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整体脉络梳理_白银资本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白银资本 > 本书整体脉络梳理
青春后期精神病 白银资本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1-18 21:11:23

本书整体脉络梳理

     
本书整体脉络梳理
   首先,作者用了一种“全球学”的视野即整体主义的方法来看世界,用这样的方法论来反对欧洲中心论。他把世界经济体系看成一个发展着的整体,东西方是其相互联系的部分,并运用康德拉捷夫的“AB阶段”的观点,对东方的衰落,西方的兴起做了说明,认为这是体系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规律性的体现。
   很长一段时间,欧洲一直处于马克思和韦伯的欧洲中心论思想的主导。他们认为,欧洲在内因上有人文主义和新教伦理作为其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在外因上有其完善的制度及先进的技术和器物,这内外的结合构成一个体系,一个只有在欧洲才会出现的体系,从而说明欧洲的特殊性,进而证明欧洲中心论观点。
   作者从前言开始至结尾一直在攻击欧洲中心论,认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他认为,无论在各方面,亚洲从一开始就是远远领先于欧洲的。亚洲才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欧洲不过处在边缘地带。由于我大亚洲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使得西方矮矬穷们心生向往,非常想要和我们大亚洲“互通有无”。
   一直以来,东西方贸易是通过陆路进行的,有三条从地中海经济圈通向亚洲的商路:第一,北路。通过黑海,长期被热那亚人支配。第二,中路。通过波斯湾,被巴格达支配。第三,南路。通过红海,促成了开罗的繁荣和威尼斯经济的发展。13世纪中期到14世纪结束,所有这些商路都因战乱和经济萧条而逐渐凋敝。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东西贸易呈现的是一种单向状态,即东方为卖家西方为买家,钱是源源不断的从西方流向东方。这样一来,西方那是彻彻底底的穷了。现在的状态是,自己一没钱,二没东方的货,再加上此时欧洲各国连年战乱,而他们又听说,东方遍地是黄金,逼不得已的,西方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航海时代的意外发现即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发现了美洲的银矿。而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圈恰恰是以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一拍即合的,欧洲开始很开心的用他们从美洲运来的白银,和亚洲开始了贸易,也是运用这个方式,使得欧洲开始挤进亚洲经济圈中,买到了亚洲经济快车的一张三等座的票。
   欧洲人在亚洲经济圈里就做两件事。第一,把他们从美洲弄来的白银给亚洲人,换来一些好东西带回去。第二,扮演中间人角色,在亚洲各个国家倒卖点亚洲产的东西挣点小钱。真的只是小钱,因为中间倒卖大头其实还是亚洲一些国家。于是,大量的白银向亚洲聚集,欧洲在东西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赤字严重。同时,欧洲也出口一些自己的商品和亚洲的商品给美洲和非洲,再加上三角贸易,企图缓解一下赤字问题,可是,还是无法阻止这个趋势。第三章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简单的数据:从1493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二年开始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于拉丁美洲。其中超过80%的白银运抵欧洲,而欧洲又将其中40%运往亚洲。除此之外,留在美洲本土的仍有20%运抵亚洲。中国在这三百年间,共计输入白银6万吨。
   那么,赢家是如何使用他们的金钱的?亚洲在吸入了白银后,扩大了他们的乡村经济,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而这些行动,也为后来东方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接下来到了第四章,作者又从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驳斥了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论者说,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因为我们有科学,科学革命促进了现代欧洲起步。作者反驳到,科学不是技术的唯一条件,科技革命对工业革命没有任何影响。又分析了对比了东西火器、造船、印刷、纺织、冶金和运输等方面的技术,证明东方的技术在当时是远先进于西方的。欧洲中心论者又说,西方兴起是因为西方有优越的制度。作者反驳道,与其说制度是经济进程及其各种变动的决定因素,不如说它们是衍生物。制度仅仅是利用而不是决定经济进程及其变动。
   那么,西方到底为什么能够胜出呢?亚洲逐渐从世界经济舞台上消失是赢者的诅咒还是历史的必然?作者的结论很是让人惊讶。与其说欧洲的努力使得它自身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如说东方的衰落先于西方的兴起。在亚洲因为欧洲白银供给以及随之往来的世界经济中,尤其是在亚洲的国内和出口市场的购买力、收入和需求的增长,使得亚洲国内的收入分配越来越扭曲,成为制约农业出口经济的主导因素。波斯、印度自从18世纪中期后逐渐丧失了纺织品的竞争优势,贵金属流向出现逆转,这两个国家最先衰落。相对于波斯和印度,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一直保持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作一种“高度平衡的陷阱”。中国用从欧洲那里吸来的白银富裕了人口,这样就使得资源相对人口来说缺乏了。在人力丰富而土地和其他资源缺乏的基础上,中国的农业、运输和制造业技术在前几个世纪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中国未能发展的原因不是制度缺陷或者其他缺陷,恰恰相反,而是基于这些制度和其他条件上的生产、资源利用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从而资源缺乏,比劳力更珍贵。在欧洲,情况完全相反,人少,工资高,再加上可以获得资本,所以对节约人力的技术进行投资既合理又可行。中国由于人口富裕,使得劳动相对机器极其廉价,丧失了机器大工业替代传统手工业的最初机会。这也恰好印证了刚刚作者的观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真没多大关系,先不说科学和技术是两码事,推动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其实还是利益。终于,到了18世纪后期,中国的实际劳动工资和购买力已经开始低于欧洲大多数地区,经济的不稳定导致政治的不稳定。最终,在19世纪中国从政治经济开始走向全面衰退,西方开始真正兴起。标志是,一系列因素引发的白银逆转。
   有趣的是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康德拉捷夫“AB阶段”的理论,他认为西方兴起东方衰落并不是一个特别的现象,而仅仅是一个B阶段,如同一个长波的波谷。而这个现象以前也出现过,以后也不会灭绝,照这样推论下去,波谷后的波峰A阶段也一定回到来,所以东方的复兴也指日可待。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