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萨缪尔.鲍尔斯_微观经济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浅谈萨缪尔.鲍尔斯
水月孤桥 微观经济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3-31 20:03:30

浅谈萨缪尔.鲍尔斯

  第一次知道鲍尔斯的名字,是在阅读汪丁丁老师的《制度分析基础讲义》的过程中了解的。鲍尔斯和金提斯都是属于桑塔菲研究中心的代表性人物。汪丁丁老师和叶航老师似乎对于桑塔菲学派都比较欣赏。不过,当时也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已,对于他的思想并没有太深的认识。

  07年9月份在书店看到了鲍尔斯的《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与演化》。本人虽然是属于主流经济学的忠实信徒。不过对于一些比较前沿的“另类”思想也会有所关注。诺斯和威廉姆森对于微观经济学都有自己的看法,认为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应该进行扩展,纳入制度分析的框架。而鲍尔斯的这本书恰恰是关注制度分析的,所以当时心血来潮,虽然价格不菲,也买下稍作一观。

   看了一段时间之后,深深为鲍尔斯的逻辑分析框架以及知识面折服。从书名而言,本书的分析框架会与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不过在书中的第二大部分“竞争与合作:资本主义制度”中可以感受到鲍尔斯雄厚的主流微观经济学的功底。毕竟鲍尔斯曾经在哈佛大学主讲过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在这部分他首先对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成立的基本假设条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逻辑论证得出它们在解释现实问题时存在的一些不足。这让我想起了在郭凯的博客当中曾经提到的Rogoff对于Lucas的一些观点作出critique的过程。只有对于一些观点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够作出合理的批评。在同一章中对于“科斯定理”的评价,也同样显示了鲍尔斯的学术风范。鲍尔斯其实早期是属于深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影响比较大的经济学家。他能够对于科斯定理作出两次半喝彩,可以显示出他对于学说评价的标准是客观的。,

    鲍尔斯在行为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造诣也是属于出类拔萃的。在书中的第三章“偏好与行为”中,鲍尔斯介绍了K-T价值函数(即能够解释人们行为的价值函数,通过考虑状态的变化解释人们的行为,可以说是“Back to Bentham(回归边沁)”,同时,也试图把“理性”与“自利”相区别。在情境依存性的概念之中,理性会与人们的感受以及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并不等同于理性。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曾经提出过"生态理性“的概念,似乎也是把理性与情感相融合。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人们在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只能是自利,而不能是理性。就像伦敦大学的宾莫尔所说的”经济人死了,经济人的自利行为会取代它吗?”鲍尔斯在书中还介绍了“社会偏好”,人们在作出某种抉择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且考虑自己对于他人的态度,他人行为的过程以及这些因素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这时似乎还涉及到“他心”的概念。人可能是唯一的需要考虑其他人是如何思维的动物。人们往往在竞争之中,还要选择与某些人进行合作。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主流经济学中通常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合作”,在行为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当中也被广泛研究。行为经济学中,对于“合作”进行研究的有Fehr,Camerer,贾奇特等人,Thaler在《赢者的诅咒》一书中的第二章介绍的也是有关“cooperation"的内容:对于这一章的理解,一开始理解有所偏差,后来经过罗子俊的提醒,又经过后来的重新阅读,发现自己当初的理解确实错了。看来读书切忌”走马观花”。谈到"针锋相对”策略,不得不提的另一本书就是阿克罗德塞德的《合作的进化》,此书上海世纪出版社有中译版。

  对于制度的分析,鲍尔斯在书中总是习惯性地从协调失灵出发,也经常会用演化分析的方法。鲍尔斯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方法。鲍尔斯虽然在分析方法中大量地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当然也借鉴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鲍尔斯本人在生物学杂志上也经常会有一些论文发表。而且与金提斯也会与一些生物学家,人类学家一起进行一些研究),不过似乎同时也有一种“古典经济学”情结,习惯于以古典经济学的思路进行分析:例如协调失灵,信任(契约的不完全性原因在于不完全的信任和互惠水平)等等。对于有同样偏好类型的我当然也是具有吸引力了。我一向是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入迷,同时又为古典经济学的知识面的涵盖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古典经济学的语言表达总是给人一种神秘又不失高贵的感觉)。

   鲍尔斯的知识面之广是让人叹为观止的。除了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在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也都有涉猎。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次知道了理查德.道金斯,了解到他写的《自私的基因》和《盲眼钟表匠》。在“交换:契约,规范与权力”一章当中,第一次知道了希罗多德,以后才了解到希罗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曾经著有《历史》一书)。他对于霍布斯,休谟,曼德维尔,马基亚维利等人也有很深的认识。

  鲍尔斯曾经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当然也不会忽略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的。鲍尔斯认为科斯和马克思对于企业契约的特征是有共识的,即企业的契约是通过权威的形式运行的。鲍尔斯也论证了“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动”,威廉姆森认为阿尔钦的团体合作理论不能解释这一问题,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敲竹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一问题。鲍尔斯也采纳了这一观点,同时他也强调了信贷约束。鲍尔斯还强调了一点重要的因素:权力。对于权力的描述,最为清晰的应该是罗伯特.达尔的《论权力》了。鲍尔斯也对于“阶级”的概念进行了分析。

  当然,鲍尔斯的思想深度还不仅仅如此,我只是通过对于他的这本书的粗略阅读感受到他的思想的大概轮廓。想要更多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还需要更深入的坚持不懈的阅读他的著作和相关文献。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浅谈萨缪尔.鲍尔斯”的回应

石头时代 2010-05-19 11:25:04

鲍尔斯的这本《制度经济学》的第三章‘偏好与行为’在解释55分成的广泛存在的原因时,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的偏好结构:他指出人的公平心/互惠偏好是双方得以平均分成的基础。
我有些不解:因为书中的实验并没有给出实验细节的具体描述,仅给出了控制变量后的对照实验结果。但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参与双方都是明白他们要分配的对象是外生提供的,而非双方交往过程中内生的,因而待分配物品属于‘自己并不应得的利益’,所以为了避免遭遇负反馈(也许实验的参与者并不知道潜在而不确定的反馈内容),故而给出较为公平的分配。也就是该书第二章开头引用的文字描述的:我观察到,让别人占有他的财物,对我是有利的,假如他也同等地对待我。(BY休谟)
但在现实中,如果待分配之物是某一方应得之物(这在许多民事法律案例中很常见),而双方也是在不对等的状况下,展开这一过程,我的观察是,此间如果没有足够的议价空间,那么餐具在所难免。
继续推演这个问题,则是我看《经济解释》时所想到的一个问题:民国时期的中国的土地制度时自发形成的,且合乎经济的逻辑,可是为什么还是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革命?
因为其间对于西孟加拉的情况,我的猜测是,这一比例是最能解决地主的最大化与佃农的最大化的冲突的议价结果;而伊利诺伊州的案例的解释则可以是:土地生产力的来源并非地主,而是佃农的维护性投资。(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
我想问的是,这样的实验靠谱么??
莫非张五常和STIGLITZ的工作和WILLIAMSON的HOLD UP一样,都是扯淡??
我想这个问题好像很纠结。

石头时代 2010-05-19 11:24:39

哎 我读前面的博弈分析就是先把分类的TIPPING POINT 看完了在返回来看算法是否靠谱了
要不然还真读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