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自由主义者的道德王国—《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后感_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 理性自由主义者的道德王国—《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后感
-成-志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7-21 11:07:21

理性自由主义者的道德王国—《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后感

(一)
借用一下作者书中的内容简介:本书着重从两个方面讨论道德问题。第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用大家都同意的简单逻辑来分析各种道德主张的矛盾性和一致性,指出每种主张隐含的出发点是什么,它可以推广到何种程度,其界限何在。道德说教之所以苍白无力就在于缺少理性分析。说教者板着面孔,说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主张。叫人觉得滑稽可笑。其实。道德问题中充满着引人人胜的矛盾论证,它常引起喜欢思考的人的兴趣。第二是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纯粹的形式逻辑里兜圈子。不仅报刊上有趣的新闻报道可以用作我们的素材,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越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事,越能体现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对这类现象作深层次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并看出我们应朝什么方向来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


(二)
茅于轼,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经济学家“的名头也是他最为人所熟知的。茅于轼也以敢言、观点独特而出名,甚至受到新华社的笔伐。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这本书自然也就着重从经济的角度讨论了道德的是是非非。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在豆瓣都可以拿到四星半以上评价的书籍,书中的观点也的确让自己的头脑收到了很大的冲击。总之呢,还是那句话,上大学的时候读的杂书冲击着自己大学之前所学到的知识,而毕业后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就开始慢慢颠覆自己学校生涯的学习了,不管是书本知识还是来源于社会的经历。该书从经济角度对道德进行了详细、独特的解说,耐人寻味,当然,其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于道德的过度推崇,在某些方面的论断前后矛盾,这也是另外半星评价所缺失的原因。

本来题目想写为“道德乌托邦”的,毕竟书中有些道德观念并不适合现在的绝大部分处于求生存、求基本生活的中国劳苦大众,但又觉得,做人嘛,始终还是应该有点追求的,故此改为“王国”。

书中从《镜花缘》中的“君子国”的事例开始说起,引出自己的观点: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具有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他利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都同意的均衡点(P002)。自此,“自利”两个字就贯穿着全书,成为脉络所在。作者也一直强调,“人是自利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由此,人类才有了创建大同世界的理想。如果人是利他的,则任何理想都不可能建立起来”(P004)。

当然,作者强调自利,但并不反对道德的重要性,也不反对对于别人利益的尊重,因为别人一样有“自利”的平等权利,就如第225页谈到的“道德的特点就是关心别人”。

而根据书中的解释,“自由主义是要保证在社会内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为了实现这一点就要求每一个人都不妨碍别人的自由”。

一直以来的教育都在告诫着我们自利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学会无私奉献,学雷锋的义务劳动。但从《前景》这本书的详细推理中我们可以得知,义务劳动将带来更多的捡便宜的人(P005)。书中也一再点醒人们:有了无偿奉献必有不劳而获(P119)。别的不说,从刘志军,郭美美的事例中就可以看出。

书中在27、28页中说到,“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好,就根本用不着法律来管。这样的社会是经济效率最高的社会。从这一点看,法律是代价昂贵的奢侈品,最好存而不用”。但从现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知道,道德与法律是相互扶持的,缺一不可。无论人类文明如何发达,道德都不可能完全约束到一个人的全部行为,特别当涉及到经济活动之时。故此觉得作者过于强调道德的作用,反而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书中类似的观点在27、28页中也有阐述,比如“道德比法律更重要,最明显的原因是道德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而法律则很少介入到生活中来”;“道德是一种鼓动人们向上的积极力量,它促使人们去关心别人,而法律则是对侵犯别人利益的行为的消极制裁”。 道德与法律这两者谁更重要,应该在不同环境中有区别。就像最近通过的“常回家看看”的法律,它的约束就比不上道德或者孝心的作用。但在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金钱的领域,法律的震慑力一样是时刻在起作用,警示或者说引导人们的行为,而且有时候可以起到提前的预防作用,不仅仅是一种事后的消极制裁。

书中弟33页如此说到“道德的底线要求不损人,它的高标准要求人们不自私,而法律只要求不损人”。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可以看出,法律对于集体财产、见义勇为等的保护,也是在要求着人们去做到不自私。另外,就像前面说到的,《前景》一书一直在强调“自利”的重要性,在此反倒认为道德的高标准是不自私,其实有点先后矛盾。

由于我看的是作者08年出版的第三版,故此作者也对之前得一些内容进行了增加,比如,在第34页中,作者这样论述着:我们的教育并不缺乏舍己救人的英雄故事,如学雷锋、学黄继光,但是就是缺少了绅士作风的提倡。所以一面狠批范美忠,一面在马路上寸步不让。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从这一点也可以稍稍的反映出这本书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全书并不进行那种教科书似的、古板的训教,而是从现实生活的点滴出发,一点点的披露道德的本质。这也是作者文学功底的一个体现。毕竟那种故作深刻的书籍才是最讨人厌的。

(三)
书中很多观点由于自己学识所限,只能去欣赏,不知如何去深入辩驳,故此摘录下来,作为分享。在第三版的《附录二》中收入了一篇同是经济学家又是茅于轼同事的张曙光写的《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P334)一文,比起前面那些吹嘘的文章,在那十多篇附录中,这是最值得一读的。

(P043)所谓绝对平均主义,实际上是妒忌心理的一种理论伪装。(太平天国的“绝对主义”的乌托邦)

(P061)是那些觊觎别人的财产,进而想据为所有的人才会反对财产的私有制。所以说财产的私有制是道德之神,它防止了对别人财产的非分之想。

(P087)不论交换出自哪一种情况的需要,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交换时支出的价值小于交换所得的价值,而且双方都以为所得大于所失,或者说,交换使双方都得利。所谓“等价交换”是缺乏事实根据而且不符合逻辑的臆断。如果出入的价值相等,又何必去参与交换?

(P090)现在普遍存在一种误解,即认为科技技术可以等同于生产力。其实在科学技术给我们提供的许多新机会之中,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能够转变为生产力,即能够改善资源的利用或满足人们新的需求的那一部分。
......
一种新发明是节约了稀缺性还是浪费了稀缺性,要看它能否赚钱。

(上面这两段话,在书中其实占有很大的分量,作者一直在强调,应该从“全社会总体利益”这个角度去看待个人与集体,就像书中第48页中谈到的“换句话说,不存在不能落实为个人利益的国家利益或社会集体利益”。这也是为何作者一直强调的反对单纯的、盲目的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国家利益或社会集体利益。因为如果在合乎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下,个人所得利益大于由此而损失的国家利益或社会集体利益,这样社会的总体利益还是上升,这种行为一样是值得提倡的。)

(P211)......诚实和知耻是道德要素中带有根本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P242)战争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正当的,就是为自己的生存而战,而且相信战争的结果确实能够改进自己的处境。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