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上对经济学的看法有这样两种倾向:一种认为经济学是深奥难懂的学问,是藏在象牙塔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珍品,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另一种认为经济学是一群互相争吵的伪劣学者欺骗世人的把戏,因而在网络的论坛上和媒体的时评里都可以经常见到几乎要淹死经济学者的口水,但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就像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说,“经济学可以说是对人们维持生计的日常事务的研究。”
经济学是观察社会运行的一种工具,是思考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个体做出判断和选择的知识基础。任何具有好奇心的人都会而且都应该对经济学加以了解。因此,《12位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写给好奇者的经济学》这种针对普通读者的经济学读物的出版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本书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詹尼斯•莫里主编,保罗•克鲁格曼、弗农•史密斯、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安德鲁•斯宾塞、芬恩•基德兰德、罗伯特•索洛、约翰•纳什、奥利弗•威廉姆森、威廉•夏普、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等12位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著。每位经济学家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自己认为有趣而实用的经济学问题,撇开了深奥的术语和乏味的数据分析,将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以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讲述给读者。其中 “萧条年代另当别论”、“就业与失业”、“大衰退及后危机时期的就业问题”、“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结构性变化”、等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要持续关注的。
保罗•克鲁格曼与弗农•史密斯关注的是经济萧条议题。前者认为经济萧条不仅仅是严重的经济衰退,而是经济的一种持续低能运转状态。而抗击这种经济衰退,大型政府基建与一味的开源节流、银行降息于事无补,超前消费和一定的通货膨胀是适用于萧条时期正确的思维逻辑,但这种逻辑也就只适用于这种非常时期。后者主张,典型的经济衰退都应该与新的住房开支密切相关,买房者、防尘中介、贷方、抵押贷款发放者、银行等都是经济衰退的过错者,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在资产负债危机中收效甚微。
彼得•戴蒙德与戴尔•莫滕森关注的是就业与失业议题。前者以就业与失业问题为例,证实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制定政策的关键在于全面考虑经济的运作过程、建立模型并观察模型是否与经验事实相适应。后者运用“摩擦理论”研究宏观经济学层面的老公流动率和劳动再分配、研发以及个人关系等问题。他认为下调利率及量化宽松政策是解决低消费需求与高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的根本问题。
安德鲁•斯宾塞重点关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结构性变化,其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庞大,未来经济发展规模不可小觑,如果中国无视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将会损害自身利益。这个观点对于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而言可以说是一个中肯的理论依据。
以上三个议题,仅仅是经济学领域的几个方面,书中其他章节还对“政策连贯性问题”、“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合作博弈问题的新方法”、“跨学科的社会科学:交易成本经济学课题”、“我们应该如何选出领袖”、“敢于的标准”等议题进行了经济学思路的探讨,涉及到了比较现实而且广泛的经济学领域。但这样一本239页,12章的书籍并不能涵盖经济学的全部,充其量就是为“即将开启经济学学术生涯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些他们认为有趣、实用而且能够进行有效思考的问题”。让我们这些好奇的读者了解“经济学家到底在做什么”,让我们在处理自己的经济问题时能够也像这些经济学家一样能够条例清晰的进行推理与系统性的观察。
总体来说,本书是一个对于普通人来说略微枯燥,但对专业人士来说是一本相当浅显有趣的入门书。从专业性和可读性来说,是一本十分值得推荐的普及型读本。
另外,书里面每个经济学家都的介绍里都有其已婚有子的信息公布给读者,看来国外确实是家庭关键比较重,这点也比较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