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缺陷_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 > 一些缺陷
rjx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5-31 22:05:03

一些缺陷

本书提供了许多相当有价值的意见,比如要素价格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这在作者的另一本专著《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中有更详细的论证);比如非洲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殖民前的各种低发展特征;比如欧洲殖民非洲时采用间接统治,保存本地“传统习俗”(往往是后起的,对殖民统治有利的“习俗”)对非洲长期经济发展非常有害,比如说市场范围对于高技术进口替代策略的负面影响,等等。本评论将列举一些本人认为的,由于作者的偏见导致的缺陷。

作为经济史学家,Robert Allen的主要学术创见是强调要素价格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最先产生工业革命,原因是英国工资高,节省劳动的工业革命有利可图;法国等大陆国家没能及时跟进工业革命,主要是因为工资低,初期效率不高的机器难以应用。作为“发展经济学家”,Allen是李斯特的信徒,强调保护性关税、国家主导的重工业投资(哪怕初期因为要素价格因素不合算); 以苏联为成功例子,鼓吹Big Push Industrialization. 既然要鼓吹Big Push,作者就要解释为什么不Push不行,好的技术为什么不能自然采用。

在Great Empires一节中,Robert Allen总结了他所认为的亚洲大国(包括中印奥斯曼等,主要是印度)未能成功移植工业革命,甚至被去工业化的原因。他认为主要原因有二:1)印度工资低,用机器不划算;2)英国产品的竞争。

然而事实上,如果印度使用英国的技术并不能降低成本,那说明洋布的成本并不高于土布。具体来说:

在印度的低工资环境下,使用英国高资本密度的生产技术并不能降低成本;也就是说,假设资本价格一样,对于每单位产出的成本来说:

成本_{低工资,多资本少劳动技术} > 成本_{低工资,少资本多劳动技术} (1)

给定资本价格不变,同等技术水平下,工资水平越高单位成本越高,也就是说:

成本_{高工资,多资本少劳动技术} > 成本_{低工资,多资本少劳动技术} (2)

综合上面二式,我们可以得出:

成本_{高工资,多资本少劳动技术} > 成本_{低工资,少资本多劳动技术} (3)

而作者竟然说印度的土布竞争不过英国洋布,也就是说:

成本_{高工资,多资本少劳动技术} < 成本_{低工资,少资本多劳动技术}. (4)

出了什么问题呢?是不是比较优势的原因?也就是说,哪怕印度的棉花和棉布都比英国便宜,但是棉花便宜的程度更大,因此印度会专一种植棉花,放弃棉布,从而导致去工业化?作者的确提到了比较优势理论,但他也摘引东印度公司报告,提及洋布的优势是一种绝对优势而非相对优势。

式(1)和式(4)都是作者坚持的基本观点,无可更改。问题只可能出在式(2). 这时候有几种可能的理路来解释。首先可以说资本价格相同这个假设不成立,印度的机器比英国贵得多。但作者强调19世纪海洋运输的大发展和商品价格的趋同,这条路被堵死了。

还有一条路,就是说哪怕是相同的生产技术,印度工人的生产率也不及英国工人。Gregory Clark在他的A Farewell to Alms里就是选择了这条路。他摘引史料,认为印度工人素质和纪律不及英国工人,导致19世纪引入英国技术的印度棉纺织工厂经营都不怎么成功。然而Allen也同样堵死了这条路。他认为东方工人不懒也不笨,他们事实上在不断尝试方法积极适应工业革命后的世界。移植工业革命不成功,只能用要素价格来解释。

如果作者能解释这个悖论,哪怕只是给出一个尝试性地观点,本书将大为增彩。然而问题是作者似乎没有意识到悖论的存在,没觉得需要解释它。这里暴露了历史专业出身的经济史学家容易出现无视理论矛盾的弱点。他们善于搜寻和利用材料,提出有价值的创见;然而对经济理论的无知导致他们易于对于明显的逻辑矛盾视而不见。


由于加州学派(特别是彭慕兰)对于要素禀赋的强调暗合Allen的观点,本书中作者也谨慎称许了加州学派。也许在一本薄书中不便展开传统中国经济的话题,然而完全不加讨论不顾争议地以加州学派的解释来跳过一个对作者基本观点有潜在挑战性的重要问题,不是合适的做法。

作者认为苏联经济是Big Push Industrialization的成功例子,并说这是20世纪全球范围内罕见的经济发展成功地例子,还说苏联经济直到70-80年代才衰退。这进一步暴露了Allen的偏见引致的错误。作者认为沙俄的工业发展不太成功,理由是工资维持在基本生存水平。然而这无视了《帝俄时代生活史》的细致研究展现的沙俄,特别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民众生活水平飞速的提高。此外,关于苏联经济数据。事实上:

“苏联各单位流行的做法是偷砍国家计划指标,做两套账册,然后年底上报说‘全面完成计划’。1966-1970年指标完成率是汽车26%,拖拉机40%,纸张和奶酪50%,罐头食品58%,纺织品65%,电力70%,钢铁71%。但苏共在1971年声称十一五计划所有的主要指标都已完成”

“苏联国家计委每年都要数次调整降低各种计划指标,各单位在纸面上‘完成’这些指标。比如哈萨克的一座苏联最大的养禽场,指标是日产10万枚鸡蛋。上报给计委的也是这个数字,然后把其中3到4万枚列为‘破损’。该场每天收到的饲料也比;‘计划’短少15%到20%”

“苏联十五计划时期,官方宣布将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八倍,并将估算产量列为收获量。但因气候原因(生长季节短),除了摩尔达维亚、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外,玉米不会长到成熟,只能做青贮饲料用。拉脱维亚种植的玉米就全都成了青饲料,但在纸面上仍被列为粮食产量”

“长期以来苏联的惯例是在收割前估计产量,并把估计数字作为实际产量公布。这样就掩盖了收割、晾晒、运输时的损失。通常实际进仓的收获量是公布数字的65%到70%。”


(以上据阎京生)


甚至只说纸面数据,只说重工业,苏联的表现也不是最特出的。事实上一直被中国军迷嘲笑的工业薄弱的日本,其薄弱也只是相对美国而言的。1905年的时候 俄国是日本钢产量的30多倍;到1913年的时候 俄国是日本钢产量的19倍;到1931年的时候 苏联是日本钢产量的3倍;到二战期间,日本接近苏联的1/2了。这还只是日本本土的钢产量。在苏联为了发展重工业制造饥荒饿死上千万人的同时,日本让台湾、韩国和满洲都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而在本书中,Allen把苏联列入唯一成功的例子,把明治和昭和前期日本列入使用李斯特标准模型而不太成功(mixed success)的例子,这是白左脑残的例证。

最后,作者的意识形态偏见导致他不能公正对待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策略的比较优势。作者提到了比较优势,也用来解释某些国家的去工业化现象。但是比较优势在他眼里就是一种使国家陷入低水平发展的陷阱。作者坚持穷国劳动力多导致使用资本密集技术不合算,又坚持认为继续使用劳动密集技术无法提升人均收入,也就是无法实现经济发展。于是,作者向往的经济发展策略要么是李斯特的标准模型,要么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Big Push,也就是多个产业同时进行的巨大投资。然而H-O-S模型早已指出,根据比较优势进行的国际贸易下,哪怕使用劳动密集技术的国家也能实现要素报酬等价。使用劳动密集技术并不是穷的理由。作者将20世纪所有经济发展成功的例子都列入The Big Push一章中,特别是夸大苏联的成功,并将中国的成功归于计划经济的基础,暴露了他的炸妈本质。搞笑的是作者批判China's medicro market system, 为中国计划体制洗地的言论在中国版被删改大半,作者获得了与其德性相匹配的下场。作者强辩说中国平庸的市场经济表现的比其他国家平庸的市场经济好,这说明只能归因于计划经济。然而他看不到如林毅夫所言,实行比较优势发展策略的国家普遍的成功,更看不到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新加坡常被视为经济奇迹,然而制度远不如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同样实现了6.5%持续五十余年的经济增长。作者解释不了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重镇洛阳、东北等在市场经济时代统统衰落,解释不了东南亚国家的普遍发展。作者的偏见和无知导致本书质量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Allen, Rebert, C., "Global Economic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Clark, Gregory., "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Robert Allen著 毛立坤 译,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

Robert Allen著 陆赟 译,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译林出版社 2015年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一些缺陷”的回应

好汉饶命 2015-07-05 20:49:37

嘻嘻, 我们终于前进了一步. 可这还不够, 否则你就不会问”为什么{英国机械纺织成本>印度机械纺织成本}在这段时间不成立”, 因为答案是很明显的, 你也说了, 因为这段时间里”印度事实上一台机器都没有”: )

这就好比你不能问我: 为什么”在1970年你身高176>你爷165” 这句话不成立? 答案当然是: 1970年根本就没有我.

这不是文字游戏, 为什么这段时间里印度事实上一台机器都没有? 这才是应该问的问题.

rjx 2015-07-05 13:08:17

没混乱,哪怕只考虑1812-1850,这时候(1)和(4)都成立,Allen也得解释为什么(2)失效。哪怕这段时间内印度事实上一台机器都没有,也得考虑,假设一个企业家从英国进口机器到印度生产,他的成本收益是怎样的,为什么{英国机械纺织成本>印度机械纺织成本}在这段时间不成立

好汉饶命 2015-07-05 12:54:34

no no no, 你混乱了, 当我们在比较技术,机器价格和工资的时候, 已经不能再说Allen坚持(1)和(4)了, 因为他说这时候的印度机械纺织业已经能够盈利了: )

rjx 2015-07-05 12:33:26

请问“同样的技术,机器价格一样,工资越低成本越低”是不是一个直观而普适的规律?如果成立不需要解释,如果不成立才需要解释?Allen解释了么?你所给的解释,无论从配套环境还是劳工生产率,都是得修改一些命题默认的隐含假设,需要额外指出的?你的逻辑在哪里?

好汉饶命 2015-07-05 12:15:27

呵呵, 因为很重要所以再说一次: 请注意前提. 当Allen认为(1)和(4)都成立时, 他限制了效期: 开始于1812年, 结束于1850-1870年. 之后就不再成立了, 因为他声称印度的机械纺织业在此之后已经可以盈利并开始起步.

换句话说, 如果你认为Allen上面的陈述有悖论, 那么(2)这个"直观的理论表达"就必须放到这个时间段内, 我打个比方: 在我并不存在的1970年, 我爸身高170cm>我爷165cm. 而今天我身高176>我爷165, 那你告诉我,可不可以说在1970年我身高176>我爷165?

176>165难道错了吗? 可是1970年我176>165难道正确吗? 你的逻辑在哪里?

rjx 2015-07-05 11:13:33

“这削减的是不是绝对成本?”
——文不对题。削减绝对成本来削减相对成本当然是可行的。但是由于绝对成本导致的缺乏竞争力和由于相对成本导致的缺乏竞争力仍然是两回事。从日常语境来说,我们当然说你举不起冰箱是由于冰箱太重,而不是你力气太小。印度不像英国那样使用机器有利可图,那当然不能说印度机器太贵(在全世界都算不上贵),而是说印度工资太低。


“带一点历史感回到你的算式”——我要历史感干嘛?我什么时候说(2)是事实成立的?(2)是一个直观的理论式子,(1)和(4)是Allen所坚持,而我不反对的历史事实。我所指斥Allen的地方,不在于(1)和(4),而在于他必须解释为什么(2)这个直观的理论表达式不成立。

好汉饶命 2015-07-05 10:57:05

4) "Lal的观点和Allen无关。Allen只要没说出来对他来说仍然是悖论。"
--------------------------------------------------------------------------------------------------
A: 带一点历史感回到你的算式, 我们用史实来检验它.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陈述针对趋势, 并不排除局部例外. 就像我们知道机织布曾经控制了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市场, 但局部的土布生产仍然顽强生存到了二战以后.

式(1) 成本_{低工资,多资本少劳动技术} > 成本_{低工资,少资本多劳动技术} : (即-印度机械纺织成本>印度手工纺织成本) 在1850-1870之前成立, 但当设备成本降低到某个临界值以下它开始局部失效, 印度纺织业就此开始尝试它的机械化.

式(2) 成本_{高工资,多资本少劳动技术} > 成本_{低工资,多资本少劳动技术}: (即-英国机械纺织成本>印度机械纺织成本) 在1850-1870年之后的某个点上开始局部成立, 按Maddison的意见是1875年. 这一年印度开始在基本被英国控制的市场上出口印度工厂生产的纺织品. 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45年印度制造以压倒性优势夺回国内纺织品市场, 再往后印度总体上不再进口布匹, 它基本宣告了这一进程的结束.

式(3) 成本_{高工资,多资本少劳动技术} > 成本_{低工资,少资本多劳动技术} : (即-英国机械纺织成本>印度手工纺织成本) 在1812年之后未曾成立过. 由于(1)和(2)不曾同时成立, 不能推导出(3).

式(4) 成本_{高工资,多资本少劳动技术} < 成本_{低工资,少资本多劳动技术}: (即-英国机械纺织成本<印度手工纺织成本) 在1812年之后成立. 这一年英国的40支纱成本降低到每磅30便士, 而印度手工纱的成本是每磅43便士.

于是情况就渐露端倪了, 所谓悖论其实源于你把历史上两个未曾同时成立的式(1)和(2)直接用来推导出(3). 当然我们可以追问, (1)和(2)是否存在同时成立的可能? 我认为在逻辑上不能:只要(1)成立必然导致(2)不成立, 即印度机械纺织业根本不能生存, 如何还能让成本低于英国?

但考虑到Hayek的明智警告, 有必要为事实留下应有的位置, 那么还有两个相应的办法. 对于式(1): 如果你能举证1850-1870年之后印度的任何一家机械纺织成本都将继续高于手工纺织. 对于式(2): 如果你能举证1850-1870年之前已经有印度机械纺织品的价格低于英国产品, 印度也因此出口它的机械纺织品与英国产品争夺国际市场 - 那么它们也许的确能共存.

好汉饶命 2015-07-05 10:56:42

3)
a- "更何况对于19世纪中叶的技术水平来说,“电力, 修理和替代设施及存货”等周边配套设施并不需要big push才能实现。更何况英国在印度并不是没有大规模修铁路造基础设施。"
b- "按照Allen的观点哪怕印度的机器成本低于英国,仍然不能保证使用机器对于印度是合算的。"
--------------------------------------------------------------------------------------------------
A: 没人说印度纺织机械化需要big push啊? Allen明明说: "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 众多发明家继续改进骡机. 他们不仅节省了劳动力, 也节约了成本(they economized on capital as well as on labour). 到19世纪20年代, 欧洲大陆各国采用改进后的纺纱机, 变得有利可图. 到19世纪50年代, 经过进一步改进的机器甚至在印度和墨西哥这样的低工资经济体中也能盈利. 到19世纪70年代, 工厂化的棉布生产开始向第三世界转移." (P36)
怎么会扯到big push?
Allen不是说印度纺织的工业化早在1850-1870年间已经起步了吗? 用机器不合算怎么起步?
当然了, 19世纪印度纺织的机械化还不足以填补传统制造业失去的市场份额, 这项工作一直在持续, 直到1945年之后完成.

好汉饶命 2015-07-05 10:56:22

2)
"所有本书中提到“没有减少资本投入”或者“使用机器增加成本”的地方,都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
A: 就在 “印度并没有系统性的尝试来减少印度纺织业的资本投入”的下一句, Allen明明说日本人同时通过使用环锭细纱机(这应该就是后来高阳人引进的低成本铁轮机的前身)削减了成本, 这削减的是不是绝对成本? (当然了, 其他条件稳定, 削减某项绝对成本自然会降低它的相对成本)

好汉饶命 2015-07-05 10:56:08

1) “Allen是认为印度机械纺织品价格高于手工纺织的。”
-----------------------------------------------------------------------------------------
A: 通读全书, 这只存在于1812-1870年之间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段(甚至不是这一段的全部), 之后就有了P36: ”到19世纪50年代, 经过进一步改进的机器甚至在印度和墨西哥这样的低工资经济体中也能盈利.”

好汉饶命 2015-07-04 11:37:36

另, Clark的方向也正确(没注意Allen怎么堵了这条路?). 到了很久以后的1932年, 印度纺织工人的生产效率也明显低于日本和英国.

rjx 2015-07-04 11:35:04

Lal的观点和Allen无关。Allen只要没说出来对他来说仍然是悖论。更何况对于19世纪中叶的技术水平来说,“电力, 修理和替代设施及存货”等周边配套设施并不需要big push才能实现。更何况英国在印度并不是没有大规模修铁路造基础设施。



“即便印度做到了机械纺织品价格低于手工纺织,”——Allen是认为印度机械纺织品价格高于手工纺织的。

“并且Allen也提到, 与日本人不同, 印度并没有"系统性的尝试来减少印度纺织业的资本投入"(P124).”
——所有本书中提到“没有减少资本投入”或者“使用机器增加成本”的地方,都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按照Allen的观点哪怕印度的机器成本低于英国,仍然不能保证使用机器对于印度是合算的。

好汉饶命 2015-07-04 11:29:59

资本成本就只是买一台机器的价格吗? 我们看实务:

"(印度)缺乏辅助设施意味着, 企业家一般就必须提供他自己的电力, 修理和替代设施及存货. 因此, 与发达的经济体里同样的企业相比, 这里的企业家就不仅需要更多的固定资本, 还需要更多的营运资本. 然而, 商人们所面对的情形是, 那里的资本通常比发达地区更昂贵. 因为当地的信贷系统非常落后, 资金是以不稳定的方式在流动......这一切意味着企业家面临着更高的实际成本, 如果要赌一把的话, 他就得保证有更高的收益率. 大范围的不确定性, 加上显而易见的客观障碍, 阻碍了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

以上出自Lal的《印度均衡》P158. 站在印度投资人的立场, 即便印度做到了机械纺织品价格低于手工纺织, 只要回报率低于平均水平(这正是Lal的看法), 投资也很难发生, 何况还有来自英国的竞争.

并且Allen也提到, 与日本人不同, 印度并没有"系统性的尝试来减少印度纺织业的资本投入"(P124).

所以你的假设-资本价格一致-显然是不妥的.

rjx 2015-07-04 09:22:49

你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了。“使用机械 增 加 的 资 本 成 本 将超过 减 少 的 劳 动 力 成 本”说的不是印度机器更贵,而是印度劳动力密集,工资低,机器价格一样的情形下以资本代替劳动不合算

rjx 2015-07-04 09:03:55

印度机械纺织成本>英国机械纺织成本
你说说怎么可能呢?

机器价格一样,工资更低,同样的生产技术请问你是怎么做到成本更高的?

好汉饶命 2015-07-03 21:28:08

感觉楼主读书不太认真啊, 你推导出来的所谓悖论, 问题就出在式(2):

“式(1)和式(4)都是作者坚持的基本观点, 无可更改. 问题只可能出在式(2). 这时候有几种可能的理路来解释. 首先可以说资本价格相同这个假设不成立, 印度的机器比英国贵得多. 但作者强调19世纪海洋运输的大发展和商品价格的趋同, 这条路被堵死了…”

可是作者那边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嘛: ”印度人不可能使用纺织机械来和英国人竞争, 因为对于印度国内纺织业来说, 使用机械 增 加 的 资 本 成 本 将超过 减 少 的 劳 动 力 成 本 .” (P56)

也就是说, 在1850年代之前: 印度机械纺织成本>印度手工纺织成本>英国机械纺织成本, 哪里有悖论?

lbyiuou 2015-06-27 03:57:04

请问这里的成本是平均成本还是边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