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繁荣根源在理念的成熟_大繁荣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大繁荣 > 经济繁荣根源在理念的成熟
老爱书 大繁荣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1-25 00:01:02

经济繁荣根源在理念的成熟

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文明的程度已经是前人所不敢想象的,这是由丰富而宝贵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所组成的。其实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在我看来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科学本身最终是要通过形而上的思考方式展开探索,而成果也是以形而上的形式出现的。因此,经济科学依旧是这样的,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但是随着经济本身的不断深化和复杂化,必然要深化到思想层面和精神境界,直白的讲就是经济哲学。《大繁荣》一书正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先生发现这一事实的集中总结,费尔普斯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重不断发现和总结问题的症结,在《大繁荣》中试图超脱既有的经济理论,以一种新的经济思想和理念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其实现代经济学中可以依据很多标准进行划分,而划分的基础本身也是经济的客观表现。经济学思想与政治学思想也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政治中分为左派、右派,经济中也有左和右。左和右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的具体反映,也是形而上的一种特殊表现。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主张的新自由主义甚至新供给主义等经济理念都已经被打上了左和右的烙印,但是这也不能让经济学远离这些思想,甚至可以说永远离不开它们。费尔普斯先生认为经济运行中最为重要的是人以及人的重要理念,而现代经济的价值观则是推动经济快速良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现代经济的价值观,费尔普斯通过《大繁荣》做了比较多的论述。现代经济的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创新的理念,但是创新常常被狭隘的理解为科技创新,却很少在战略创新、思想创新、创意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当然,费尔普斯的思考是深邃和明智的,只有把思想理念的创新做到最优,才可能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得到正确的指引,但是同时也要意识到他通过强调思想创新的紧迫性来批评现存的经济学主流思想,并试图通过批评来强调完全可以跳脱这些思想来展开经济学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脱离实际的,事实上在《大繁荣》中也已经流露出这种观点的不可行,实际上费尔普斯本人也已经是既有经济思想的门徒。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与否关键在于国家的就业、产出等经济指标,那么进行繁荣的建设就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进行思考。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的的发展在于提升社会的有效需求,在此基础上必须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只有通过强化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才能有效的加强对经济的整体面的控制力,有效及时的解决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经济问题。费尔普斯先生则认为凯恩斯主义对经济资源的调配是有严重的浪费的,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必然建立在节俭的基础上的,但是就经济的发展动力上来讲则必须进行不断的消费,而这种消费的基础就是强化社会的有效需求。因此要关注的问题并不是加强节俭的问题,而是如何能在消费力度增加的基础上进行节俭。《大繁荣》对世界经济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实际上也是对意识形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即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甚至社团主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然而,这些分析仍旧不能中立的分析,而是带有比较多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当然这与其作为美国的经济学家不无关系。费尔普斯先生颠覆性的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并非剑拔弩张,工人的劳动环境也并非恶劣到极点,这些与我们接触到的材料似乎有很大的出入,但是在我看来是非常勉强的。倘若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分的压榨,没有出现劳动环境的恶劣,那么如何解释共产主义理论和国际工运的出现,这其实本身就是有着非常直接的逻辑关系的。同时,费尔普斯先生也提出了所谓的渐进社会主义,它实际上是一种资产阶级为了缓和矛盾所作出的努力,从政策等各方面采取倾向工人的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社会主义和社团主义经济模式。

其实,费尔普斯先生对社团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了非常多且复杂的论述,可以说其中有合理的和学界共识的一部分,但也有一些归纳判断失误的地方。通过这些,我也有了一些对社团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社团主义的典型范例就是二战时的意大利、德国,它们以法西斯和国家社会主义为指导开展经济建设,其实要点就是要以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基本主体整顿社会和市场的秩序。在社团主义的作用下,德意衰颓的经济形势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稳定,可能在费尔普斯先生看来这种经济意识形态只能让创新和现代经济价值被局限,但在我看来社团主义恰恰是新自由主义指引下的完全市场经济的“解毒良方”。众所周知,二战前的德国、意大利均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重灾区,国内经济整体陷于混乱之中,原因除了世界经济形势整体衰退以外,就是国内政府和社会团体对经济缺乏控制能力,通货膨胀以及投机倒把非常严重致使经济上不仅仅没有了任何创新的能力,连最基本的秩序也成为了奢求。因此,我认为社团主义并非与现代经济价值相对立,只是社团主义不适合长期的实施和坚持,作为右翼政党的一种经济治理模式其灵活性确实不足,且在各社会团体的运作下常常会有很多政治力的影响,这些影响很显然缺乏经济理性。至于社会主义在我看来显然已经不能将计划经济与其划等号,在列宁时期尚且都意识到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契合,更何况在当今的世界。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看来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基础的,并非是费尔普斯认为的苏联的经济模式或是计划经济本身,事实上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一定是更接近现代经济价值的。我想应该在这里再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逻辑谈一谈,其实马克思并没有非常具体的谈论过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到底怎么建设才一直未有完全的定论,实际上社会主义并不能简单与计划经济相配套。计划经济本身就是以计划作为经济运行的根本,而这一切的基础实际上就是以按需分配为主的产品经济,计划就是需要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以在我看来所谓计划经济、产品经济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应有产物,社会主义本就不可能产生这些。因此,可以说费尔普斯先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上个世纪,并且只对一个形态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坚持,这其实也是他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误读的原因。

任何国家的经济繁荣都要以灵活的经济手段作为基础,而非任何僵化的模式。然而现代经济价值以及创新的意识则是灵活经济手段的前提,在经济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思想和理念的成熟则逐渐成为不可替代和必不可少的条件。经济学思想和理念博大精深,想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创新和理念的更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妄图抛开这些既有的理念和思想,甚至是抛弃世界主流经济理论和思想则是过于理想化和不现实的。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