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史》引言。
本书的关注重点是利率的变化,按照当代标准衡量数据优等的贷款利率的发展变化。虽然会提到利率水平和利率趋势,但对其成因的分析不作深入探究,因为目前几乎没有任何共识。信贷有时会被认为是一种现代文明,或者说是一种现代邪恶。但是,翻阅金融史之后,会发现信贷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就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而且,几大文明的有记载的法律史是在人为规范信贷中开始的,比如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的索伦法典和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这三个案例支持了这样一个结论:含息信贷在有文字历史出现之前就已经普及到了足以产生重大政治问题的程度。
《利率史》第一、二章。
对史前至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古代利率数据进行了描述及说明,并未做深入的分析,作者讲分析论述放在第五章讨论。信贷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那时的信贷形式是实物借贷和生产型的信贷。如果期间相隔一段时日,就可以叫做信贷行为,比如馈赠、慈善性质的帮助,属于无息信贷。在所有历史时期都一直存在着四种信贷形式:(1)长期生产型贷款:(2)短期流动资金贷款;(3)非生产型消费贷款;(4)为政府提供的贷款。无论古代还是现今,社会习俗时不时地鼓励送礼还礼,比如圣诞节、生日、婚礼,给予礼品者有时可能期望得到贴水性的回报。古代有各种法律法规限制利率的上限,并对违约、担保品的性质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对超出利率上限的合约的惩罚性处理,这些法律法规的存在使得古代的“标准信贷”为社会接受的利率范围。通过这些描述说明可以发现,人类从一开始就煞费苦心地努力规范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利率史》第三、四、五章。
在巴比伦王朝、希腊和罗马时期,钱的形式是牛,比如“我们将用紫铜和金子支付20头牛的价值。”在古希腊,当时的城邦很少借款,希腊的财政倾向于保守、传统,他们将财富积累在自己的国库里。当时的神庙担当了现代银行职能的角色,神庙主要借给个人,但有时也借给城邦和货币兑换商。希腊很多城邦的信用竟然比个人还差,总体排名远远不如富裕的市民。希腊各城邦在希望借款时,常常不得不提供名声良好的个人市民的担保。到了罗马时期,罗马人对金融投资比较讳莫如深,留下的罗马利率方面的资料也少得可怜。罗马是一个由农民和士兵组成的国家,他们把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业基本上交给了外国人。罗马在共和国和帝国时期,大量的财富不是来自商业或工业或金融业,而是来自军事行动和土地投资。可能除了房地产贷款以外,金融业恐怕是个见不得人的行当。古代贷款的利率都比较高,体现了风险因素,另外一点是古代借款或投资的相对不便。在分析巴比伦、希腊和罗马这三个古国的利率时,可以看出利率似乎从最早历史时期开始下降,直至后期的商业发展阶段,然后又在政治崩溃的最后几个世纪里上升。(利率水平:高-低-高)每个民族的利率图形都像一个巨大的托盘或沟槽。
《利率史》第六、七章。
之前说到神庙担当了相当于当代银行的职能,到了公元300多年左右,教会有相当多的对于高利贷的限制。高利贷被定义为“索取超过给予”,高利贷甚至被宣布为抢劫的一种形式,也是第七戒的罪孽。开阔眼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拉丁语利息intereo是指“损失”,利息并不是利润,而是损失,对这种损失给予的一种补偿。利息之所以被认为是应当支付给债权人的补偿,是因为他在放贷过程中发生了损失,这个有点类似“机会成本”的含义。贷款的演变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在最开始,贷款是无息的,因为是一种慈善之举,但是如果不迅速偿还就会发生罚金,也就是利息;不久之后,作为罚金的利息被允许从一开始就存在,因为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利息就作为对此的一种补偿,即一种工资的形式;另外,如果那些钱没有借出去的话,原本可以用于创造利润,也就是机会成本啦。中世纪对高利贷的攻击不仅仅是神学界的一次辩论,这种限制和禁令影响了当时的贸易和金融的发展,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虔诚的市民们被迫想出了一些权宜之计,以便为11世纪以后欧洲日益增长的贸易活动提供融资。在这些权宜之计中,有些发展成了流传至今的金融方法和信贷形式。其实,反对高利贷的核心是反对离谱的利率。政治环境和君王的态度对一样事物的发展的影响其实很深远的。
《利率史》第八章。
主要讲到中世纪后期(12-14世纪)的利率情况。那段时期,西欧经济发展迅速,商业扩张在14世纪期间达到了顶点,那个时期是贸易为王道。在不同的贷款利率类型中,为国君提供的贷款利率竟然大大超过优惠商业贷款或发放给优质自由城市的贷款利率。商人的信用一般比较好,因为他们有实体资产作抵押,而且商人有必要维护自己的良好信用,否则就会丧失从事贸易的能力。相反,国君不能强迫其臣民来偿还债务,他们的信用非常短暂,而且往往取决于他们是否年轻、是否健康,是否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如果国君死亡、遭灾或者不守信用的话,债权人往往会一无所得。如果出现蓄意违约的行为,通常只能通过将来拒绝给予信贷老来惩罚。因此,在未提供充裕的、可执行的财产或收益抵押的情况下,国君的贷款利率会很高。有句话比较有意思:不得借钱给强过你的人。—《传道书》
《利率史》第九章。
15世纪是经济转换的世纪,从上世纪的战争和混乱局面、农业萧条以及地方上对自由繁荣贸易的限制转变为人文主义、科学和艺术的快速兴起以及世界范围的全面复兴。中世纪初期的庄园经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转化为资金和信贷发挥核心作用的货币经济。战争成为需要金融管理一个行业。现代金融和信贷史的真正开始是在1700年前不久,荷兰金融原则被引进英国并在英国大幅度完善的时候。
《利率史》第十、十一章。
在中世纪,信贷逐步变成了一种政治工具,并从此保持了这一位置,即政治的一种基本武器,也是国家防御或者进攻的一种基本武器。国家财政也是从那个时候慢慢发展起来。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后期的大部分时间,利率是下跌的。进入到18和19世纪时,有关英国的信贷和利率史的论述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加详尽,因为英国在开发所有现代货币市场方面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
《利率史》第十二章。
18世纪的欧洲,这章讲了法国和荷兰的利率情况。感觉18世纪对于法国来说是一个战争频繁的世纪,这也让工业化在法国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在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5%仿佛是个神奇利率数,高于它或者低于它的利率结果都是短命的。”荷兰在17世纪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贸易强国,而且实现了欧洲船运和商业的几近垄断地位,但是进入18世纪后,荷兰的金融地位却下降了,这与荷兰在多次战争的战队中是英国的小伙伴(盟国),而英国在不断发展。战争使荷兰将它的金融中心易位于伦敦。而且,由于多次战争,荷兰政府也是负债累累的,但是它的国民却没有对债务有一个总体的数据,后来英国人将统一性和全面披露原则引入政府财政,这样有了现代金融的雏形。
《利率史》第十三章。
对于英国来说,19世纪是个经济快速增长、硬通货和利率下滑的世纪。英国的霸主地位得到了普遍认可。英国的贸易政策和提供长期外国信贷的意愿和力量,吸引了大部分外国商业利益与英国开展经济合作。许多国家模仿英国的货币和财政技术,以及英国的利率政策。那时,大家都想法设法试图跻身于英国那全球范围的贸易圈子。而游戏的规则是在伦敦制定的,主导思想是黄金标准、市场的自由进入和对投资的尊重。英国投资人不仅投资国内和殖民地的证券,还十分青睐高收益的外国债券。而且这种倾向在一次又一次的丧失还债能力后依然没有动摇。历史总是强调具有新闻价值的国家违约情形,而不去理会国家之间大量正常的阶段性债务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