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书_应该读点经济史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应该读点经济史 > 换书
梅丫挺 应该读点经济史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10-30 21:10:31

换书

1、
在我固有的书单里,应该不会出现这样一本书,即便它的名字叫《应该读点经济史》。
对于这类略带强势的标题我一般都敬而远之,比如你必须知道的**一类书,我会想我不知道的时候过得也挺好;另外,对于经济学一类的书,我很少有勇气拿起来看。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有相当长的时间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书,也在相当长的时间觉得自己擅长很多事。看别人研究数学津津有味,我也捧起《吉米多维奇5000题》,做到第50题就继续不下去了,看别人讨论经济学的命题一副以天下为己任的表情,我也修了微观经济学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还有好些现在都已经不太记得书名的书,涉及哲学、社会学、生命科学等等。
这么做的结果好处是我现在扯起什么来都能有一套,能泛泛而谈,听着貌似很有学问。
但我必须诚实地承认,我真正研读过的书不多,也没有真正建立某项学问。
2、
当我向自己承认这点时,我会有些沮丧,感觉我虚度了好多光阴。
后来读书时读到某个大师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说世界是摊开的,所以读书做事都不应有分别心,认为读哪些书有用,哪些没用,在某个适当的时候,这些有用没用的信息会联系起来。
用小妮比较粗俗的话来说,这些乱七八糟的知识会在你的脑子里乱搞交配,然后生出新的知识想法,而且这些旧的知识之间建立了血缘关系,慢慢就理清楚了。
我所吸纳的那些微少的知识还没开始交配,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数量太少,他们在脑子里不能相遇;二是碰撞太少,他们相遇了之后彼此不感兴趣不交配。
3、
解决这两个原因的办法是必须再读书。第一个是多读书,而第二个就是读一些不同门类的书刺激他们。
但第二个问题有点困难,现在让我再捧起《吉米多维奇》或者《哈里德物理》实在是件困难的事,我看到数字和图表时脑袋总会隐隐发胀,即便这数字是钱(这让我怀疑我的浙江血统)。
但我很快发现别人也有读别的门类书的需要,所以总有人要我推荐一些书读,于是换书就顺理成章了。
朋友阿哲喜欢读经济类的书,而且颇有一些研究,然而小说对他来说就像经济书对我一样,他理不清小说里的人物关系,就像我理不清经济学里的那些利率、图表数字。
我们交换的第一本书,我借给他毛姆的《刀锋》,他借给我《应该读点经济史》。
《刀锋》厚度刚刚好,而且人物并不算多,经济史深度刚刚好,而且专业性尚不算强。
4、
比较艰难地读完了,不过读下来还是颇有收获的。历史往往关注那些大型的事件,于是给人造城一种错觉,过去的年代总是充满刺激变化,而经济关注日常柴米油盐,正好是一种补充,很好地还原了当时真实的生活。
比如,书里说,在工业革命前,欧洲人其实过着非常“肮脏”的生活,他们被怎么处理粪便的问题所困扰,邻家溢出粪便这类事件在17世纪的欧洲司空见惯。这与电影所提供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场景相差巨大,而且电影里基本不出现上流社会与粪便的斗争故事。
当然除了这些书里还讲了很多,作者治学的严谨精神让人赞叹,他能从出生率、死亡率、利率、税率、古人的遗嘱、古代平民的日记、档案里寻找经济变化的蛛丝马迹。
当然跟小说我不能说结局一样,我不能剧透书的研究结论。
5、
按照我咸湿的文风,行文至此我似乎应该比较一下“换书”与“换妻”的区别了。
后者只能靠想象。首先,两者出发点不同,妻子往往觉得别人的好,所以想换换,而书往往觉得自己的好,一般不会有换的想法。两者效果不同,换妻大概还是蛮刺激的,换书读却是蛮痛苦的一件事。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换妻后还是得换回来,毕竟自己的发妻还是更适合生活,换书后也得回归自己的领域,毕竟另一个领域是用来刺激这个领域的灵感的。
以上比较有点牵强附会,纯为咸湿文风凑文字。
最后借作者的感叹来感叹一下:
“世界经济史充满了令人不解,出人意料的谜团。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是世界经济史永恒的主题,如果不能真正理解这两个问题,我们就不能号称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这两个问题就是——在历经一年多年的蛮荒之后,我们是怎么达到如今物质极度丰盛的状态的?为什么仍有那么多国家无法登陆这片乐土呢?”
还有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更快乐!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