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训_1929年大崩盘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1929年大崩盘 > 历史教训
目送飞鸿 1929年大崩盘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3-07 21:03:08

历史教训

根据这本书,1929年市场大崩盘的原因在技术上一是因为保证金交易(利率7-12%,Fed贴现利率约6%)增长过快,二是投资信托(和现代的封闭式基金不同,当时投资信托的管理人被认为拥有显著创造价值的才能,从而投资信托的价值相对于其投资的金融资产一般存在溢价,而非像现在的封闭式基金一样通常存在折价)的兴起以及杠杆在投资信托中的运用(包括用杠杆投资信托来投资杠杆投资信托,从而导致杠杆加速增长)。而此前美国迫于国际压力通过降息来支持国际市场带来的宽松货币政策则助长了投机。

在最后一章,作者进一步分析了1929年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包括:收入分配严重失衡(从而导致经济高度依赖于富人的奢侈品消费和投资,而这两者又受股市崩盘的影响较大,这和凯恩斯在《通论》中对投资波动的分析有相通之处),公司结构的问题(主要是投资信托的泛滥),坏的银行业结构(很多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小银行),对外双顺差(造成国内资金充斥),经济理论的贫乏(政策失误,强调预算平衡,在通缩时担忧通胀)。这五个因素中,二、三、四与当前的社会已不太相关,而一和五对08年的金融危机仍有影响。08年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贫富分化加剧的结果(这点刘鹤已有强调),而理论方面的争论在08年危机后开的药方中仍然再度出现,表现在对过早财政紧缩(austerity)和加息的争论。

中国2015年的股灾,在很大程度上是也是由保证金(融资)交易催生的,在这点上本可以吸取教训。偏要自己犯一遍才知道,代价不可谓不大。而在美国08年的金融危机中,在次贷基础上通过ABS层层加杠杆,最后造成系统的崩溃,“金融创新”的方式不同,但在原理上和投资信托加杠杆也是相通的。作者在另一本书里说过:金融领域没有太多创新,更多的只是不断地重新发明轮子;大多数的创新都是用有限资产为依托发行过多的债务;金融创新只不过是旧把戏,其“新”只是针对金融领域记忆的短暂和缺陷。

另:市场环境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年代的时候,股市操纵行为盛行,书中写到不少银行总裁都在参与操纵股票,甚至纽约证交所主席也在大崩盘后因被发现操纵股票、挪用资金而身败名裂。美国在大崩盘后对股票市场、交易所的监管做了很多立法上的改进,时至今日,美国股票市场是世界上相对最为规范的市场之一。中国要演进到那一天,不知还需要多少年。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