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品牌的战争_NO LOGO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NO LOGO > 人和品牌的战争
vincent NO LOGO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8-16 12:08:44

人和品牌的战争

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下意识地环顾了一下我的房间:电脑,索尼的,书架,宜家的,手机是诺基亚的,相机是松下的,音乐播放器是苹果,衣服是Levi’s,短裤是Lee,球鞋,阿迪达斯,袜子么,七匹狼(好吧我承认我有点老气),钱包则是Sams nite,一个我从未耳闻的牌子,不过送我的朋友却不经意地暗示:这是名牌,专程从法国带回来的——这是何等生动的一个品牌消费样本呀!这些品牌大鳄们从欧洲、日本、米国大举袭来,挟全球扩张之势,围剿地球每一个角落里像我这样的物化主义者和消费主义者。

在本书的第二章里,作者引用一个糖果商的例子,给读者描述了品牌扩张的疯狂图景:

他们表示,所有的路标及该市的官方通讯都得标上“卡什米尔,阿普列与卡特列的家乡”的字样。他们要求市区两条主要干道分别改名为卡特列大道和阿普列大道。该糖果制造商还希望市长及议会把市政府卖给他们,建造新的停车场,最好还投身债券市场好换钱安排观光之旅,当然,他们代表的是某家足迹遍布全球、自称其故事即等同于“美国之缩影”的公司。

对耐克这个超级品牌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

耐克一边在空间上打钩,一边吞噬掉该空间:超级市场?打钩。冰上曲棍球?棒球?橄榄球?打钩,打钩,打钩。T恤?打钩。帽子?打钩。内衣?打钩。学校?洗手间?打钩,打钩……人体的品牌化?打钩。

No space!正如作者娜奥米·克莱恩郑重发出的警告,是的,品牌这头巨兽正张开饕餮大嘴,吞噬一切。建筑被广告牌包围,城市被企业标志侵占,天空被户外高炮攻陷。只要你能看得见的地方,只要你能摸得着的物体,必定有一个赤裸裸的LOGO赫然其上。

即便像我这样足不出户的宅男,躲进小楼成一统,一不拜金二不恋物,不粉苹果也不粉阿迪,却也免不了身陷品牌囹圄,还如此彻底。

人创造了品牌,却不得不沦为品牌的俘虏。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反讽。

在前三部分里,作者不惜以巨大的篇幅,描摹品牌全球统治下的末世图景:对工作、生存空间、公民自由选择权造成的巨大挤压乃至分崩离析,由此引发席卷全球的反企业浪潮和品牌颠覆战争。在第四部分里,读者能够看到反品牌意识的觉醒、呐喊、抗争。然而,其进展是否果如作者所说,“这项运动正在含笑收割,迎接有别于企业统治的真诚选择”,却也难下断言。

至少在中国,这样的乐观估计为时尚早。鲜明的例证是:例证太少。

在中国能够令公众和舆论有印象的反品牌抗争,也许只能数得上水均益与星巴克交锋,并迫使其退出故宫之事件了。然而,如果不是民族情绪一拥而上,我敢打赌星巴克一定还在故宫的红砖碧瓦下煮咖啡,说不定哪天还会把分店开上长城。在贵国,连CCAV都公然号召民众“相信品牌的力量”,可见这块神奇的土地远远没成熟到娜奥米·克莱恩“含笑收割”的时节。

By the way,此书的译笔非常出彩,读起来相当有快感。译者是徐诗思。目前读至第三章,以每天一章的速度开进,像潜水艇驶向蔚蓝的深海,越往下潜,快感越深。几乎要喊。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人和品牌的战争”的回应

sandyzhang 2015-11-24 23:33:15

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