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书评_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 >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书评
seiko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1-05 05:11:46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书评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书评
-腾讯财经特约 邱恒明
http://finance.qq.com/a/20061204/000513.htm

    把激励搞对多年的国际援助并没有带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学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对于经济学家而言,探索国民财富增长的奥秘始终是个令人神往却又极富挑战性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宏观经济学家把主要注意力从商业周期转向了经济增长,大量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将人们对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一部分经济学家也在反思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界在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上所犯的各种错误。威廉·伊斯特利的《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一书则是这其中引人注目的著作。

    伊斯特利主要从事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同时长期任职于以减少发展中国家贫困为主要宗旨的世界银行,参与了大量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这使他非常熟悉经济学界和国际组织的思路和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的问题也有着切身的体会。《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一书面对的是一个沉重的事实:一方面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最近几十年中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在半个世纪以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上万亿美元援助收效甚微。作者认为过去经济学家们为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药方"大部分都是错误的,基于这些"药方"的国际援助也往往事与愿违。

    该书由两大部分构成。在第一部分,作者逐一批判了曾经被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奉为至宝的各种"灵丹妙药"。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如日中天的投资缺口理论。受前苏联工业化成功的影响,那时人们相信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是资本积累。但是发展中国家储蓄率普遍偏低,缺少维持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巨额投资,这样就造成了投资缺口。当时经济学界和国际组织普遍认为只要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就可以弥补投资缺口,从而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但是实证研究表明,短期内投资与增长的关系很松散而且很不稳定,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并不取决于投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经济援助不仅没有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它甚至没能增加这些国家的投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政策没有考虑该书一再提到的原则:人们总是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回报率高,人们自然就对未来进行投资。如果回报率低,增加经济援助也不能改变未来投资的激励,受援国只会用这些钱来购买更多的消费品。

    当大多数人认识到资本并非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时,很多经济学家开始深信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几乎为零。不少非洲国家的教育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东亚国家,经济却停滞不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均GDP增长率与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率之间根本不存在相关性。即使把非洲国家从样本中剔除,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伊斯特利对这一惊人发现的解释仍然与激励有关。一个国家的教育有没有足够的回报率和人们愿不愿意投资教育有关。如果缺乏对教育的激励,即使政府强行规定入学率,由于质量低下,教育也不会对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控制人口是经济学家为发展中国家开出的又一药方。但是研究表明,人口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并没有多少显著影响。伊斯特利认为人口数量对社会福利的影响需要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判断。同时他认为发展是控制人口的最好手段,因为人均收入和人口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收入较高的父母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成本较高,他们往往会选择生育较少的子女。这也再次验证了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一原理。

    援助、投资、教育、人口控制、调整贷款和债务减免等都被证明并非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在书的第二部分,伊斯特利认为这一切并不是经济学本身的错误,而是忽视了"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一经济学基本原理造成的。只有当经济发展中主要参与者有着正确激励的时候,经济繁荣才会降临。首先政府必须要有良好的激励。好的政府应该积极促进技术进步,提供公共物品,努力减少腐败。其次是企业的激励。如果分配现有财富比创造新的财富更有利可图,那么这种激励将促使企业从事各种"寻租"活动而不是致力于经济发展。


    作者的结论是过去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激励搞对"。伊斯特利认为"把激励搞对"仅仅是一个原则,如何实践取决于具体情况,他很明智地没有开出自己的"灵丹妙药"。

    虽然伊斯特利在全书中对中国着墨不多,但是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中国。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重新调整激励的历史。通过改革打破铁饭碗,将责、权、利联系起来,目的是增加激励,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的是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都是企图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中国地方财政承包制度则是促进地方政府努力发展本地经济的重要因素。与此相反,俄罗斯地方政府的财政留成率非常低,因而得不到发展经济的激励,这使得它们逐渐走向掠夺当地企业的道路。对于中国的贫困地区,来自中央和发达地区经济上的支援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建立起适当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