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驳张五常的理论(和这个人)是很时髦的事情,但严肃批评的少,基本上都是骂。但骂到点子上的更少。且不说乌有或左派中那帮活在幻觉里的人,有人是真想用理论来反驳理论的,这类文章最不耐看,基本都杯具——后面全是数学公式,无趣。本来看论文就是迫不得已,谁还有兴趣研究你的理论体系?
已经有不少人指出过,这本《佃农理论》就其本质而言没这家伙自己夸耀的那样新颖。他用了三个理论框架来分析问题:阿尔钦的产权理论,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和马歇尔完全竞争下的均衡理论。实际上就是把科斯定律用了一遍。(当然能把一个例子解释的这样完美也是学问扎实的体现,这确实是写博士论文的榜样。)
这篇论文的背景大致是,台湾政府管制下,原本市场自发形成的佃农地主间的四六分成被改成了六四分成。大家一听这个消息,第一反应一般是,政府管制能有什么好结果,粮食产量应该会减少。实际情况是相反,粮食产量不减反增。
这就是张五常写论文的动机。能看出现象背后的理论解释是要费工夫的,这点令人佩服。
先问佃农与地主为什么采取分成?定额的话多好。实际上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定额和分成按照科斯定理一样有效率。但分成合约意味着交易成本的存在,就好像世界各国从古至今各类契约繁多也是这个原因。种地的不确定性很大,使用分成制可以减少因此发生的交易成本。
那么出现政府规定分成这种情况大家有什么办法?由于土地地价当时下跌了,所以卖掉土地是不划算了,地主就决定把土地分开租给佃农,减少自己的分成。分割土地刚开始的时候,每个农民是和过去一样的投入,但单位土地上投入增多了,所以产出增加,地主的收入增加。但又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这样的话农民边际产出将递减,总产量上去了但地主收入会减少。总之有一个分成比例会最终带来各方的均衡。
政府的做法实际上减少了地主的分成,导致更多人来种地。虽然地主分的比例小了,但因为总量不小,所以各方都得利。
大致的逻辑差不多这样。写太多没意思,大家自己看去。
实际上这论文中如张五常自己所言,实证部分是最好的。我看学经济学的学生,大都有学了几个名词就成天挂嘴上用的习惯。遇上这类人我实在觉得很不舒服。在说你理论构思再精巧能比物理学家精巧?数学公式用的再多能比数学家用的多?有些很有水平的学者为数理经济学辩护的再多,我还是觉得基本上就是游戏,数量经济学倒是有些用处,那大概也是因为沾了统计学的光。不在于提出什么优美的理论,而在经济理论如何得到检验。只是这等功夫我还没学到。
总之张五常这人,就算为人处世招人反感,就算每篇文章基本都吹嘘一下张五常和他的朋友们,但他做学问的本事是真的。若不是在立场上批判,就最好不要在逻辑上斗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