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来看很有意思,俄罗斯又崛起而下滑了。
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理解中国也很有好处。
p25 盖达尔与蛇山会议。当年与之相似的一群中国青年经济学家,现在也已经门派林立。
p47 丘拜斯与当时的活动团体,这些松散的团体在第一批选举中的作用。
在观看了作者对于俄罗斯的调研之后,我突然发现我还没有真正调查过中国。。。对于这个国家所知过于有限,以后必须要注意细节。
俄罗斯的私有化对于中国的现状总是有一种警示作用。尤其是垄断行业的管理者们,他们总是想突破制度或者利用制度。
p123 别列佐夫斯基与他的技巧。AVVA,利用俄罗斯老百姓向往暴富的发财狂热,一种动物性的冲动。
p133 “在我的性格中,一直有一种健康的冒险倾向,和一种刀枪不入的自我感觉。所有的傻子和疯子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觉。”古辛斯基有一次这样对我说。“我总喜欢冒险。一个人必须每隔5年到7年定期地改变生活。如果不这样,他就会变得内心厌倦。姑娘们就不再喜欢他,自己的孩子就不再尊敬他。甚至连狗也不会过来亲近他。你别笑,这是真的。。。一个男人必须被女人爱,被孩子和狗喜欢。这三样东西是人生的精华。”
科尔扎科夫和总统卫队对古辛斯基的袭击,显示出了一个这样的国家的无法无天之处。
p151 卢日科夫的国有经济体系,通过莫斯科政府来控制强大经济帝国,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p160 一个弱小的政府推行着贷换股的计划。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普京重新塑造了俄罗斯政权的效率。
旧俄罗斯体制中愚蠢的低层官员具有普适性。
p260 外国投资者在俄罗斯国债危机中的快速出逃,对于判断金融形势有很强的参照意义。
波塔宁
俄罗斯矿业巨头。俄传媒大王。俄罗斯七大寡头之一。
弗拉基米尔·波塔宁出生于莫斯科一名苏联外贸部高级官员的家庭。在其他寡头不得不白手奋斗的年轻时代,波塔宁已经依靠家庭背景进入莫斯科的精英学校——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即入外贸部,从事原材料进出口贸易工作。1991年苏联解体前后,波塔宁辞去政府工作,成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Interros,在他背后撑腰的是当时俄罗斯最大的原材料出口商。
他的第一桶金则是在1993年开办联合进出口银行(Uneximbank)赚到的。其时正值俄罗斯的非国有化改革初起阶段,即所谓丘拜斯私有化或债券私有化阶段,实行的是通过给所有公民(包括婴儿)发放私有化债券的形式来分配国有资产。波塔宁以1万美元成立的Uneximbank只是数千家一夜之间冒出的私人银行中的一个,这些银行均号称要为俄罗斯的经济重建提供服务,而事实上,其中的多数中小银行是为腐败官僚和黑社会组织所控制,那些财力雄厚的大银行则为寡头所有,它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进入有利可图的国有资产收购交易。这一阶段改革结束时,私有化债券都集中到这些银行手中,他们利用债券控制了数千家国有企业。
1995年,俄罗斯的非国有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大型国企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再拍卖或招标出售股份。波塔宁在此时被聘为政府顾问,协助设计改造和出售方案。
在其他寡头的支持下,波塔宁设计出了著名的“贷款换股份”计划,即政府通过出让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人银行和金融机构以换取其急需的贷款。名义上,该计划是为解决政府的资金困难,而在操作上,如众多外部人士所诟病的,这项计划被叶利钦政府中握有权势的人所操纵,严重地低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贷款换股份计划表面上以拍卖形式实施,然而并非所有有意竞拍者都能获得邀请。据称,叶利钦的女儿坦娅对竞拍者的名单有强大的影响力。
正是在波塔宁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和一手操纵中,他如愿以偿将诺尔里斯克镍矿公司收入囊中,除此之外还有俄罗斯第五大石油公司Sidanko等一系列工业企业。在诺尔里斯克镍矿的拍卖中,波塔宁的Uneximbank银行被政府指定为主持者,波塔宁以1.701亿美元(比起始价1.7亿美元仅高出10万美元)胜出,获得诺尔里斯克镍矿38%的优惠股和51%有表决权的股份,另一竞价者3.5亿美元的出价则被判为无效。与国际上的交易所对其40亿美元的价值评估相比,波塔宁付出的代价就像一场玩笑。
“这的确不好,”事后波塔宁在谈到此项拍卖时说,“拍出的价格太便宜了。但是让我们停止讨论它吧。这虽然不好,但至少解决了给它(诺尔里斯克镍矿)找一个更好的主人的问题。”
1996年,波塔宁在总统大选中为叶利钦连任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任命为叶利钦政府的第一副总理,专司经济改革,这使他成为所有寡头中担任政府职位最高的。在任的一年中,他被指责以权谋私。其中之一是他颁布了一项针对性的减税政策,使诺尔里斯克镍矿公司省去了巨额税款。
金塔顷刻倒塌变成了废墟和垃圾
4年之内,Uneximbank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膨胀起来。至1997年,其资产已达37亿美元。这一年,乔治·索罗斯出资9.8亿美元协助波塔宁完成了用18亿美元对Svyazinvest电信公司25%股权的收购,英国石油也投资5.71亿美元收购了Sidanko石油10%的股份。与此同时,波塔宁还从西方银行和欧洲债券设法贷到6亿美元用于收购国企。尽管以西方标准衡量尚嫌小,Uneximbank此时已是俄罗斯最大最有权势的私人银行之一。
1998年4月,波塔宁大肆铺张地庆祝Uneximbank成立5周年。巨大的广告牌遍布莫斯科街头,Uneximbank在广告上化身为众神之王宙斯,宣称它将“像自然一样亘古不朽”,最终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银行。
豪言壮语犹在耳边,俄罗斯便爆发了经济危机,卢布大幅贬值,大量持有政府短期债券的银行纷纷倒闭。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波塔宁的帝国坍塌了。到1999年初,Uneximbank已负债20亿美元,净资产几乎为零。2月,它拒付欧洲债券2.5亿美元的借款。从1997年的巅峰时期至此时,波塔宁控制的三家大型企业——诺尔里斯克镍矿、Sidanko石油和Svyazinvest电信的市值已从310亿美元狂跌至38亿美元。索罗斯在其所著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一书中公开承认,持股Svyazinvest是他投资生涯中“最失败的投资”,此时他和波塔宁共同持有的该公司25%股份大约值50万美元。Sidanko石油被多家债主向法庭提请破产,最终在2001年转手给了另一个寡头弗里德曼所控制的TNK石油公司。
重新上路
随着2000年上台的普京誓言要“将寡头作为一个阶层消灭”,同样是在叶利钦政权下发迹的波塔宁行事开始处处小心谨慎,尽管他并没有公然表露政治野心。就在媒体大亨古辛斯基被逮捕后不久,俄罗斯检察机关就对诺尔里斯克镍矿的私有化过程提出了质疑,质疑的要害正是价值被低估,拍卖被操纵。作为回应,波塔宁一面辩称交易并无违法之处,一面迅速追加了1.4亿美元,作为补偿对该公司价值的低估,并藉此表明自己的合作态度。
在政治上,他不与普京公然作对,反以颇为合作的态度招架对其财产来源问题的攻击,并委婉地承认普京对寡头进行打击的合理性。“普京在政治和生意之间划了一条边界,而我绝对不会越界”,2003年,波塔宁公开表态说。
为了响应普京提出的对社会多做贡献的号召,波塔宁成立了慈善基金会,每年至少拿出100万美元救助孤儿和设立奖学金。目前为止,弗拉基米尔·波塔宁慈善基金会已资助了100所学校和超过1500名学生。而在他的诺尔里斯克镍矿矿区,波塔宁也不吝钱财地兴建社会福利和环保工程。2000年,他投入166亿卢布用于修建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在他的手中,诺尔里斯克的生活水平达到6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顽强存活赢回自己
后寡头时代的波塔宁依靠自己在商业和政治上的双重才能顽强地存活了下来。Uneximbank垮掉之后,他将诺尔里斯克镍矿公司及其它有价值的资产装入Inteross控股公司和几家离岸公司以度过难关,并乐观地等待情况好转。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为了鼓舞士气,兴致饱满的波塔宁甚至还邀请了100位朋友到法国滑雪度假,大肆狂欢。
随着俄罗斯经济在普京治理下的复苏,波塔宁的Inteross也开始重振。在2001年按销售额排的俄罗斯5大私营企业中,Inteross以年销售40亿美元的规模排名第四。2003年,诺尔里斯克镍矿公司则完成了52亿美元运营收入和8.6亿美元利润。在《福布斯》杂志2003年俄罗斯富豪排行榜中,波塔宁以54亿美元的身价名列第四。在200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显示,他的个人净资产为49亿美元,排行第85位。
和阿布拉莫维奇相似,波塔宁开始在西方世界寻找自己的容身之地。在接连传出他对英超球队阿森纳和曼城队的收购意向消息的同时,波塔宁还在试图打进艺术品收藏界这一上流权贵们的小圈子。2002年,波塔宁从已经倒闭的Inkombank银行手中以100万美元买下了俄罗斯至上主义艺术家马列维奇的著名作品《黑方》,将其捐赠给俄罗斯文化部,创下了俄罗斯艺术品国内拍卖的最高价格。
波塔宁还是继古辛斯基之后的俄传媒大王,他拥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等多家报纸的股份。 依靠金融业起家的这位俄罗斯富翁自1990年以来建立了一个由工业公司、银行和媒介组成的商业帝国,年收入超过160亿美元,总资产达380亿美元。
古辛斯基
俄罗斯传媒大亨。俄罗斯联邦金融寡头七巨头之一。
古辛斯基名叫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由于“古辛斯基”与俄语中的“鹅”是同根词,所以后来人们都习惯性地尊称他为“鹅掌柜”。古辛斯基出身于俄罗斯的犹太民族,1952年生于莫斯科,曾先后就读于古布金石油天然气工业学院工程技术专业和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导演专业。1989年,古辛斯基的咨询公司与美国阿尔诺尔德·波特尔法律公司联合成立合资企业——桥公司。古辛斯基持有该公司50%的资本。
当年10月,桥公司涉足金融领域,开办银行,古辛斯基出任总裁。1992年,古辛斯基将桥公司改组成股份集团,开始把经营目标转向了媒体,创建了桥媒体集团。他认为,自己出身普通,要想具有社会号召力,首先是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媒体帝国,从根本上控制俄罗斯的舆论导向,实现“不当总统照样可以左右政府”的政治抱负。
1996年春季,叶利钦谋求连任总统的希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叶利钦起用了古辛斯基的媒体舰队,为自己的连任大造声势。
古辛斯基不辱使命,帮助叶利钦在第二轮全民投票中赢得胜利。但古辛斯基没有接受叶利钦在答谢宴上对助选团寡头说的一句话:钱多不要紧,但不要从政。
1997年,古辛斯基利用国营天然气工业公司对电视公司的资金支持,迅速扩充了《桥》媒体集团的实力,并进一步组建和兼并了多家媒体企业。他试图全面掌握舆论工具,直接对政权机构施加影响,实现在政治家背后操纵国家的梦想。
古辛斯基在1997年下半年至1998年初曾掀起一场传媒大战。在这场大战中,古辛斯基希望借助西方投资,在俄罗斯建立一个实力强大的现代化通信和电视联络技术公司,他拒绝俄政府出面调停,和其他寡头展开不择手段的竞争。
“没有规则”的寡头斗争
古辛斯基涉政的另一个典型事件是干扰叶利钦的政治遗嘱。1998年的经济危机和此后的一系列政治危机,促使叶利钦急于寻找接班人。在别列佐夫斯基的极力推荐下,叶利钦将继任者的目标圈定在时任总理的普京身上。
为了扶植自己的代表普利马科夫竞选下届俄罗斯总统,由古辛斯基资助的议会力量——中派主义“祖国运动”党在1999年夏季迅速崛起,大有与普京争雄、问鼎总统职位的劲头。叶利钦在事后回忆说,“正是因为寡头间‘没有规则’的残酷斗争,导致了1998年的经济危机和三次最严重的政府危机。这些危机不仅使俄罗斯经济进一步衰败,甚至还破坏了整个社会制度的稳定性。”
普京于1999年出任俄罗斯政府总理之后,为了打击车臣分裂主义者的嚣张气焰,消灭非法武装力量,普京接受民意,于1999年年底果断地发动并指挥了第二次车臣战争。
随着普京在民众中的声望日高,古辛斯基重操手中的舆论工具,对普京在车臣发动围剿非法武装的行动丑化,在俄罗斯掀起一场反战浪潮。独立电视台对第二次车臣战争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不断地直播那血淋淋的作战场面,挑起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2000年春季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之前,古辛斯基所掌控的传媒工具覆盖率,已经完全可以与政府手中的传媒覆盖率相抗衡。古辛斯基手中的民营传媒机构还一度被西方称做为“新闻自由的典范”。
定居以色列
普京明白,要想打击和削弱寡头干预政府,首要任务是控制舆论导向。2000年6月12日,在普京出访西班牙期间,俄联邦总检察院对古辛斯基突然采取行动,以涉嫌侵吞巨额国家资财为由,宣布将他拘留10天。
2000年6月16日,为了缓和各方面的压力,普京在古辛斯基被关押4天之后暗示总检察院放人。随后,俄罗斯总检察院对古辛斯基侵吞和诈骗巨额国家财产进行了正式指控。11月13日,俄总检察院采取进一步行动,正式指控古辛斯基非法获取3亿美元贷款和50亿卢布(当时汇率:1美元=27卢布)借款。但作为被告的古辛斯基却未在指定时间出庭。俄总检察院只得于次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通缉古辛斯基。总检察院于12月4日发布了红色国际通缉令,要求各国刑警组织协助将其缉拿归案。12月12日,古辛斯基在西班牙的家中被捕。
2000年12月15日,古辛斯基被西班牙国际刑警组织押解到马德里,接受西班牙法庭审讯。三个月之后,西班牙法庭宣布说,一直在马德里狱中等待引渡回国的古辛斯基可以取保候审。古辛斯基在交纳550万美元保释金后获得释放,返回其位于安达卢西亚的别墅中居住。2001年4月18日,西班牙国家法院裁定古辛斯基无罪,并拒绝将古辛斯基引渡给俄罗斯。由于古辛斯基拥有俄罗斯和以色列双重国籍,他获释后随即前往以色列居住。
俄媒体同仁认为,政府虽然将古辛斯基赶出了国门,但是他至今依然是媒体帝国的大王。《桥》媒体集团被天然气工业公司改组之后,依然保留着一部分古辛斯基的股份。2002年7月,古辛斯基曾与俄罗斯政府达成了同意转让这部分股权的协议,他希望把这些股份变成现金,在国外谋求更大的发展。问题在于古辛斯基所控股份卖给谁去?根据俄罗斯立法规定,外国人不能全权管理和拥有俄罗斯的公众传播媒体控股权。古辛斯基的媒体股份只能卖给俄罗斯国内某大财团。
据一位知情人透露,在对古辛斯基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俄政府和古辛斯基私下里的商量一直就没有中断过。根据俄罗斯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对古辛斯基这一老刑事案件进行重新审理时,可以直接查封其在国内外的一切财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古辛斯基的财产并没有被扣押。有位俄罗斯分析家把古辛斯基的媒体集团比做是经受住风暴考验的“媒体母舰”。
霍多尔科夫斯基
Mikhail Khodorkovsky
俄罗斯首富、俄罗斯的石油和银行业寡头。尤科斯石油公司的CEO.
米哈伊尔.鲍里斯维奇.霍多尔科夫斯基于 1963 年 6 月 26 日 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普通的集体公寓里。
父亲鲍里斯.霍多尔科夫斯基是一名犹太人,他和妻子都是在工厂工作的工程师,霍多尔科夫斯基是他们的独生子。
环境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理想。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童年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苏联工厂的红色经理——苏联企业中的首席执行官,这意味着他能够获得一个幼童心目中的尊重和特殊权力。在前苏联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尊重和特权都极为具体和形象,它可能意味着面包和牛奶,也可能意味着轿车和大房子。另一面则是没有尽头的排队购物和各种分配票据。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霍多尔科夫斯基一心想要成为现存社会状况和游戏规则下的精英。他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孩子。英国《金融时报》莫斯科站记者克里斯蒂娅.弗里兰,一位面容清秀的优雅女士在霍多尔科夫斯基身上发现了那个最听老师话的乖孩子的印迹,尽管此时他的贪婪已经在被人们腹诽。“霍多尔科夫斯基长着棕色头发,大大的、棕色的、目光天真的眼镜,英俊的脸,戴着一幅超大号的眼镜。他讲话的声音极其柔软,带着一种谦和得接近于软弱的微笑。”弗里兰这样描述据说当时掌控着俄罗斯的七位寡头中最年轻的一位。
霍多尔科夫斯基最初的为实现童年梦想所作的努力就因为自己的出身而受到阻碍:在莫斯科门捷列夫学院获得工程学位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一份在一家重点军工企业中的工作——尽管这不是分配给他那一届学生的最好工作,但是这样可以使霍多尔科夫斯基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由于自己在班上名列前茅,霍多尔科夫斯基认为自己取得这份工作十拿九稳,但他的请求却遭到了拒绝。尽管从来没有人正式对他解释过原因,但是这位执拗的年轻人坚持认为,由于他是犹太人,政府认为他不适宜在保密性很强的军工企业工作。
在当时最正式的门被堵死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只好选择其他道路。大学时代,由于当时盛行的“经费自筹”计划——即工厂和各种组织自己筹集经费,共青团获得了可以自由支配自己获得的各种收益的权利。大学里的共青团其实成为了商会。供职于学校的共青团使霍多尔科夫斯基得到了开办一家“青年咖啡馆”的机会。但这位未来首富的首次从商并不顺利,“是一次不令人愉快的经历,”霍多尔科夫斯基回忆说。
但后来的经历就顺利得多。他创办了一家“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在共青团和关系网的保护下进行商业活动。尽管名义上,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是让青年科学家通过给工厂解决技术难题来赚钱,但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和他的同事们的主要业务其实就是一个金融上的把戏:将非现金信用兑换成现金。
苏维埃体制下有两种资金,一种是现金,另外一种是非现金信用。现金是稀缺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现金只能用在特定用途上,比如付给工人工资。对于工厂和企业来讲,并不稀缺的是虚拟的非现金信用。国家将它们作为对工厂的补贴存在工厂的账户上,它可以作为资金付给另外一家工厂,但是不能通过正规途径变为现金。两种资金的不对称导致了这两种资金价值的不平衡。一种评估是,现金形式的卢布,其价值是非现金形式卢布的10倍。
由于拥有广泛的关系网和包括银行高层在内的官员的庇护,霍多尔科夫斯基找到了一条将非现金信用兑换成现金的途径。“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和一个研究所在同一家银行拥有账户,钱就是从一个账户转到另外一个账户上,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再将钱从自己的账户上取走。”研究领域为俄罗斯精英的社会学家克里斯塔诺夫斯卡娅说。因此,“第一种形式的私有化就是现金的私有化”,这位社会学家说。
霍多尔科夫斯基将现金分发给周围的参与者:给自己的同事,给庇护自己的领导,给工厂和研究所的高层,再按照一定百分比给一直庇护自己的团组织。他赢得了各方的感激。而这些工业界的领导之所以愿意同霍多尔科夫斯基合作,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在和当局合作,而不是和职业骗子合作”。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最初资金供给者,高温研究所的所长舍伊德林院士就说:“他们充满活力,他们是众所周知的团干事,是文雅、淳朴的年轻人,而不是那些卑鄙的窃贼。”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另一个过人之处在于,他将这些非现金信用积累起来,并且找到了一些掌握着大量外汇的具有出口权的公司,将非现金信用兑换成外汇。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只有二十四五岁。
霍多尔科夫斯基成为寡头的最重要环节开始出现,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意欲进入一直由国家垄断的银行业。这个学了一点法律的年轻人发现,已经颁布的《合作企业法》中有一个小条文,合作企业可以成立自己的银行。1998年底,霍多尔科夫斯基的银行正式注册为梅纳特帕银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关系网再次发挥了作用,他找到帮过他忙的高温研究所的所长舍伊德林院士,对院士说,自己赚了很多钱,想要创办一家银行,但是担心当前的社会形势,需要找高层庇护者。舍伊德林后来回忆说:“听完他们的描述,我对他们说:‘你们干得不错,孩子们,告诉我,怎么能够帮你们的忙,我很愿意’。”
“我们没有遭遇任何来自国家机关方面的障碍。”霍多尔科夫斯基后来这样说。梅纳特帕银行的广告开始出现在马路上、电视上。打开电视,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朴素英俊的年轻人挥舞着手说:“我是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为你们的未来担保,买梅纳特帕银行的股票吧!梅纳特帕是一家商业银行。”“广告和股票运动是政治保险单,是用来抵抗政府有可能的镇压措施。”戴维.霍夫曼,《华盛顿邮报》莫斯科站记者这样解释。
梅纳特帕银行还成为了被政府批准和挑选出来作为政府将资金贷给企业的中介商业银行。大量的国家资金流入梅纳特帕银行,资金的时效性让霍多尔科夫斯基获得了不菲的利润。苏联解体之前尝试推翻戈尔巴乔夫的失败政变中,两位高层官员尼古拉.克鲁齐纳和格奥吉尔.巴浦洛夫相继跳楼自杀。他们的自杀使国家上亿美元资金的流向成为谜团。而大家怀疑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梅纳特帕银行曾经保管过这批资金,甚至是他利用自己同国外银行的联系帮助转移了这批资金,或者是他自己吞没了这笔资金。
真正让霍多尔科夫斯基成为寡头的是后来的拍卖计划和贷换股计划。秦晖是中国研究转轨国家最杰出的学者,他对记者指出:“盖达尔和丘拜斯的私有化凭证计划其实不是缔造寡头的原因,当初在民间收购私有化凭证的人没有一个成为寡头,大多数都破产了。寡头的诞生是缘于私有化凭证计划的不彻底。在作为向人民分发私有化凭证计划的补充拍卖中,才真正产生了寡头。”
在丘拜斯的设计中,拍卖计划是为了给企业带来私有化凭证所不能给企业带来的注入资金,具体途径就是要求每个投标者在付给政府现金的同时,还要承诺未来对企业的投资额度。“但是,在俄罗斯动荡的市场经济中,为一个未来的承诺而转让资产,给精明的商人们创造了发财机会。”《金融时报》的克里斯蒂娅.弗里兰评价说。
“梅纳特帕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这种投资拍卖,他们提出很高的投资承诺,然后他们以梅纳特帕银行的担保来支持这种种承诺,而到时候(在进行实际投资时)这些担保会消失。他们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就是财产在我们国家被瓜分的形式。”另一位寡头,阿尔法集团的创始人弗里德曼这样说。
霍多尔科夫斯基得到尤科斯则是在贷换股计划中。贷换股计划是由另外一位寡头、被弗里兰称为“贵族”的弗拉基米尔.波塔宁发明的,他想用它来得到他垂涎已久的诺利斯克镍厂。这是他的欧奈科斯姆银行从苏联银行体系崩溃后集成下来的客户之一。波塔宁想成为这家企业的所有者,但是他并不建议用低价格买企业,这太明显,而是承诺用一笔贷款来换取对企业的管理权。这就是贷换股计划的雏形。波塔宁和他的同盟者们——众多的拥有银行的寡头们,先后说服了两位副总理索斯科维奇和丘拜斯。前者本身就是金融产业一体化的支持者,而后者希望藉此给企业带来资金。这个计划“将成为一个经济寡头时代的开始”,扎多诺伏,一位俄罗斯政治家在决定是否批准贷换股的内阁会议上说。尽管如此,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很愚蠢”和“太过分”的激进计划仍然得到实施。
在1995年12月8日对尤科斯的拍卖中,尤科斯45%的股票以贷换股方式成交,33%通过拍卖成交。霍多尔科夫斯基付出的代价分别是1.59亿美元和1.5亿美元。他的竞争对手由三家银行组成,其中一家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后来对《华盛顿邮报》记者霍夫曼抱怨说:“霍多尔科夫斯基是在用尤科斯的钱来购买尤科斯……他们偷走了这家公司。”青年改革派经济学家,监督执行贷换股计划的阿尔弗雷德.科赫后来暗示说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他在尤科斯的关系汇集资金购买尤科斯。尤科斯拍卖价的低廉也引起人们的争议:一个数字对比是,当时尤科斯的估值为7亿美元,而不到两年后,尤科斯在莫斯科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为70亿美元。
拍得尤科斯的霍多尔科夫斯基真正成为寡头,尽管后来小有挫折。在俄罗斯金融危机中,梅纳特帕银行面临倒闭,但是霍多尔科夫斯基也成功地将梅纳特帕的资产转移到了自己控制的其他金融机构,并且使法院无法获知梅纳特帕的完整财务状况——因为装有梅纳特帕所有财务文件的卡车莫名其妙坠落伏尔加河。同时,霍多尔科夫斯基通过秘密转移尤科斯资产和稀释股份等手段,最终把包括美国大亨肯尼斯.达特和几家债务银行从对尤科斯的部分股权控制中排挤出去。
霍多尔科夫斯基不但有了实现自己童年梦想的机会,还顺便将这些企业都变成了自己的资产。
“在高峰时,7至10个寡头才是真正的政府,他们可以随意撤换总理,推行有利于他们的经济政策。”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说。而叶利钦的连任和普京的上台,也是寡头们支持的结果。别列佐夫斯基,这个寡头中的教父角色,甚至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为俄罗斯选择了两位总统。当然,每一次都会有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身影闪现,尽管不像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那样角色鲜明。
霍多尔科夫斯基对他的尤科斯做了两项让他赢得西方好感的改革:改善尤科斯的工作方法;改善了它对投资者的态度。在接管尤科斯之后的几个月内,霍多尔科夫斯基开除了数千名酗酒的工人。在公司治理方面,尤科斯在2000年6月开始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公布财务报表,并且聘请麦肯锡作为公司顾问。在2003年,尤科斯高管中的外籍人员超过了50多人,包括从美国PennzEnergy石油公司挖过来的CFO布鲁斯.米萨摩。霍多尔科夫斯基还是第一个正式公布个人股份和合伙人股份的寡头。在对待投资者上,霍多尔科夫斯基按照年报为股东分红,并且对在梅纳特帕破产过程中受到损失的储户予以补偿。在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的前5天,尤科斯发布的第二季度纯利润依然达到了9.5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6%。
“认为自己能够经营一个世界级的跨国石油企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而认为自己能够创造一个这样的企业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但是,如果你5岁时就想当厂长,35岁时就成为寡头,这些想法还是有道理的。”弗里兰评价说。
霍多尔科夫斯基自述成长中的三种生活
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被捕前接受美国《纽约客》杂志记者的采访时说,他的人生中有两个分水岭——
我从来没有将自己树立成一个闪光的典型。我也从没说过我是个模范公民。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才给我提供了发展和改变的可能,尤其在一个社会急速转型的时代。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似乎都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分水岭。我的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我二十四五岁的时候,我被培养成一个典型的苏联公民。我没有想到过还有什么别的方式生活。受过更多人文教育的人或许会想(当时社会中)有些东西可能不太正确,但我不是。我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正确的。现在觉得过去的想法很可笑。
然而,之后,我突然确信(当时社会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不正确的,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会被允许的。只要你不触犯法律你就可以逃脱,因为事实上,在很多问题上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法律存在。即使有些西方人也认为我破坏了法律,但事实上谁也无法证明。的确,不是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合乎道德的,因此那不是我骄傲的地方。在紧张时期,我们对待小股民的方式就是不合乎道德的。
再后来,从35岁开始,我有了第三种生活。我开始拥护增加公司账目和各种经济往来的透明度。建立了一个慈善基金,向大学和艺术以及其他项目捐助。在美国时,会见了国会和联邦官员,同其他石油大亨混在一起。我知道俄罗斯需要外来资金,需要国外银行的贷款。西方社会进展得比较慢,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建成了现代社会。我们从混乱中起步但是我们有了模式(我们的速度会快得多),因为知道答案后再做家庭作业会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