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的素质》(三)_增长的极限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增长的极限 > 读《人的素质》(三)
nana 增长的极限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2-13 23:12:03

读《人的素质》(三)


由于对书名的望文生义,本想解决缘起于《教学论原理》课程学习中的困惑:人的素质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人应具备哪些素质等而选择了《人的素质》这本书。岂知被作者从对人内部的微观视域,一下子提升到了“前外太空”,开始了观念的“穿越时光隧道的过山车”之旅——返回到33年前,在其宏大背景和广域视界下,俯视整个人类文明(化)的进化历程,长期遭到忽视的人口、资源、安全、污染、道德缺失、滥用主权导致的冲突与战争等可怖的图景郝然印入眼帘。在作者的一一指点下,我感到中国今天的经济增长势头,日渐沦丧的社会道德水准,就如同一列高铁,正驶向没有铺设铁轨的旷野——末日就在前方不远处,自己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即将被自己的同类挤爆,我和我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将被自己生产出来的各种有毒物质(垃圾)挤占尽所有的空间直至毁灭……好在红灯已经亮起,作者以极其严峻的口吻提出了难度巨大但又必须予以考虑的人类困境,以挽救因无度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恶果。带着略微的晕眩,最后随着作者的笔锋回归至“提高全人类的素质”这一原点。
作者在开篇就指出:自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人,是一个自由的人。所以要以自由的思考去面对人类的困境和难题。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坚守啊!作为一名拥有国际工作和生活经历的人,一名从事过地下工作和以政治犯身份从监牢中死里逃生的人,作者的视野是全球性的,对问题的分析是独到的,对人性的理解是深刻的。
这本书发表于1977年,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人和事早已时过境迁,此后全球又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件。有些印证了,有些尚未出现。为了充分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我采取了多次阅读和主题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到今天为止,先后完整地读了多遍,每次有不同的感悟:
第一遍,囫囵吞枣。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因前后相隔时间较长,只能朦胧地、模糊地对本书得到大概的印象,对人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面临如此重大的危机感到震惊,至于为什么将书命名为《人的素质》,虽然感到有重大的关联,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
第二阶段,分章节细读。用了两周的时间,找出每个章节的关键概念,反复阅读相关段落,以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也是一个将书“读薄”,从整体上把握书的脉络的过程。
第三阶段,以主题阅读方式,同时阅读了与此书观点相关或相似的其他书籍,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新基础”教育论》等。此外查阅了中外有代表性的、介绍罗马俱乐部思想变迁的文章和论文,浏览了罗马俱乐部官方网站。希望通过更为广泛的对“作者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观点”背景的了解,作者与罗马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和两者的成长历程,以及其他人的思考,引发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如对“学会生存”、“基础教育之新基础”的不同以往的理解等。

本书共17万字,分为9章。可归结为三个部分:成书背景(第一、二、三章),人类现状分析(第四、五、六、七章),人类的出路(第八、九章)。整本书看似与教育并无交集,但作者几乎在每一章的结尾处都会强调一个观点:要想解决人类的困境,必须提高全人类的素质。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此书是得不到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但所受到的启发与震撼,一点不亚于阅读一本经典的教育哲学专著。因为当且只有当将教育放到整个人类发展的背景中时,我们才可能看清楚自己的教育的目的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正确。
在章节细目中,我将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概念和观点分别用红色和绿色做了标注,它们即为我此次读书报告的展开框架。现摘录于下:
概念:
        自由(第一章)
        第四大因素:科学技术(其他三个是:自然、人类、社会)(第二章第1点)
        超国家(第三章第3点)
        适应(第七章第4点)
        爱(第九章第3点)
观点:
        技术缺乏理智、判断、方向感——现代人同样缺乏与其新处境相一致的责任感——发展全球责任感以及评价自己行为效果——建立新的秩序(第二章第4点)
        用系统地使用全球模式的方法来提出并分析事件性(疑为“世界”性——本人注)难题(第四章第3点)
        萨尔茨堡精神:所有的民族和国家积极地团结和合作对于人类迎接时代的挑战是必不可少的(第六章第1点)
        保证世界上所有公民都过上有尊严的、富裕的生活(第六章第3点),使人的需要得到合理性的满足(第八章第2点)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