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法论探究》简单笔记_经济学方法论探究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 >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简单笔记
imorange橙伯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11-20 21:11:52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简单笔记

1.经济学与历史学

1)研究的角度:“个别”对应“一般性”(或者说具体与抽象),“单个”对应“集体”。对现象世界的个别性研究是历史主义角度,对一般性的研究是理论性角度。经济区域研究于是区分为三类:历史学和统计学,理论性经济学(经济现象规律),国民经济实用科学(政策)。

2)经济史学≠经济学中的历史主义观点,理论经济学≠经济政策。原因在于认知与理解的区别。理论经济学是最高层次的,只有理论经济学才达到“理解”。

3)理论经济学揭示一般规律,不描述个别经济现象的性质与联系。

4)批驳了唯“实在的-经验的”研究取向(实在主义,归纳法?),认为这样得不到理论性知识:精确规律(这个词有点古怪,从文中看,精确规律相当于古典哲学中的一般规律)。从后文的叙述中,大体可以认为,精确规律采用演绎法,概念逻辑推理体系。

于是,经验规律用于对应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永远会有新事出现,不断更新。而精确规律高举亚里斯多德方法主义旗帜,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实体性的绝对的一般规律,它们是严格普适的(这一点存而不论,批判性看待)。

5)方法论一个基本原则:没有一门单独科学可以成为现象现实某一领域包罗万象的理论,精确性理论的任务只需让我们以其特有的方法理解全部现象之某一方面即可。

6)自利可以实现社会的最高程度的公共福利,这一假设并非通常所认为的经济学的唯一设定,自利并非人类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这点必须予以澄清。

7)个人主义立场:国民经济在理论上应是一个整体的严格意义的经济体。而事实上,由个体、各种综合体以及财政组成的(综合起来)的一个国家的经济总和,由于存在不同的利益目的,是不同的个别经济体的汇总而已,所以通常所称的“国民经济”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体(见附录1)。基于此,有必要将复杂的经济现象,还原为个人经济体的活动。

2.历史主义的视角

事实上,是对第一部分某些方面的深入论述。

理论经济学中的历史主义视角,不是历史学那种罗列和比较,“只有当我们所认识到的不仅仅是某一现象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性质,而是其全部个体发展的性质或其经验形态的发展的性质,我们对于该经济现象的认识、对于其类型的认识,才可能是真正准确的。”所以精确规律是浓缩的抽象的,是实用经济政策应用背后的根本基础,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予以具体化。

3.认识社会现象的有机观

1)社会现象与自然有机体有相当成分的类似。

2)社会现象有机的限度:属于有机的社会现象,是作为个人努力(追求个人利益)的非意图的后果而出现的;而有意图、有因果关系的社会现象(如协议,立法),是共同意志所欲求的结果,不可以有机观作为考察工具。

3)以货币的起源为例,展现了非意图的有机的社会现象是如何演化。“我们可以说,其他社会制度、语言、法律、道德规范,尤其是大量经济制度,也是在没有明文的协定、没有立法强制甚至在不考虑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而纯粹是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作为追求这些利益的活动的产物而形成的。”“可以通过将它们还原至其组成因素,即还原至其因果关系中的个体因素,通过探究由这些因素一步一步形成这里所讨论的人类经济的这些复杂现象的规律,来获得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社会现象的有机观,从个体观察起,分析出它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自发演化,而不是靠假设来强行规定。它是哈耶克自发秩序理论的渊源。

我之所以关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于其坚持个人主义方法。我觉得经济学如果不以现实中的个体为基点,就不是为大多数人着想,不能实现大多数人的福利。正如门格尔所说:“有机地发育起来的经济制度,由于它们是活生生的,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由于它是近在眼前的当下的东西,因而通常被非常明智地照顾着。经济学中的因果论关心的却是抽象的人的福利,关心的是遥远的事情,关心的是还不存在的东西,关心的是未来的东西,在这样的努力中,这种理论过于经常地忽略了活生生的人,忽视了人们眼前的正当利益。”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经济学方法论探究》简单笔记”的回应

[已注销] 2009-03-06 08:19:26

的确,看这本书如同上初中的时候看《苏菲的世界》,也许几年以后我能够理解的更为深刻。不过能看出来,卡尔.门格尔绝对是大师级水平,否则也当不上奥地利王储的家庭教师。

宋歪麦 2009-01-13 10:02:25

好。看不懂。以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