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越多越安全?_性越多越安全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性越多越安全 > 性越多越安全?
Julian 性越多越安全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9-14 23:09:15

性越多越安全?

用惊世骇俗来博出销量极为常见,以致于“惊世骇俗”的标准不停在勒高。无论如何,以现下“惊世骇俗”的标准来衡量,这本书的名字还是足够惊世骇俗的。看副标题想必你就能了解,和诸如《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魔鬼经济学》一类,都是面向大众介绍经济学实证效果的读本。

我对这些书已无大兴趣,不过收到广告邮件、震惊之后,天生对奇谈怪论的好奇还是逼我循迹阅读了它的书评和书摘(有幸有书摘)。原来,这个夸张标题源自里面一小篇文章(其实不太符合文章的意思),转载如下:

“马丁长得很英俊,在性生活方面比较保守,最近和同事琼情投意合,两人也一直眉目传情。上一周公司要举行聚会,他俩彼此心照不宣地认为聚会结束后两人会尝试一把激情。不过,命运偏偏这般安排,它这一次的使者就是疾病防控中心。在办公室要举办聚会的这天早上,马丁在地铁里恰好看到疾病防控中心的一幅公益广告,上面大谈特谈洁身自好的好处。马丁顿时就变得像只乖乖兔一样,待在了家里,没有去参加聚会。因为马丁没有来参加聚会,琼就和同样潇洒但是风流成性的马克斯威尔回了家,结果琼竟然染上了艾滋病。
“因为性取向保守的马丁没有参加这次聚会,风流倜傥的马克斯威尔有了可乘之机,结果无辜的琼不幸染病……如果全世界像马丁这样的人能够开放一点的话,那么就能够减缓艾滋病的传播速度。”

很新鲜,很有创意,很有见解是吧?你甚至有些认同他了吧?
我也很佩服作者,除了一点,他是错的。
如果你对经济学有些了解的话,很容易洞察到这个故事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经典的“劣币驱逐良币”,简单地说就是:好东西大家都藏起来了,流通的就都是次品了。放在这里就是,洁身自好的人都躲在家里,性疾病携带者则到处乱窜。于是作者呼吁,为稀释这个病毒的氛围,为降低对方染病的概率,洁身自好者以防AIDS之名,出来乱窜。当然,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作者还是留了后手的:

“当然,过犹不及,如果他变得太不检点的话,那么就会和马克斯威尔一样危险。但是,那些极端保守的人如果适当开放一些,那么就会让我们其他人大受裨益。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克雷默预计,如果英国每年新增性伙伴少于2.25个的男男女女能够开放一些的话,英国艾滋病的传播速度就会降低。
“像马丁这样性观念相对保守的人每次去酒吧都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好处,事实上他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两个好处。首先,他提高了女士想要寻求一个安全性伴侣的概率。另一个好处则更加悲情一些:如果马丁今晚找到了一个新伴侣,也许就染上了艾滋病。那可相当不错,因为马丁会乖乖地回家,在孤寂中慢慢衰微,最后离开这个世界,也不会再去感染别人。”

——我挺喜欢这最后一段中体现的思想,虽然作者忘了AIDS惊人长的潜伏期——不过这是小问题,以下讨论不考虑潜伏期,否则他也错得太难堪了,而且也失去了讨论的乐趣。

可惜,他仍然是错的,从一开始就错了。
1) 两个相互绝缘的100人群体,一个完全clear,一个有1个病人,后者群内首次接触后预计有1人新染病(1%概率),二次接触后预计新病人有2人(暂不考虑病人相交);现将二群体融合,首次发病概率降到0.5%,但首次接触后预计新病人还是1人,二次接触后预计新增还是2人。看见了吧,总数不变。马丁们的加入降低了琼们染病概率,但作者忘了他同时将马丁们开放给了病毒。OMG,他们不入地狱谁入地域?即使作者只为琼们的利益考虑,他会发现他只是在拖延时间——1次接触的时间而已。
2) 劣币天然具有更强的流通性,举例来说,1个月时间里,劣币的换手率超过400%,良币可能仅50%不到(即使劣币被评以折价、良币获得溢价,流通性不会发生本质改变);作者自己也说“如果他变得太不检点的话,那么就会和马克斯威尔一样危险”,事实上流通性差本身就是马丁群体的“定义”。于是需要对上面的假设做修正,马丁们做成1次接触的时间里,马克斯威尔们可能已完成了8次接触:压倒性优势——稀释作用有限。
3) 如果我是该策略的发明人,我引入马丁群体的希冀是他们具有更大的亲和力——就像一氧化碳较氧分子对红细胞更具亲和力,从而使得氧分子被排挤无法进入循环,导致缺氧一样——来迟滞马克斯威尔群体。遗憾的是,这并不符合事实:据我所知,马克斯威尔们整体上表面上更有魅力,并且他们通常不会一开口就说,我们来一炮吧。
4) 还是让我们希望马克斯威尔群体喜爱“族内通婚”吧——这就与是否引入马丁群体,也就是该文的主题无关了。更现实的还是呼吁做好防护措施吧,更简单更有效。

总结一下,作者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经济学范畴内的(主要指以上第一点和第二点),一个是范畴外的。第一个错误让我想起一直反感的一种观念:将经济学纳入人文科学。而经济学与人文科学有显著的、根本的不同:经济是可计量的,经济学是研究计量或以计量结果为标准、标的的科学。因此我把史蒂文•兰兹伯格这个经不起逻辑和数学推敲的推理看作经济学范畴内的错误。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我后来看到网上的书评——即使是负面的——大多没有触及其推演的过程,也就是逻辑和数学本身,宛如在讨论孙悟空衣着品位。
第二个错误在于他妄图用经济学去解释一切——并且忽视其他领域常识的情况下其依据基础完全不可靠,使得经济学读本成为馊主意大全。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在中国这个问题更严重。套用该书的标题,所谓经济学家还是越少越经济。或许我也忝为其中一员?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性越多越安全?”的回应

就简单一些吧! 2008-09-16 11:33:21

反人类思维!我喜欢这种风格!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科学!
有思想,有大脑。
严谨!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