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改进为何难以为继?_八〇年代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八〇年代 > 体制内改进为何难以为继?
Bill 八〇年代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12-07 16:12:05

体制内改进为何难以为继?

在一个僵硬的体制内,希望通过一种“渐进”的改革来实现破冰,是不可能的。

这篇评论来自这本书,但是关系并不大。在这本书中,无时不刻都可以感受到对八零年代的眷恋:在那样的开放年代,很多人愿意去“想”一些事,愿意去“做”一些研究;虽然这些研究本身并不能创造多么好的个人收益,但是却有人愿意这样去做。

如果把这种渐进式努力的失败简单归咎于八零年代末的那一次事件,以“突发事件改变历史进程”的观点来看待这一次僵化体系内的改进之举,未免太过于高抬单一事件的影响力;即便没有事件发生,这一次的改进是否可以为继?

从制度本身来看,八零年代是从一个严格僵化制度中“解冻”的时期。之前的时代自不必说,机械性的制度约束,让整个国家陷入崩盘的危机之中;从79年(可以认为是八零年代的历史元年)开始,整个制度体系进入一个“适当宽松”期,宏观政策(方针)经历了一个从“明确方向的演进”到“混乱的道路探索”的变化过程。宏观政策(方针)的改变对所有的领域都产生了影响,无论是知识还是生产过程,合约经济的渗透,刷新了所有行业的发展面貌,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变化延伸到了今天(虽然有些变质)。

从经济学本身来看,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去研究过去被封闭的理论——虽然对于大部分归国的学者而言,这些理论的演进了30年,而这些演进他们大多一无所知。八零年代是一个新的起点,老中青三代的学者几乎是从同一条起跑线开始起步,会议、通信、访问交流、译著甚至是前沿理论的初步介绍,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理论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而这一增进的过程在八零年代渐入高峰。

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经济学(或者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从八零年代开始,是一个婴儿长成的过程。从出生到最初的嗷嗷待哺以及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说话和第一次走路,都是在呵护之下进行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婴儿期的学科建设,本身受到的禁锢很有限——因为无法对成年人构成威胁——即便是轻微的“越轨”行为,也会获得善意的价值评判。因此这一相对宽松的条件本身并不让人觉得意外。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从初生期到认知期再到受教育期的这一过程,并非一直是这样的“放任”。事实上,从最初的识字开始,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架构就是在不断的受到束缚下发展的过程。

每个过来人都会怀念“童言无忌“的时期,因为那段时期看似是”最宽松的发展期“,所想所言、所作所为受到的束缚很有限;从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上来看也是如此,初创期虽然艰难,但是外在的框架约束并不强烈。

当一门学科的发展度过了初创期,渐进到更高一层次的研究时,不可避免地要与现有的框架产生冲突。在外部框架相对松散的条件下,这种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各方妥协以及相互补偿的,也可能向最有利的方面增进;但是在一个相对僵化的制度框架下,这种”跳出去“的尝试无疑会受到最大的挫折。虽然advocates可以表示,我们的建议是积极和改良性的,但是bureaucracy僵硬的反应,会打消advocates的绝大部分建议——因为这些建议会影响到bureaucracy的现有制度运行。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八零年代末的那一次突然事件,经济学的发展到九零年代依然会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只是这一束缚将是”层层加码“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足够开放的研究,但是很遗憾,面对这样的一个现有制度,我们无能为力。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