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叶老师所写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提到怎样做到一年阅读100-200本书的时候,他提到5个观点:
1.要养成坚持看书的习惯。
2.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看法。
3.不要把看书定义为必须看完一本书。
4.看书一定要总结,否则你跟没看就没什么区别。
5.有很多书都是关于技能类的,如《跟秋叶一起学PPT》,这样的书学到了知识一定要找机会去用(完全实战或者思维体操)
其中在讲到第二个观点的时候,他说看小说就图个乐子,看《从0到1》,这样当大家聊到这本书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也能简单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大概我也是以这种思维来看这本书的。
因为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书摊,抑或是幽静的书店,都有这本书的影子。
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创业者!而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个当老板的梦想,不用上班,不用听人驱使,叱咤风云,是怎样一种感觉呢?
从0到1,讲的就是这样一种秘密。
科技进步影响全球化,而影响科技进步的首要因素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味的复制是带不来什么进步的。
互联网真正发展起来距今也只有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间,经历了高潮也经历过低谷,新世纪并没有给狂热的硅谷带来更大的惊喜,更多的公司却是在这滚滚历史的车轮碾压下,痛苦的死去。而留下的大概只有那些踏实的实践者,历史终究还是给了一个正义的审判。
当时,即使你躺在斯坦福的宿舍里,想到了一个好点子,然后你就可以规划上市了,因为当时风投家们肯定会投,美国民众会买股票了,当时所有的人仿佛都坐上了互联网这驾马车,恣意风发,好不快活!
可能美国民众已经从60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中忘记了,这驾没有经过安全检查的马车遇见一个水坑将会是会怎样一种情况。
所以,从以上的教训中,本书的作者总结出这几点教训:
1.循序渐进,不要沉溺于伟大的愿景中,否则会泡沫膨胀。
2.保持精简和灵活性。留点空间,不要事事严格计划。
3.在改进中竞争,不要贸然进入一个市场。
4.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
创业一定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不可能一蹴而就。
心情冷静下来,我们就可以谈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了,你要选择什么行业?这个行业的公司是怎样分布的?
现实,公司差别很大
你的市场是交集还是并集
当面对这个庞大的市场的时候,你需要思考,消费者在面对种类繁多的竞争对手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你的产品?价格优势?抑或是别的?
一个垄断公司的特征是什么呢?
1.专利技术。
判断标准: 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相近的替代品好上十倍的才能真正算是垄断技术。
2.网络效应。
作用很大,如果能做到让用户自发传播,对初期的用户存在价值。
3.规模经济。
垄断企业越大越强,开发一件产品的固定成本(设计,管理,办公地点)需要更高的销量来分担。
4.品牌优势。
对自己品牌的垄断,打造一个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
但要记住,人先于产品,产品先于交易,交易先于收益。没有科技公司只靠品牌拿钱,所以首先要对用户负责,用户至上,才是每个公司应该恪守的准则。
其实,每个初创公司都不希望跟在别的大公司后边亦步亦趋,那么怎么创办垄断公司呢:
占领小市场。
扩大规模。
不要搞破坏。
后来者居上。
经常就像下棋,要想赢首先就是要研究残局。
想法有了,接下来就开始实施吧,成功是靠运气还是技能?你大概会问这个问题,其实这两者都有,只不过,你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你不仅拥有自己的代理权,还拥有着这个世界的某个重要角落的代理权,而这一切都要从抵制不公平的概率主宰开始,因为你并不是一张被命运决定的彩票。
实际的情况是:200家拿着商业计划书的公司去找风投,只有20家公司会得到资金,而只有其中的三家会获得盈利,而避免失败,有效的策略是幂次法则:根据风险投资者列出投资组合,无论是生活还是在公司,不要100%控股,否则赔了全是你的!
下面是需要注意的几点:
保守公司秘密。
所有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好企业是改变世界的密谋者,当你与人分享秘密时,听众就成了你的谋士。
基础决定命运。
找好合作伙伴,搞好公司内部关系,员工要全心投入,现金奖励不是王道,股票报酬才是,
打造帮派文化。
提供不可替代的工作机会。
每个员工与众不同。
每个员工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销售:
不同销售方法的客户获取成本呢
人类和机器:
全球化与科技的不同
经过以上的分析;
你适合不适合开一个公司呢?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工程问题:
你的技术有突破性吗?
2.时机问题:
现在开创企业,时机合适吗?
3.垄断问题。
开创之初,你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
4.人员问题
你有合适的团队吗?
5.销售问题
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
6.持久问题
未来10年或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
7.秘密问题
你有没有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机会
最后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找一个合适的合伙人吧。
而每个人创始人都是特立独行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要想创业,首先得有创新,第一步便是独立思考,只有重新认识世界,就像古人看到这个世界那样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评论:整本书来说还是理论性偏多,案例是结合作者亲身经历所写,稍微有些过时,不过对一些头脑发热的创业者来说也应该算是一个指导了,建议和《创业时, 我们在知乎聊什么? (豆瓣)》一起看,而我 只是消遣来看的。
豆瓣不能带图,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549629e8b7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