部分职能,允许居民自由迁徙,即鼓励国家间的竞争,这种建议显然也无法由政府来完成。所以哈耶克在凯恩斯写出《就业,利息和贷款通论》以及因为去世而声名更甚之后,他越来越被忽视,还得了临床抑郁症。幸而他活得比较久,拿到了一个虽然有点尴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多年的抑郁症眨眼之间消失了。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号称奉行哈耶克主义的政策,取得了成功。但哈耶克后来也表示,说撒切尔夫人是听取了他的意见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说明了他们的政策并非彻底而坚决的哈耶克主义。

无论某种思想或学者本人在学界如何呼风唤雨,都比不上政界对政策的选择以及民意的影响力。即便凯恩斯主义已经成为了新的正统,新的教材,已经把哈耶克主义打倒在地,甚至挤压到无人理睬的境地,“哈耶克主义者”撒切尔夫人的成功,里根的效仿,诺贝尔奖的肯定,横扫了凯恩斯主义学者,局势瞬间翻覆。而当金融危机到来,人们马上捡起了凯恩斯主义,18个月以后,为了应对欧元危机,哈耶克主义卷土重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经济学家的无奈和困境。

凯恩斯和哈耶克两个人的关系也很值得一说。1920年凯恩斯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预言了对一战战败国的掠夺必然导致暴政的出现,成了哈耶克口中“中欧人的英雄”。然而哈耶克被罗宾斯找来作为狙击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杀手时,哈耶克挑衅的态度,让人无法不怀疑他也盼望着靠着论战扬名立万。可惜的是,在这第一轮交锋中,凯恩斯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让自己的弟子去和哈耶克缠斗,错过了第一次正面决战的机会。后来凯恩斯发表了《通论》,他迫切地邀请和引诱哈耶克出来与他论战,因为他想要靠击倒哈耶克等人代表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的理论,可惜哈耶克让人困惑地避而不战,错过了第二次的正面决战的机会。虽然论战时言辞犀利,态度挑衅,带有大量人身攻击,奇妙的是,两人私交上还算过得去。二战期间的夜晚,两人甚至奇幻地一起在剑桥的屋顶上守望。

从两人的论辩过程可以看到,即使是这样的两个牛人,辩论起来也并非为了求得共识,而是为了战胜对方。学术辩论往往变成寻找对方言辞的漏洞,以及对术语定义的纠结。甚至有人评论说,基本上没人看得懂他们第一轮的辩论中在说什么。套用一种经济学的调调来说,在一个非封闭的空间内,两个并非绝对理性和真诚的人辩论,是不可能得到共识的。

我比较好奇的一个问题是,两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与他们提出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他们俩都同意想要预测经济是不可能的,因为市场中有太多的因素无法掌握。我甚而怀疑,即便掌握了市场上的所有客观信息,是否就能够预测经济呢?从这个角度来讲,敢于寻找应对之道的人都是有勇气的。而凯恩斯和哈耶克或许都知道,自己的理论,很可能是错的,至少不可能是绝对真理。在这个前提下,更为勇敢,好战和富于个人魅力的凯恩斯首先说出“长期而言,我们都会死的”,即使意识到最终的失败不可避免,他还是尽力寻找补救措施,凯恩斯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两次”。沉闷,和蔼,一丝不苟,却有着超凡自信的哈耶克面临同样的必败之局和庞大到无法处理的繁杂信息,他说:不要贸然干涉,顺其自然是最佳选择。

因而在凯恩斯有生之年,世俗的看法显然会认为凯恩斯占了优势。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