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和管理的世界存在着的一组矛盾:一派坚持认为最好的决策是由过去模式决定的限制和数据为基础;另一派的决策则是对不确定性更大程度上的主观信仰。
不管是哪一派,都有各自的理由。深层次的讲,这涉及到人的哲学观念,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世界的存在的关系。金融世界两派的争辩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本书前言:基本观念:
1. 人的赌性:人们为什么愿意赌?(好像西方人相比亚洲人更具有赌性和野性,赌性也是刺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之一)人喜欢赌是因为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还有相信自己与幸运之神为伍。亚当.斯密(Adam Smith)... 把这种动机定义为:“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自己会有好运的愚蠢假设的过分自负。如果现实来讲,人们愿意相信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关系。
2. 时间和风险及决策的关系:任何风险和决策都是面对未来和结果导向的。这决定了①未来才是赌场;②成功的结果导向: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应该针对最终结果的意愿的推理上进行决策,但是未对最后成功的可能性提出任何的建议。我们之所以推理,就是希望决策后的结果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而研究结果的成功性的必要性也就在这里突出了。没有人会在预计失败的情况下承担风险。当苏联人试图通过政府命令和计划将不确定性完全排除的时,他们同时也抑制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可见不确定性也是推动社会和经历发展的动因之一)
3.信息和不确定性:收集资料推理得出结论占用的时间成本是无法挽回的,其次信息的收集永远都不可能是完备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产生的因素不仅是时间还有不完备的信息。
4 预测的能力: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总裁首先是一位预言家,随后才是如何购买原料,生产促销以及进行组织。(预测的能力是建立在强大的信息量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本书主体:
通过历史事件看风险管理—西方历史发展是如何由突破传统的宿命论上帝论发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概率的发现和最早的统计。其中讲到伯努利对效用的分析,贝叶斯以及高尔顿证明正态分布,引出了“相关性”的概念的各种故事等。本文的作者文笔流畅,读起来非常的顺畅,有走了一趟概率、统计学大家的穿越之旅。
20世纪对解决概率,统计问题的反对声:以奈特和凯恩斯为主,反对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和完备信息情况下经济的分析,认为影响经济的是“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才有了凯恩斯的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的提出,减少不确定性。之后是约翰•冯诺依曼的博弈论再到纳什的均衡理论。
“随着理性这一概念在学术界的完善和发展,它所产生的关于在风险控制和效用最大化方面的理论将对投资、财务、财务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这些成就也就带来了对风险的重新界定和他们是的实际应用改变了投资管理、市场结构、投资工具以及想要保持系统运行的上百万人的行为。”
本书是对风险管理发展的历史概括,到了今天面对风险我们有马克委兹组合选择理论(我们可以选择资产分散化)。金融市场也出现了越来越多金融管理工具。但是人类面对风险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作者所说:“概率对我们来说只是‘生活指南’…上帝只提供了概率的黄昏。我想这种黄昏适合于平庸和我们处于接受和考验的状态,而这正是上帝的本意。”
——————————————————————————————
“一个人看到曙光的时候,也许另一个人看到的是狂风暴雨。如果没有冒险精神,这个世界也许会旋转的缓慢许多。…人类对风险的偏好互不相同,这是我们真正的幸运。”
“世界充满了吸引人的东西,但是人们愿意为它们支付的代价却每个人与每个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