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VS哈耶克:一个世纪的决斗_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 凯恩斯VS哈耶克:一个世纪的决斗
shallyce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3-27 23:03:12

凯恩斯VS哈耶克:一个世纪的决斗

        学术界上有很多值得大家争议的问题,譬如,在哲学领域,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一些都在试图给哲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管理学领域,管理学家也在不断分析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是什么;那么在经济学领域,这个最伟大的问题则属于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之间的争议。
        
        争议的双方是凯恩斯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货币学、宏观经济学的建树影响甚大,他反对一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颠覆了以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学说的观点,提倡国家干预,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他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投资者没有投资信息所导致,因此主张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刺激消费,主要措施是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他甚至认为,如果有必要的话,发动战争也可以达到目的。
        
        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者是哈耶克,他的学说似乎很他的性格很相似,温文尔雅。他所提倡的自由主义是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他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他认为计划经济会导致政府集权,从而导致人民走向奴役的道路。哈耶克除了在经济学有很大成就之外,在哲学、法学等多个领域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凯恩斯甚至说“哈耶克研究经济学也许是个错误”。
        
        尽管凯恩斯和哈耶克相继去世,但不意味着争议结束,一个世纪以来,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决斗还在继续。前几年,网络上有一部非常火爆的《哈耶克大战凯恩斯》说唱视频,最近机械工业出版社又出版了《伦敦时报》编辑尼古拉斯.韦普肖特的新著《凯恩斯大战哈耶克》,更是将争议的话题挑明。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回顾了哈耶克与凯恩斯从相遇到开火、停滞、再开火的过程,并进一步引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谁将是最后的赢家。如果简单地看本书的话,似乎作者想让大家明白凯恩斯与哈耶克之间的恩恩怨怨,如果单纯这样的话,也许背离了作者的意愿。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以历史学的角度回顾哈耶克向凯恩斯借书的借口开始,然后两人从相遇到批评凯恩斯《货币论》,引出了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之间的争议,期间有各自双方的支持者加入。实际上,作者想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这些经济学上的花边新闻,而是想通过争议之间的差异分析经济政策选择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凯恩斯提出政府干预是出于消费不足的理解,而哈耶克则深受通货膨胀的伤害,再加上当时集权主义领导下的经济落后从而使他更相信自由方能解救社会。
        
        争议之所以能够长达一个世纪,是因为两者的实力相当。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让美国政府措手莫及,罗斯福总统采用了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从而让美国人民脱离苦海,到了上世纪40年代,战争年代,政府干预过多,集权主义下的社会主义导致人民走向奴役道路,从而敲响了资本主义的警钟,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下,凯恩斯主义受到了质疑,接着该自由主义登场了,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采用了哈耶克的经济政策,哈耶克的继承者将自由主义发扬光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哈耶克取得的最终胜利。
        
        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大地上爆发,进入传播到世界各地。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受到质疑,凯恩斯主义卷土而来。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撰文说“现在我们大家都变成凯恩斯主义者了。连美国的右派也加入到了凯恩斯主义的阵营中,他们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这在以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这一年,奥巴马接下来布什的烂摊子,实施了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
        
        凯恩斯主义并不仅在英国、美国,在中国,凯恩斯也有很大的市场,2008年,中国政府决定投资4万亿人民币以刺激经济,并先后提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经济政策。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就笑言“中国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最好学生”。
        
        似乎看来,凯恩斯主义是金融危机的救心丸,然后笔者并不这么认为。以中国房地产行业为类,中央政府试图调控房价的涨幅度,但是每次调控恰恰相反,十年调控期间,部分一线城市房价上涨2倍以上,甚至3倍,市场反应并不以政府干预的影响。造成房价上升的原因多种,货币贬值是其中之一,货币贬值的原因很简单,发行过量,为什么发行过量,国家不停地开动印钞机,当然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之一。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我们对个人决定经济政策到底有多大信心?我们又该如何对市民及共同的未来负有多少责任?这些也是我们政府当局和经济学家应当考虑的问题。


      本文刊于2013年4月27日 证券时报

      提示:未经本人允许,请勿擅自转载!

     http://weibo.com/shallyce2008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