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大师》_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 《货币大师》
老羊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9-05 23:09:30

《货币大师》

《货币大师》

导读:
有人统计,巴菲特在过去40年致股东的信中,引用名言最多的,无疑是其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但引用名言次数第二多,仅次于其导师格雷厄姆的是谁呢?
2008年的全球危机,是货币使然,又是货币释然!放水还是任淌?大师们各有观点!
更有大师直接了当表示:资本主义灭亡,即可!是吗?
他们是谁?

凯恩斯,哈耶克,和马克思——塑造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
第二集:哈耶克
(因为对哈耶克不熟悉,我先看了这集!)



先做个不恰当的比喻:
若股票市场,有个小人物,声称发现“股价密码”,被誉为“打通任督”,显然可以引发关注(一半怀疑、一半嘲笑);
假设其发现,虚拟交易月余,战无不胜,将带来评议(一半信任、一半怀疑);
假设其虚拟之后切入实战数月,屡战屡克,收益叠加,将获得掌声(一半力顶、一半信任);
假设其实战交易被杠杆放大,又历年余,盈利稳定,斩获频频,将赢得尊重(一半崇拜、一半力顶);
~~~ ...... ......

假设结束!下文,您或许会想象,究竟这个赢得尊重的小人物是哈耶克,还是谁呢?
哈耶克提出自由市场理论,恰与凯恩斯的国家直接干预经济调调,唱反!
但是,一般给予凯恩斯的评价是:
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原因种种和种种吧,我个人理解的关键一点是:凯恩斯为方法论,哈耶克却是乌托邦!
其成名于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爆发前的精准预测,是那个时代的末日博士!
-----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一场经济大灾难。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Black
Thursday),并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29日,交易所股价再度狂跌。一天之内1600多万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一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全面的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到来。

预测成了,名声远播,哈耶克与甚名的凯恩斯于二十多年中,两人通过信件辩论,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章辩论,通过激烈的私下对话辩论!
其始为1928 年,哈耶克刚从维也 纳移居到伦敦, 就在一次讨论会上, 围绕利率问题与当时已权高位重的英国 《经济学杂志》 主编凯恩斯进行了争辩!
---究其,哈耶克认为凯恩斯提出的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给来实现充分就业的主张,在本质上是亡命徒式的政策。这不但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且在长期会使失业更加严重。


哈耶克主张市场的绝对自由化和彻底私有化,在政治上反社会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运行施加任何影响。最著名的思想集结就是1944出版的批判社会主义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
那么,哈耶克被学院尊重,40年代被美国各大学邀请做巡回演讲,70年代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英国皇家荣誉勋爵等称号!
16
这些是否表示,主流资本世界接受了哈耶克理论?
我个人很难以去想象,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首脑们,会认同哈耶克那些放松政府管制,还市场充分自由的论调!更不可能主动实施现世哈耶克们那些取消央行、放弃货币管辖权等等极端观点!
那些西方主流国家,他们的政府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农民?工人?骑士?我只知道纽约联储的董事会成员包含太多华尔街的大佬!
那为何在80年代,哈耶克能达到个人学术生涯的顶峰呢?

197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
这时,沉寂了几十年的新自由主义终于重返人们的视野,并逐步被西方发达国家接受,成为主流经济学思想。新自由主义的代理人,一是美国的里根,二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
哦!天啊,英美二大首脑,一致性成为哈耶克份子了?
当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经济滞胀的主要特征是与以往传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不同!70年代以来的结构性经济危机,从时间上看比周期性危机要长得多!
从表现形式上看,结构性危机往往是生产停滞或低速缓慢增长;从波及面看,结构性危机期间各国不是同步发展,时而伴生美元危机、能源危机,时而伴生贸易失衡、信用危机;从直接导因看,主要由结构失衡而触发的。
为了解决表象世界的深层问题,显然英美智囊从小集团利益、从大世界整体观出发,想出曲线治疗的妙招!
那就是利用哈耶克------让对手中毒!
英、美资本集团们,推出里根与撒切尔夫人为代表,让他们在全球推动新自由主义的扩张,力图使第三世界国家接受。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第三世界国家接受自由市场的观念,将他们原有的国有经济和企业在市场中出售,使发达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的大型企业可以轻易获得这些国有企业的控制权,从而影响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获取高额利润。
结果是,首当其冲,拉美国家成为新自由主义最大的受害者。由于国有经济大量流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被严重削弱,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发展到2000至2004年,拉美国家爆发了两百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整个拉美一片动荡。原来一片大好的发展形势转瞬间就烟消云散了。
是否轮到东南亚诸国了?中国已然他们的芒刺在背?我们需要仔细想想,经济学无疑要为经济服务,经济无疑首先要为一国之民做基础!

再回看1970年代,经济滞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作为滞胀现象,兼有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
造成滞胀经济的深层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内对外经济干预政策处于交替调整时期的综合产物。
与滞胀经济恶化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正面临大调整:
旧工业、旧技术、旧工艺、旧产品所体现的“夕阳工业”不景气,进行改造需要时间,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体现的“朝阳工业”取代“夕阳工业”尚需时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正面临新的脱皮转折期,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生产力也需时间;劳动力又遇新的调整。
以美国为例,1950―1965年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增加了9.8%,1965―1980年增加了40.5%;1950―1960年就业人数为690万,1970―1980年增加到1860万人,但失业人数和失业比例有增无减。
与以往不同,出现了地区性、部门性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从而使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新难题。
现在呢?美国失业率?工业化问题?或许我们自己该“芒刺在背”一下了!


那哈耶克的自由经济论没现实意义吗?
不!从远景去展望,是有的!
哈耶克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他在最后一本著作中称做“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the extendedpuorgof human cooperation)的东西。这个东西在哈耶克其它的著作里被称为“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哈耶克提出的这一概念,虽然旨在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制度实质,但做为这一概念的基础的哈耶克道德哲学却与古典自由主义从洛克到托克维尔对人类思想史上两个核心概念——“自由”和“个人主义”——的解释密切相关”
价值是主体性的价值,计划经济的另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如上米塞斯指出的,计划者事实上无法知道资源有效配置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哈耶克在另一篇文章里指出,市场竞争作为“过程”的意义在于,没有人预先知道竞争的结果是什么;人们只是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才得以知道必要的信息,并且通过市场竞争随时修正自己的偏好。在这个意义上,事前的任何“设计”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设计者根本不可能知道这种向着无限的未来开放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哈耶克并不局限于人类经济生活领域,而是以全幅关照人生价值之开阔视野,来思考人类的自由前途。
自由理论,特别强调人类社会内在自发形成的秩序,足以使自由、法治、市场机能在社会均衡之中不断创新,不断演展绵延,形成最能孕育深刻人文之长远的自由文明传统。
未来人类社会必将踏上这个道路。不过,这个展望何时可以变为人类的现实,或者人类领袖们努力的目标呢?
数十年?数百年?应该是远期交割,没错!

到了这里,其实应该推荐大家先观看下“哈耶克和凯恩斯辩论的视频”,虽然视频制作者的倾向稍明显倾向于哈耶克(视频的制作者之一是经济学家Russ Roberts,其个人介绍来看本人是倾向于哈耶克的学者。)
http://danielyoung.blog.sohu.com/171822759.html
http://blog.163.com/pta1983815@126/blog/static/3893181320117180612165/


第一集:凯恩斯
这位130年前出生的大家,也是位成功的预言家!当然,他是建立在独立判断基础上的经济预言!
一战后,凡尔赛条约使得战败的德国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恶性通货膨胀,使得民不聊生。于是仅仅14年后,希特勒得以上台出任德国总理,最终演化出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二次大战!

当年的凯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即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制、美国贷款等对外财务工作。在实务工作中,他体会到世界已然是一个整体的现状,同时也深感,千里之外的某件事,即可以引发本地系列事件的传导效应!
1919年初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同年6月,因对赔偿委员会有关德国战败赔偿及其疆界方面的建议愤然不平,辞去和会代表职务,复归剑桥大学任教。
之后,阐述其对德国赔偿问题所持看法的《和约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1919)一书出版,引起欧洲、英国及美国各界人士的大争论,使其一时成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核心人物。


另外,凯恩斯还是少数拥有实盘实战经验的经济学大师之一!
巴菲特非常推崇凯恩斯的投资思想,特别推荐凯恩斯的两本名著:一是经济学名著《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二是《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 Volume XII, Economic Articles and Correspondence: Investment and Editoria》(凯恩斯文集第7卷投资书信集)。

巴菲特喜欢引用凯恩斯的三句名言:
1、我宁愿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2、对于我们的名声来说,遵循传统惯例而失败要好过违背传统惯例而成功;
3、困难不在于如何接受新思想,而在于如何摆脱旧思想;


巴菲特认为,凯恩斯作为一个投资实践者的卓越智慧完全可以和他在思想上的卓越智慧相媲美,凯恩斯能够实践应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思想,从有限的个人资产开始,变得更加富裕。
1983年致股东的信中“凯恩斯一针见血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困难不在于如何接受新思想,而在于如何摆脱旧思想’”
1988年致股东的信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戴维·多德总是言行一致,就像凯恩斯运用自己研究出的学术观点来致富,戴维也是如此。”
1991年致股东的信中“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他的投资绩效跟他的理论思想一样杰出”
----凯恩斯1946年去世时,他的净资产达到了411,000英镑,而1920年其投资组合仅价值16,315英镑。这也就是说,凯恩斯获得了13%复利计的年收益率,在通缩严重,又遇到1929-1932年和1937-1938年的经济大衰退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殊为不易。巴菲特在回应人们对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投资业绩的质疑时曾提醒大家,格雷厄姆是在什么状况下投资的。而格雷厄姆与凯恩斯是同时代的人。

凯恩斯的财富来源!
一战结束后,从财政部辞职,凯恩斯回到了剑桥。
当时他作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一个讲师(后来成为财务人员)主管学院的财务,对概率论非常感兴趣!概率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试图根据过去以预测未来。
于是,当没有学习和写作的时候,凯恩斯经常在资本市场赌博。他需要钱,同时他认为投机是赚钱的好方法,同时也是检验他的信条的一个好方法!
他相信,概率论和统计学的深厚功底,能有助于对市场运行进行预测!
结果如何?他得到的成果好坏不一!
凯恩斯其实年轻时(1905年,22岁)就是一个投资者了,现在他每天早上坐在床上,查看大量货币、股票、债券和商品的统计数据。
当他确信找到了市场运行的方式时,他就参与交易。


现在,剑桥学者大卫·钱伯斯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凯恩斯的投资策略。
显示,凯恩斯有经济学知识,对数字和统计有巨大的兴趣,相信自己能定义并描述经济周期。
其结果便是凯恩斯相信自己能够选择“何时进入股票市场,买入股票;何时离开股票市场转向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或者持有现金”。


结果是,凯恩斯的精细计算都没能帮助他预测出那迫在眉睫的灾难----1929年危机前夕,华尔街看上去还像是繁荣市场的牛尾。投资者认为好日子没有尽头。根据最新的数学模型,他们认为所有因素都已考虑在内!
1926年,一位瑞士银行家向凯恩斯表示对未来股市的担忧时,凯恩斯却坚定地说:“我们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进一步的股价下跌了。”1928年年末,凯恩斯写了两篇文章,再次预测华尔街不会出现衰退。
不过,这不是什么特例,请看,1929年秋,华尔街摇摇欲坠,美国货币主义学派的创始人费雪在9月也告诉《纽约时报》“股票价格可能会有所回落,但绝没有任何崩盘的可能”。1929年10月16日星期一,离股市崩盘不到两周,费雪发出了好几代人都不能忘却的预言:“股价看来永久地达到了较高的稳定水平。”


突然,牛市泡沫破裂!世界市场崩盘!
凯恩斯投资失败,和数百万的其他投资者一样,成为大萧条的铺路石。
他不再对预测未来有信心,也一定为没有预测到大萧条而深感自责!
为什么他当时认为未来不是这样的呢?显然,如果有人预测正确,那么更有可能是基于运气而不是基于判断!!
凯恩斯在这场世界性的货币灾难中也失去了净资产的四分之三,其中主要是商品损失,1931年时他甚至想过要把两幅最好的收藏画(马蒂斯的《脱衣》和瑟拉的《静物》)出手卖掉,只是在最低心理价位上仍然没有找到买主。
这个运气已经很好,而那位伟大的费雪,1947年患癌症去世,仍欠了亲友一屁股的债。 
同时,凯恩斯比费雪在灾难中学到的东西更多,在他1930年至1931年写作的《货币论》中,承认自己过去的过分判断是错误的。
然后,凯恩斯于1932年重新进入华尔街,到了1936年时,他的净资产已超过了50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1,600万英镑。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资本升值了23倍,而华尔街的股价同期仅仅翻了三倍,伦敦的股价则几乎没有动。
当然,凯恩斯的投机时代并没有结束,在20年代,凯恩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科学的赌客,他在货币和期货上进行投机,想按照经济周期来玩一把,这时他相信“预测”的高峰期,他认为可以通过预测短期变化规律,在这些市场上成为赢家。
数年后,他认为有可能要在国王学院的小礼堂存放数百吨小麦!这是因为他的一宗商品交易投资失败!
这是说,在1936年,凯恩斯偶尔也会玩玩这种赌博的直觉,他一次投机小麦期货失败,不得不从阿根廷向伦敦调运够全英国吃一个月的小麦。
他亲自丈量小教堂里后,认为只能装下一半的小麦。凯恩斯灵机一动,要求把远道而来的小麦铺洒在地上,将虫子挑出来,检查质量,结果花了一个月时间。而这时小麦的价格又上去了,凯恩斯因此化险为夷。
(呵呵,原来运气才是成功投资的真正雅典娜神!)

好在赌博都是短暂的,凯恩斯改变了他的投资方法,于是成为了一个富有的人。 
到了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形成了新的投资哲学——要牢牢地守住几只经过精心挑选的股票(他把它们称为自己的“宠物”),在股市下跌时,一个投资者应该是买,而不是卖,找到便宜货的期望要比屈服于大众的恐慌心理更加理性些。
凯恩斯多次提到类似的投资哲学,他在1937年9月给一位法国金融记者的信中写道:“正是在生活和行动的这个领域里,胜利、安全与成功从来总是只属于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如果你发现有人同意你的看法,你就应该改变你的主意。当我能够说服我的保险公司的董事会去买某只股票时,按照我的经验,这就是应该卖掉这只股票的时候了。”


不过,运气就是这么捉摸不定,不会永远伴随!
凯恩斯的投资人生曾有过三次大的失败,分别是在1920-1921年、1928-1929年和1937-1938年间。前两次失败都化为登山更高新台阶的云梯,但在从1937年春季开始的大衰退中,凯恩斯竟又损失了所有财产的三分之二。
由于凯恩斯从经纪商那儿大量融资投资股票,一场市场浩劫袭来,从1936年年末到1938年年末,他的净资产价值从506,222英镑下降到181,244英镑,这并不令人奇怪。雪上加霜的是,凯恩斯的财富在缩水的同时还伴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华尔街股市的下挫发生在他心脏病发作之时。
凯恩斯的贷款数量很大,但他坚持对这些股票的信心,一直不愿出手。而凯恩斯的心情却越来越紧张,1937年9月2日他从疗养院写信给朋友:“尽管我的处境仍完全正常,但我不想借一笔巨款。我还未到变为熊市心态的地步,但在借贷上我更不愿意有牛市心态。将债务降低是一个必要而又枯燥无味的、困难的过程。”

好在1938年后,股票又开始回升,让凯恩斯的元气得以部分恢复!没找到那个年代英国股指的代表图形,就用道指代替下!


凯恩斯从经济运行方式中得到了教训,而我们今天仍在与其做斗争。
人们无法摆脱经济的不确定性,因为经济是由人而不是数字构成。
凯恩斯比其他任何人更希望经济学能成为一门现代科学,但是他知道:经济学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由一组确定的公式组成的科学、可以有准确预测的科学!
因为经济学家总是要处理一些附加因素-人性(友联投资---我将这个“人性”称之为“人心”):
“如果你不知道未来,你想弄清楚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都在发生什么,你知道你必须听从群众。
如果群众都走向特定方向 那么他们应该就是对的,‘群众买什么,我就应该买什么!群众卖什么,我就应该卖什么’”!

这非常直觉,非常符合群体效应,从众心理帮助凯恩斯理解了经济泡沫如何在1929年前夕不断的被吹大,它也能很好的解释2008年的金融危机。
正常情况,任何经济学教材都会说,“价格上升,人们减少购买;价格下降,人们增加购买。”
这是市场运行的方式,但是凯恩斯认识到,当有泡沫时,人性的另一面将暂时接管理性。
他会告诉我们 "房价在上升,股票在上升 我应该买更多 因为价格会继续上涨"。
当然,价格确实上升了,但是这成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螺旋;价格越来越高,而最终--- 泡沫会破裂!
-----市场不可预测!


凯恩斯最为国人熟悉的是其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其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他们以 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 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
凯恩斯指出他的《通论》只有30岁以下的年轻经济学家才能看懂。
在不增加总需求的情况下,增量投资会导致产能过剩,强制性消除落后产能不仅成本巨大,短期内还会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甚至拖消费的后腿。可以说,如果不从根本上增加社会需求,加快国民经济循环,一味地改善供给质量是没有出路的,脱离了总需求的结构调整也是没有出路的。
凯恩斯一开始认为C+I+G=GDP,但是后来经过修改,改成了C+I+G=Y;
GDP=C+I+G+(X-M)
C是consumption指家庭消费;I是investment指投资(在宏观经济领域里多指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G是government指政府投资;X是exports指出口,M是imports指进口(X-M 指净出口)。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指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地域性(指在本国境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外国人在本地进行的生产行为也算作其中。
而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无论是在境内或境外。

理论再深入看: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说穿了,凯恩斯提出“节约悖论”
----实际上不过是推销积压产品罢了。
上述这些,在经历2006、07市场暴涨的疯狂,到08的更疯狂下跌,再至4万亿的伟大突进,想必,中国投资者对于凯恩斯主义的很多内容之真实操作,已经了然!
回首4万亿,回首美联储和各大央行的放水行为,有成熟者责问管理者与控制者的短视,这时候不妨反向思考何谓长远!
有人曾劝告凯恩斯从长远考虑问题时,凯恩斯曾很不耐烦地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
(请问,文初我们假设的这个赢得尊重的小人物,是哈耶克还是凯恩斯呢?)


关于失业的扫盲:
工资性失业又称古典失业,这是由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按古典经济学家的假设,若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则通过工资的调节,便能实现人人都有工作。这就是说,如果劳动的需求小于供给,则工资下降,直至全部工人均被雇佣为止,从而不会出现失业。但由于人的本性不愿使工资收入下降,而工会的存在及最低工资法均限制了工资的下降,从而使工资具有能升不能降的所谓“工资刚性”。这种工资刚性的存在,会使一部分工人无法受雇,从而出现失业。这类失业在经济学上被成为“工资性失业”,也因这种失业是古典经济学家提出,故称为古典失业。即会使一部分工人无法就业从而出现有劳动合同关系的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能胜任工作的由于没有岗位而无法实现就业。凯恩斯也把这种失业称为自愿失业。
最后凯恩斯的辉煌,就是布雷顿森林了!


凯恩斯的观点:国家不应该求助于其邻国!大萧条还导致形成了了他最重要的观点,增加了他掌控经济的需求的紧迫性。
他意识到,经济可能会衰退,且不会自动回归正常。
在2008的西方经济形势下,这听起来很熟悉。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外面的世界都非常悲观,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排队越来越长,到处都有工厂破产倒闭。
但是凯恩斯的生活是幸福的,和一个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结婚,从而获得财产继承,于是“艺术、写书、恋爱”成了凯恩斯的全部生活!
如果没有正常运行的经济, 就不可能有文明的社会,周一早上,当他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他发现英国经济完全失控了。
英国经济已经衰退了很长一段时间,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工人降低工资,商人就会继续投资,创造工作机会,经济就会重新繁荣。
但是凯恩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复苏受到了悲观情绪的制约,或者说是受意志消沉的制约。凯恩斯洞悉这一切的深层原因是:市场经济缺乏自我稳定机制。
-----当你情感上经历巨大变化,人们生产未来出售的产品,突然开始担心有可能未来没有需求了,他们就开始停止生产,想要跳出低产出的循环是很困难的。

凯恩斯认为经济持续衰退,毫无疑问是对传统思维的巨大突破,传统经济学认为,只要时间足够长,经济会好起来的!
但是在凯恩斯看来,明显没有任何好转,而且为什么不好起来的原因也再明显不过了!
-----每次有人失业,加入失业救济领取队伍,他们获得的可支配收入越少,意味着他们买更少的商品。意味着可能更多的人会失业!这就会进入一个螺旋形下降的趋势,看不到明显的出路。

今天我们认为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但是当时,这些都是全新的!
凯恩斯认为,商业世界的悲观情绪会传染给每个人。
1931年 ,他通过无线广播中号召大家行动,交易和就业的下降,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
“个人和国家的行动,才是治病的良方!”

凯恩斯关于国家陷入困境的思考,可能是他对经济思想的最重要贡献.
但是,他不仅仅只是理解经济,他希望能使其更好的运行。对于如何从衰退中复苏,他有很多建议。
其中最有争议性的应该是-----政府可以花他们还没有的钱!

当年,他写了很多文章和小册子,解释一些措施如何能帮助解决大衰退问题“为什么这些措施应该被执行”。
常规时期,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方法。“降低利率、鼓励借款和消费和投资。”
但悲观情绪严重时,这些措施就不够充分了。公司看不到新增投资的意义,利率再低,人们也没有借款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用财政支出去解决供需矛盾!他建议:政府应该雇佣员工拆除伦敦南部然后重建。


这虽是玩笑,但是他指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政府借款创造了工作机会,人们将消费更多,信心提升,经济复苏!”
如果选择的时机正确,他认为额外支出将会创造相同的收入,并通过产生更高的税收收入。


当然,凯恩斯主义当时没有被采用!
30年代,很多英国政治家也有同样的观点,高负债是危险的!

好在罗斯福新政,形成一个巨大的政府投资计划。
让失业大军参与工作,从那以后,它成为凯恩斯主义刺激萎靡经济的政策的经典案例
那个时代最有象征意义的工程是:胡佛大坝!绝对可以称之为凯恩斯工程。

但罗斯福新政终结了大萧条实际上则是一则神话,实际是一场世界大战(二战)耗费了政府所有的额外支出,并最终也将经济带出低迷。
你也许怀疑,世界大战是否真的是检验凯恩斯论据的最好方法?但是从那以后,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政治,就指政府面临危机的时候该做什么!

2008年金融危机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最大的危机,当全球金融系统崩溃,世界面临又一场大萧条的可能。
多年来,政府一直指望自由市场,但当面临经济灾难时,他们转投过气的凯恩斯主义。
一个经典的凯恩斯主义的回答是:当个人和企业都停止支出时,如果政府也同时停止支出,会发生什么? 基本上经济会崩溃!

到1940年,凯恩斯已经声名显赫。在剑桥,关于他的戏剧不断上演。他回到了财政部,为二战进行融资。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杰作!
但是他还在探寻最后一个重要思想,对当时和现代世界都有着深远影响,凯恩斯关于处置毁损经济体的观点已经被证实了。
但是二战结束,他获得了一个在全球经济上印上他的标识的机会。
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世界,他比以前更确信,各国都需要一个机构来促成其合作,使得一战后的灾难不再重现!

1944年,凯恩斯再访问美国。
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的一个私人度假村,他加入了来自超过40个不同国家的代表团。
他们负责建立战后全球经济基础,他们希望重构这个系统,不仅仅因为战争,还因为大萧条,金融系统已经被摧毁!
凯恩斯相信,20-30年代的经济混乱主要是由于战争导致的。各国都更关注规划自己的道路,而很少关心周围发生了什么。
整个世界都已经为失败的合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伦敦和华盛顿的官员们都下定决心,不能让悲剧再度发生!
“我们必须稳定世界经济,我们不能回到战前的经济危机,因为我们无法再次承受战争!”

世界各地的代表齐聚华盛顿山度假酒店,当时欧亚不少地方仍在激烈交战!
但是一旦战争结束,凯恩斯知道,为了世界经济繁荣,各国需要比以前更紧密的合作!

只有两个代表团在会议上有绝对影响力,凯恩斯的英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两者都认为应该有控制措施,防止汇率剧烈波动。
他们同意应该有一个机构,后来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扶植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和发展。
这其中最大的收获是我们的认知: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协作解决他们的宏观经济问题,按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处理是不够的!地理上你也许是孤岛,但是经济上不是。

不过在关键问题上,凯恩斯失败了!
美国人坚持,像他们这样的出口大国,不应该扩大内需,减少出口来平衡世界贸易。大额贸易赤字的弱国必须加快发展!
回想,如果布雷顿森林的每个人都接受凯恩斯的逻辑,所有参与方合作才能保持全球经济平衡,或许今天的世界也许会更好!!!
可惜,这些都是追忆与梦幻!
就今天而言,德国依然对于希腊等国的援助紧咬条件不放,更不要说降低自己的出口额了!岂知,谁都不相信,希腊可以完成那些所谓紧缩等承诺!
二人最亲密、团结的时刻是二战期间的剑桥!这是学术与学术的纠葛之外,人与人的真实交流使然!
环境与境遇,决定此时此地、此物此情!
回望过程:
1928 年,哈耶克刚从维也 纳移居到伦敦, 就在一次讨论会上, 围绕利率问题与当时已权高位重的英国 《经济学杂志》 主编凯恩斯进行了争辩,二人过了第一招。之后,凯恩斯的名著《货币论》一出版,就遭 到了哈耶克的尖锐批评。当凯恩斯的另一著名“论文”在《经济学杂志》上刊出后,其主 要论点也受到哈耶克的全面商榷。反过来,在 1930 年代哈耶克的一部重要论著《价格与 生产》出版后,凯恩斯则揶揄: “说实在的,这部书在我看来是我所读过的最令人毛骨悚 然的大杂烩之一……它是一位刚愎自用的逻辑学家如何以错误开始并在一片喧嚣中收场 的特例。 ”读到这样的评论,当时已是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和统计学大教授的哈耶克自然是 大光其火。在之后十余年交往中,在许多经济学理论和政策问题上,二人均进行了旷日持 久的争论。甚至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辞世前不久,哈耶克还悻悻地说,他这一生只有两 大憾事:一是没能对凯恩斯“论文”中的观点展开更强有力和更有效地批驳;二是没有对 米尔顿(指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文集》进行批判———照哈耶克看来,这“是一部 误人子弟的著作” 。哈耶克与凯恩斯,不但在理论见解上从根本来说格格不入,在治学风 格上也相去甚远。 凯恩斯好像总是有新的理论观点涌出, 且又总是不断改变和修正着自己 的观点,这自然使老实巴交的哈耶克常常不知如何应对。譬如,在凯恩斯的“论文”发表 后,尽管哈耶克对其主要观点进行了全面批驳,但仍然客观地指出凯恩斯“论文”要比他 的《货币论》要好。但是,当哈耶克评凯恩斯的“论文”的第二部分在凯恩斯本人主编的 《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时,凯恩斯却告诉哈耶克: “别把此放在心上,我自己已不再相信 我所写的一切了。 ”结果,弄得哈耶克啼笑皆非,无言以对。与凯恩斯截然相反,哈耶克 这位举世公认的思想深邃的知识贵族,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到 90 年代初,数十年间保持 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立场基本不变。凯恩斯与哈耶克,不但在理论见解、治学风格上截然 相反,在文风上也有着鲜明对照。凯恩斯多才多艺,无论是著述,还是讲演,均妙趣横生。 在英文散文方面,有人曾认为,凯恩斯作为英文散文作家将名垂千古,某些篇章将作为文 学作品与英语并存。相比之下,哈耶克的著述在学界中却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的美,自然映照着思想的美。但反过来思想的美,尤其是思想的 深,却不一定尽在语言之美中反映出来。语言美与思想深之间,好像不在个人“理论消费 选择”的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因而二者之间好像没有边际替代关系。作为两位严肃的经 济学家,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理论分歧在西方学界已广为认知。然而,相对于国内经济学界 5 而言,也许鲜为人知的是,尽管哈耶克与凯恩斯在学术观点上唇枪剑地进行过多次争论, 但二人却私交甚笃。 例如, 在二战期间, 当纳粹的飞机轰炸伦敦时, 哈耶克被疏散到剑桥, 凯恩斯就曾热心地在他任财务总监的剑桥国王学院中为其安排了住处。 哈耶克的名著 《通 向奴役之路》出版后,凯恩斯在一次火车旅行中读毕,大为欣赏,即致函给哈耶克,说这 部伟大著作使他“感动不已” 。哈耶克在晚年也专门澄清了他与凯恩斯的关系: “虽然我仍 然不同意凯恩斯的观点并与他有过白热化的辩论, 但我们却保持了最好的私人友谊。 并且, 就他作为一个人而言,在很多方面我都对他怀有极高的敬意。 ”哈耶克与凯恩斯,一对学 术上的冤家,一对生活中的诤友。


同时,二人也具有相同的认识:经济不能像行星轨迹那样预测。

(请问,文初我们假设的这个赢得尊重的小人物,是哈耶克还是凯恩斯呢?若赢得了,又是赢得什么人的什么尊重呢?)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