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身体的灯,所以,如果你的眼睛纯净,你的全身就光明。如果你的眼睛污浊,你的全身就黑暗。因此,光如果在你里面成了黑暗,那是多么大的黑暗!
卡比尔·赛加尔的这本《货币简史》是他由自身的从业经历以及对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后的一次对货币的解读,这种解读是有个人色彩的诠释(在第三部分有体现),不同于学术专业的考究论著那样冰冷的阐述,而是有温度的赋有感情的研究,类似个性化的课题论文。内容方面则言简意赅又通俗易懂,是广泛流行的一种科普类的写作手法,让读者从别样的角度重新认知我们日常使用的货币,并赋予新的定义与价值观念。
三个部分展开对货币探究,有意思的是作者把这三个部分分别命名,是基于人的象征(头脑、躯干、灵魂),这样巧妙地联系上了人类与货币的关联。读过这本书的朋友都会觉得第一部分是最为有趣的部分,用生命“共生起源”的话题引出货币的产生,这很神奇——从真核细胞的形成,线粒体的“租宿”引出这一概念。再说到人类的进化,从远古而来,合作交换成为了我们祖先生存下来的重要技能方式。这就成为货币产生的历史由来。当然在几千年前发生的事情不会这么容易就说的准的,在货币制度发明前的几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就已经有了有息债务,这就引出另一种起源的说法,苏格兰高地的铁钉,形式上是一种有形的货币,其实那是古老的信贷,货币就是债务的量度。
当用解析头脑去打开经济学秘密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更多惊喜。这也是作者给我们带来新领域的扩展,其中的“伏隔核”被激活由于预期收益,“前脑岛”被激活是因预期损失的有趣研究让人印象深刻,根据各种假设性的实验,我们的情感甚或我们的基因都左右着我们对经济的把控,这种神经可塑性给未来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理性”的科学根据。于此让我们使用货币的方式包括了情感、基因的一系列因素,也让我们的货币浸染了人性化的价值象征。
第二部分作者通过硬货币与软货币的历史溯源,带出货币金属论和货币名目论的孰是孰非,货币的出现促进了民主制度:个人拥有的财富数量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考察一个人是否出身与贵族家庭。这也给当时希腊的哲学家们新的课题,货币是否高尚?柏拉图认为货币助长了贪婪和腐败,在作者看来他是个货币名目论者,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是个货币金属论的倡导者,他认为货币的存在归功于法律,而非自然本质,金属货币便于携带,方便买卖。但是两位先贤对货币的“灵魂”上的定义是一致的。这也是作者的第三部分的引出。
货币对道德影响,促成了不同形式的交换,这也使得买卖的过程在产生价值的同时也失去了操行品德。这种道德的谴责也违背了崇尚价值最大化的当今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巴尔扎克说过:“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金钱上的廉洁”。但当市场价值至高无上,我们会把有利可图当成最为“正确”的事。在最后的部分,作者通过把货币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教诲联系在一起,货币这一象征性的工具更具有意义。“当一切事物皆可出卖之时,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买下,也就都可以堕落腐化”。
未来的货币会是怎样,也许现在我们就已看到它雏形的样子,我们屏幕的一串数字就是我们的虚拟的货币,点击即可支付。这种古老的工具沿用至今已变换了形态,可积累财富的欲望却始终如一。但我相信作者要表达的传递的是它不仅只是我们衡量财富的标尺,也是我们象征自我价值,考验着我们的个人道德。金钱要怎样去用,我们才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