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在喊反垄断,知道反什么吗?_商业无边界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商业无边界 > 天天在喊反垄断,知道反什么吗?
飞骑斥候 商业无边界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4-16 21:04:58

天天在喊反垄断,知道反什么吗?

      垄断,令人深恶痛绝,反垄断,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我中学时候的看法,也许每一个上过中学历史和政治的人都会这么想吧。
      于是,反垄断就开始了。美国开始反垄断,历史教科书为之叫好。但它知道为什么叫好吗?
       薛兆丰告诉我们,纵观美国反垄断立法,立法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反什么。《谢尔曼法案》只是说要制止限制贸易的行为,但什么是限制贸易的行为?跑到别人的公司里去不让别人工作?后来进行了细化,分了几种行为,包括价格歧视、捆绑等行为。
       但这依然不能改变反垄断法是一部模糊法律的事实,这种模糊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地位、行为、协议。
       首先判断标准的措辞是模糊的,比如市场地位是指相关市场的占有率,那相关市场是什么?微软是在软件市场占有率还是算操作系统?是手机端操作系统还是全部系统还是单指电脑?
       其次,判断标准本身就不一定为经济学所支持。 比如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占有率高究竟是竞争的结果,还是垄断的结果?如果是竞争的结果,不让人家有高占有率,那别人为什么要竞争?这到底是鼓励竞争还是部让人有竞争之心? 这里又要区分行政垄断和非行政垄断,行政垄断下,占有率是垄断的结果,非行政垄断下,占有率是竞争的结果,经济学反对行政垄断,而不反对竞争垄断。 不为经济学支持也分两种,一种是没有经济学支持,另一个是经济学不知道,像怎么判断垄断就是经济学不知道,而禁止价格下限协议等就是经济学不支持。
        而这种模糊导致了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寻租。 模糊的法律必定会导致自由裁量权,这也将导致寻租的产生,反垄断法其实就成了利益比拼的法律。
      
        不仅如此,还要以“本身原则”所判决,即只要犯法,不问理由,就判决,像闯红灯一样。但问题来了,这几种行为到底是促进了经济效率还是阻碍了,人们没有认识清楚,当时的经济学家也不知道。可是后来经济学有了发展,新制度学派产生了,让我们理解了这些商业行为背后的意义所在。于是,美国法律谦虚了,开始使用“理性原则”代替“本身原则”,在判决时考虑到底是否阻碍了竞争或者阻碍了经济效率。这标志着美国法律从自信到谨慎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三个学派互相交织。哈佛学派坚持要反垄断法,芝加哥学派支持反垄断,但要逐项反驳反垄断法的问题,弗吉尼亚学派则反对反垄断法,试图探究反垄断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从自信到审慎的转变,有着哈耶克式的自知。

       那看垄断行为应该怎么看?租。
       租是指供给对价格不敏感的物品。 比如歌喉、石油等等,你出价再高,我也有这么多,没有办法。这种获得的收益叫做垄断租。租值的大小由需求决定,因为价格永远是由需求决定的。如果阻碍了需求通过价格表达,租值就得不到实现,得不到实现,就是一种效率的损失。世界上本来有一种歌喉可以赚很多钱的,但你不让他赚,这种钱就没有了。
       但是我想大众认为垄断不爽主要是从公平角度看的,这是薛兆丰老师每次都要遗漏的问题。大众认为垄断者阻碍了别人竞争,自己只能付出高昂的价格。但价格是谁决定的?垄断者能随意定价吗?经济学告诉我们:不能。价高则少卖,只能找到利润最大化的一点。在这一点上,利润最大化,但抢夺了消费者剩余。这件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从效率的角度看,垄断没有问题,因为垄断同样产生财富,只是分配不一样罢了。这种分配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可以让企业获得剩余,促进发展。但大众肯定是不爽的。这也许可以解答,为什么经济学在变,但反垄断法一直在吧。
       这也可以说明经济学本身并不能解释很多现状,尤其在中国,往往是一个经济、政治结合的东西,需要更多维的视角去看。因此需要三位一体,即效率、公平、正义,分别是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研究的价值导向,需要融会贯通再去分析问题才能认识透。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