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谁在给我们普及科学_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2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2 > 如今,谁在给我们普及科学
Erich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2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1-30 21:01:17

如今,谁在给我们普及科学

曾经有一段时间,科普属于文学里面独立而旺盛的一大类,科学家是科幻作品当仁不让的主力创作者,而科幻是科普的一个旺盛的分支。如今,科幻这个大类在国内几乎被穿越和玄幻作家瓜分殆尽。科普作家中,一线的科学家也越来越少,再难见到《十万个为什么》,一套书里有几十位院士写的“千字文”这样空前绝后的盛况。其实每天的新闻都在给我们普及科学知识,比如:三鹿牛奶为我们普及三聚氰胺的知识;霸王洗发水为我们普及二恶烷的知识;圣元奶粉为我们普及雌激素的知识……当然也有正面的例子,比如嫦娥探月、奥运高科技场馆、世博新技术展览等等大规模宣传科技的新闻,可以说,如今的新闻科技含量比过去高几十倍不止,而且逐日上升。我们发现,有意无意地积极普及科学的人越来越多,人员构成也越来越杂。这样就造成了科学普及的两个极端:

    职业演员代替了科学家

    不好的一方面是:看上去,越来越多不懂科学的人在代言科学。其实这类人每个时代都有,现在科学昌明了,大众的基本科学素质越来越高,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理应越来越少。但由于媒体发达,信息传播速度飞快,造成的影响每每震撼。加之如今媒体前期炒作不遗余力,后期曝光不依不饶的精神,让每位假行家的缺陷都放到最大。袁腾飞曾说他不喜欢看历史剧,就是因为以历史老师的专业角度看历史剧,满目疮痍,都是漏洞。以专业人士的眼光看电视中的科学知识介绍,何尝不是如此。霸王洗发水事件发生后,科学松鼠会发文评论。其实用不着科学家的意见,只要是懂得中学化学常识的,那句话:“里面没有什么化学成分”就大有问题。难得水和洗涤剂不算化学成分?但这并不能想当然地说明成龙及其团队缺乏科学素质,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张悟本的图书下架后,《出版人》杂志分析说,大批缺乏从医经验、从医资格的人在写保健类的图书,而且疯狂畅销;另一方面,专业医学家和医生的作品乏人问津。这分析得很到位,因为有些媒体分析说很多老中医不愿意写保健书或者文笔不佳。据我所知,这恐怕就是保健类图书策划编辑新手的一厢情愿。作协里的文学大家,出身医学院的比出身中文系的只多不少。我了解的一位知名医院的主任医师,每年至少要写两本以上的小册子,鉴于医生也把发表文字作为科研成果,这样的医生不在少数。但这些小册子不走市场,与图书公司以电视节目、现场签售等活动造势发行的畅销书不是一个路子。

    当这些摸脉开药的医生走向电视等媒体的时候,他们首先要学习的是——“表演”。这一点大多数医生可是外行。他们当然不如职业表演出身的江湖术士。医生们遇到病人往往小心谨慎,把各种可能性都一一列出,宁可语言慢一些,迟钝些,也要术语准确精到,这样给人一种闪烁其辞的感觉,甚至一些病人认为是推卸责任、没有主见;江湖术士与之相反,对待任何病症都信心十足,理论阐述滔滔不绝,扎针拔火罐干脆利落,相当有镜头感。如余华、毕淑敏这样有多年从医经验的作家一贯保持沉默,这也是市场规律的副作用吧。

    人文学者书生论科学

    从积极的一方面看,信息社会也给科学界带来了一批严谨、高素质的人文学者,其中的翘楚完全可以匹敌科学家,站在一个平台上对话。比如7月的《读书》杂志上就有这样一篇文章,赫然提出疑问:“推广转基因技术的问题到底有多大成分是科学问题?”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谈印度与中国的“绿色革命”造成土壤、植物、生态等方面的严重危机,进而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可行性,认为不能拿中国这么大的土地,进行“大自然的实验室化”。

    可能严谨的学者细读之下,会认为类似的模式用在生物研究中缺乏依据,绿色革命与转基因技术有“拉郎配”强扯在一起、又一棍子打死的嫌疑。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作者站的高度确实超出了一般生物学者琐屑地纠缠于具体生物基因改造的数据那个小圈子,试图从更长远的角度分析科技问题。

    如果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科学哲学专业的学者,还算对口。更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讨论科技问题,以科学专家、甚至科学家的导师的姿态登场,成为现在的一个时髦的现象。比如《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这本雄踞开卷排行榜前列的经济学畅销书,翻开之后,竟有多一半是在进行科学普及工作。从二氧化碳排放到新能源汽车再到转基因大战,郎咸平对每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对气温数据的分析,自诩比因环保获得诺贝尔奖的戈尔还专业。说转基因食品导致不孕,而且广泛种植,其危害超过清末的鸦片,让人听来不由得毛发直立。在郎咸平先生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前,我认为这首先是一种进步:科学界也有了一定的反对意见,并且这反对意见如此清晰响亮,足以震耳发聩,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畏畏缩缩,仅仅作为正统观点的附注出现,这为充分探讨问题提供了可能。另外,科学普及做到如此高度,分析洞悉达到如此深度,非经济学者不能达到。

    只是还有一些不足,郎咸平先生的文字充满了大量的反问句、设问句与不容置疑的强调语式,读者叹其雄辩的同时,很容易被他说服,学者读起来,却能悟出权力话语的强势痕迹。在论据方面,郎咸平先生反复强调转基因对害虫的毒性、杀精虫的影响,却没有具体指出是哪种化学物质。关键证据的缺失淹没在排山倒海的质疑声中,让我们感到一丝疑惑。我们把这类书放在科普这里,是因为它具备一切科普讨论的典型话题,这种文风将来会不会成为科普界的另一种标准,我们还是希望时间和实践来证明。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如今,谁在给我们普及科学”的回应

星火Idea 2012-06-20 13:02:47

受益!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