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群分的博弈论_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 人以群分的博弈论
小李匪盗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6-02-07 10:02:30

人以群分的博弈论

人以群分的博弈论
李华芳

如同诺贝尔奖一贯的作风一样,奥曼和谢林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旨在表彰他们年轻时候的贡献。只不过谢林自称是个“不安分的经济学家(errant economist)”,他的思想遍地开花,所以也有人把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家。我可以列出一些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同行对他的赞叹。例如托宾回忆谢林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比老师深刻;萨谬尔森也认为“时间磨不平他的创造力,他的路数总是变幻无穷”;斯宾塞则说他关于信号博弈和市场细分的灵感来自于谢林,因为谢林曾经跟斯宾塞讨论过为什么沙滩上总是晒太阳的美女是一堆,冲浪的是一堆,而游泳的是另一堆?

这个“为什么人以群分”的简单问题,真是谢林毕生工作的出发点。虽然说路数变幻莫测,但是谢林同大多数哈佛毕业的经济学家一样,总有一把经济学的手术刀,用来剖析这个复杂的真实世界。而这本《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谢林著,李天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则是这种剖析的典范之作。早在1971年的时候,这本书的思想就已经在谢林的论文《分隔的动态模型》中出现了,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要讨论为什么沙滩上晒太阳的美女要扎成堆,进而从小事推广到城市、区域与种族隔离的一般模式。以小见大,发人深省。

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经建言其他经济学家,将他们的数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阐述。经济学家们往往忽略了马歇尔的建议,但是谢林却身体力行。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表现尤其明显。这本书着重要解答的问题是:出于一个想法的个人行为,怎么会“突然”变成了宏观上显著行动?

传统上,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已经被无数经济学家诟病,他们也在不断拓展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缺陷,进而建构经济学整个体系的大厦。而谢林无疑为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宏观上的经济总量或者总体的经济行为抹杀了单个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谢林认为如果忽视了这些联系,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司机看路边的交通事故会造成大规模的阻塞?为什么特定的货币需求行为的集聚会引发金融危机?为什么一个民族会集结成一个国家?这些问题是纯粹的宏观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当然,谢林似乎也没有看到新政治经济学的进展,如果他意识到博弈论已经被吸收到新政治经济学里面,并且看到布坎南以及迪克西特等人的贡献,我想他会很乐意修正他的看法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谢林的贡献早就足以彪炳史册。以至于不少人认为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发给博弈论的时候,谢林就应该当之无愧地获奖。不过尽管迟了11年,谢林还是获得了应有的荣誉。然而按照目前博弈论的进展来看,谢林说的无非是已经成为共识的话而已,而当时能想到宏观的“集聚”行为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多人囚徒困境的非合作博弈均衡解,却是了不起的贡献了。囚徒困境是说两人博弈会陷入非合作均衡,尽管合作的收益对双方而言更好。但是当两个人扩张到更多人的时候,决策主体会进行结盟联合,相互合作优于每次选择非合作的策略。因此,当人们预期合作有较大收益,那么人们就会预测他人也会合作,也就是联盟,这个时候联盟就会迅速扩展。

这时就会“突然”出现宏观上的显著行动。谢林对种族隔离的研究为解释冷战思维奠定了理论框架,现在回过头去看看谢林是怎么想到这个理论的,似乎是合适的选择。这一切始于谢林在一次长途飞行中的乱涂乱写,他在纸上随意地画着加号和零,试图发现当一个人想避免种族隔离时会发生什么。“用铅笔和纸来做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你必须用橡皮擦。”谢林不无风趣地说。回到家后,他和他12岁的儿子围着棋盘坐了下来,并以硬币的“偏好”(分为铜和锌两种)作为简单规则开始了游戏。例如,完全被铜硬币包围的锌硬币,将转移至与锌硬币相邻的空白方格。每一步都会引发下一步,直到棋盘完全被划分成一半铜硬币,一半锌硬币。通过这个游戏,谢林得出了重要结论:“一个微小的偏好——社区里不要有太多不像你的人,或甚至仅仅是因为偏好社区里要有些像你的人……就可能导致极端的平衡,结果看上去就非常像极端的隔离。”

谢林正是通过这样深入浅出的例子来阐释博弈论的深刻思想,经济学的智慧不仅在模型和推导中,也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而在经济学界,谢林也被认为是“马歇尔文风”的继承者,被誉为“最容易读的经济学家”之一,所以读谢林的书,就像听谢林讲故事。当然有些人讲故事比较差,反而不能很好表达故事蕴涵的意味,而对于谢林来说,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也许是因为对隔离的研究,谢林曾参加马歇尔计划,并长期担任政府顾问,因此要对并不聪明的领导人说清楚复杂的博弈论,讲故事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

因此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中,尽管有理论探讨,但谢林的阐述绝对不枯燥无趣,相反谢林的故事引人入胜,通过一个个故事层层推进其逻辑,让人不忍释卷。例如谢林用哈佛业余俱乐部的兴衰来刻画“集体行动的悖论”,用鸡尾酒会上的“扎堆”来类比种族和阶层的隔离,一下子使经济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不管是对于经济学者而言,还是对于爱好者来说,如果你想快速了解平日以复杂的数学面貌出现的“博弈论”,这本《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托马斯·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李天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人以群分的博弈论”的回应

我自逍遥 2012-12-31 15:32:38

很好,顶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